曾经有做发行的同行跟我说,发行就是搬运工,把杂志搬出去卖了,再把钱收回来。亲,这完全是不了解期刊运做的说法。如果仅仅是把杂志发出去,收回钱,那随便抓个民工,教三个月,人家也会做了。当然是不是能收回钱,那可不保证。发行操的是卖白粉的心,赚的是卖白菜的钱,属于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了的活儿。如果亲是想要赚大把银子的工作,建议你去干别的吧,去做推销啤酒的小妹儿也比做发行拿的钱多啊。为什么呢?刊社一般是主编责任制,是根据职务来拿银子的。也就是说,主编的薪水与发行的薪水,那不是一个级别的。发行这羽量级的工资就不要拿出来跟人家重量级的比了,货比货得扔啊。同是做市场做销售,发行要看了其他行业销售人员的工资单,估计得买块豆腐一头撞死。当然,豆腐也涨价了,亲,为了省两个银子,还是别撞了。
发行最好懂编辑,又要对市场了如指掌。没有5年以上的功底,你千万别显摆自己懂得做刊啊。以前我就犯了这毛病,喜欢翘着个小尾巴到处显摆自己懂业务。现在想起来,简直恨不得钻墙缝啊。亲,你们都看不到我,都看不到我……
发行不懂编辑,不了解自己卖的刊的定位与内容,就没法准确定位自己的读者群。发行是集销售与市场推广于一身,在快消品里还是非常OUT的。但期刊是个特殊产品,是有延续性的特殊产品,所以每期的质量不一定都能特别出彩。那么什么时候适合强推,什么时候适合守成,什么地区对某一类题材特别敏感,什么类型的刊在某个区域特别容易壮大……有很多技术类问题需要发行人员钻研的。不说别的,光一个发行政策的制订,就跟照妖镜一样,能照出这个制订发行政策的人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发行人。当然有的刊社,老板喜欢御驾亲征,发行就一跑腿打杂卖吆喝的。具体一个刊适合什么折扣发行,我老人家先不说,要知道的亲,先给我家送礼吧,猫粮猫罐头那是多多益善,然后我悄悄的告诉你。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接着八,接着八,不八不足以平民愤。
说到发行政策,其实就和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一样,制订得好,可以让期刊获得经销商相对的重视。
因为一个经销商手里有上百个刊,多的是四五百个刊,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你一家刊社服务的。经销商是靠众多刊社的利润差来养活的。
如果你制定的发行政策,是什么包销啊,先款啊,亲,我保证,经销商不爱搭理你。一个新刊,你还敢跟人家叫板,要包销?要先款?就算经销商答应你,那也是看在新刊代理权的面子上。
俗话说,新开的茅厕还要香三天呢。如果刊社一来就很强势的包销政策,经销商为了抢到新刊代理权,会姑且答应你。
但是呢,可是呢,多数不会先给你款,会找各种理由拖欠着,即使给,也只给个三瓜两枣的,或者就一期的。
然后呢,看新刊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再决定是否给你家打钱。如果这个刊销售不好,经销商会千方百计补回他的损失,比如,只给你退版权页啊(好把剩下的卖过刊或者废纸挽回一点损失)。比如,忽悠你一直发货但一直不给款啊。
这里我八一下本人亲身经历的一段工作经历吧。
为了离家近一点,06年我特别想回成都工作。结果成都没找到合适的,重庆有个新刊要了我。本身西南的刊社就少,对外招聘的面非常窄,所以我也就不挑了,只要能经常回家,我老人家就从了。
结果去了才发现啊,领导原来制订的发行政策是包销,但是人家都没打款,我一接手,好吧,你赶紧要钱去。
这刊当时销得一塌糊涂,人家经销商又不是傻子,包销那不是让经销商赔钱么?肯定不给钱了。
我私下一打听,原来是这么一笔糊涂帐啊,姐杯具了。怎么办呢?目前而今眼目下,只能拖了,因为这个政策根本就是扯蛋嘛。
没拖多久,我那领导看我不顺眼,直接把我枪毙了。更混蛋的是,这个领导还扣我700多块工资!当时还木有新劳动法,姐是廉价劳工啊,才2500一个月啊,居然扣我700,太黑了,比非洲同胞还黑!姐问候他家无数前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