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姻育儿
孩子:要糖果和游戏,不要暴力

孩子:要糖果和游戏,不要暴力

作者: 郁郁栖迟 | 来源:发表于2018-08-06 10:31 被阅读15次

      “棍棒下出孝子”这句古人云,似乎已经穿插入许许多多中国人的灵魂及思想,连同骨子刻在一切,并且对之深信不疑。

      曾有很著名的虎妈狼爸理论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狼爸”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他认为,这不是无情,而是大爱。在他的概念中,“打是一种威严、一种法度、一种文化”,就这样,他的三个孩子被“打”进了北大。

  在“狼爸”的“狼窝”里,棍棒确实产生了教育效益,至少“狼爸”“制造”了中国首例“一门三北大”的现象。

  这样的“狼爸”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因为他的成功标准是“孩子上了北大”。

  而这样的标准无疑又是可笑的,因为“成功者不一定非要上北大”。这样一种名校情结牺牲的是孩子的整个天真烂漫的童年,换来的是别人的虚假赞誉。

  值不值得?这到底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种关爱?还是属于封建社会的一种奴役?

        前些日子很火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们再一次深刻的认识了董卿,这位央视一姐,就连她的童年故事都成为教育事业的成功典范。董卿的父亲无疑也是一名典型“狼爸”,他对董卿的影响,甚至到了董卿如今——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坎坷后,提及依旧是潸然泪下。

      然后就有人开始说:你看,董卿多么成功,多么有内涵,多么端庄大方,也没被逼成变态。可见,孩子还真是不打不成才。

      真的是这样吗?对,董卿的确有她的光环。就像郎朗、丁俊晖他们那样,都是某一领域的杰出人物。

 可这又代表了什么?是你认为若不是你强迫孩子一识字就背诗词,孩子根本不可能沉醉于传统文化?还是看到孩子在闪光——变成了自己理想的模样,你心里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因为你借着自己的孩子实现了自己曾经璀璨夺目的梦想。亦或者是你对于“优秀”定义的理解,是必须暴露于镁光灯下,接受人们源源不断的赞赏?

        甚至还有热衷于家庭暴力的家长以施暴者的角色把自己放置于道德制高点,嘴里说着什么“打你是为你好”“我也很痛心”“打你其实就是在打我自己”。

   略为嘲讽的是有部分他们的孩子还对家暴表示理解、对父母的行为表示认同、对其他无法理解家庭暴力的人表示同情。认为这是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不可或缺的,最终成为轻微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

      孩子的天性是贪玩,人类的天性是贪图享受。这是天性,不是原罪。

  豆瓣上有个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里面大都是一些小时候被父母暴力对待后造成心理阴影的文章。

  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显示,童年遭受到频繁的暴力侵犯,是导致孩子走上极端的重要原因。

  多少科学研究都已经表明拳头和责骂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种致命的影响将带来一辈子的伤害。

  然而有很多被施暴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理深处的那片阴影的根本来源就是不幸的童年经历。很多施暴者也没有意识到,因为他们的暴力与冷暴力,为多少PTSD患者埋下长久的祸根。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不言而喻。再如《诗词大会》中的武亦姝,年纪小小便宠辱不惊,腹有诗书气自华,透过她便可以看到她身后有着一个温馨的中产阶级。

      身为人父、人母,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在将一个全新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的同时,有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与知识储备来教育和引导孩子。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要?   

  那种想要把“棍棒教育”发扬光大,那种骂孩子是“垃圾”,动不动就动手打人,对孩子需要的心理安慰全然置之于不顾的家长,真的称得上是合格的父母吗?

        或许有些家长会问:但如果孩子犯了错呢?这下总该打吧?这类家长将孩子犯错的惩罚方式唯一化为“打”,并且认为这种造成疼痛的惩罚方式将会诱导孩子下一次做出正确选择。

  可是“惩罚”并不等于“体罚”。

  举个例子:斯金纳箱的小白鼠实验证明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具体操作是:斯金纳持续的电击箱子里的小白鼠,而小白鼠为了减少受电击的次数会不停的去按按钮。可是当电击结束的时候,小白鼠去按按钮的行为也会随之消失,说明一旦惩罚结束,由惩罚引发的行为也会结束。

  以暴制暴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处需要明确的是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需要做到的是“无条件而有规则”的爱,需要做的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使用暴力来惩戒孩子只能换来表面上的乖巧与唯诺,只能培养出一个麻木又偏执的孩子,这绝对不是家长们希望看到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或许有的家长们不明白什么才是“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所以乐于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来标榜自己。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父母之情的确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没有之一。

  但是也不必将其过于无私化,因为当你怀抱着一个崭新的生命,虽然嘴上说着“只要他健康快乐”,其实无形之中已经对孩子注入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渴望。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体贴关心是一种可贵的付出与奉献;对于父母而言,看到自己孩子的笑脸,这个世界真的可以变得异常可爱。这种“付出”是本身就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回报”。

        约翰列侬有一句话,我很喜欢。

        他说:五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后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希望所有的家长们都可以明白,循循善诱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孩子:要糖果和游戏,不要暴力

相关文章

  • 孩子:要糖果和游戏,不要暴力

    “棍棒下出孝子”这句古人云,似乎已经穿插入许许多多中国人的灵魂及思想,连同骨子刻在一切,并且对之深信不疑。...

  • 【475→锦囊】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非凡想象力?

    一、不要控制孩子的游戏和玩耍。 二、只要是安全的,家长可以不看孩子的游戏和玩耍。 三、孩子的游戏常常是疯的,家长要...

  • 万圣节糖果袋

    今天是万圣节,和孩子们做个糖果袋。挨家挨户去要糖果!

  • 《非暴力沟通》早读晚思day101

    1.什么是暴力 行为暴力和精神暴力 2.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①说一下观察的事实(先不要判断事实也不要评估,要清楚地表...

  • Python 算法 2022-06-23

    #分糖果问题(贪心算法) 描述:一群孩子做游戏,现在请你根据游戏得分来发糖果,要求如下: 每个孩子不管得分多少,起...

  • 陪伴365/199【父母有方●陪孩子一起成长】

    限制孩子上网时间,帮助孩子从网络暴力中解脱 和孩子一起处理网络暴力的问题。孩子有时候会被联机游戏搞得筋疲力尽,好像...

  • 分糖果问题

    描述 一群孩子做游戏,现在请你根据游戏得分来发糖果,要求如下: 每个孩子不管得分多少,起码分到一个糖果。 任意两个...

  • 情绪暴力

    告诉自己,当被别人情绪暴力时,不要想着暴力回去 只会让你的怒火越烧越大 昨天室友在客厅玩游戏,我问他没有燃气了,要...

  • 糖果精灵不卖糖果

    他是贩卖糖果的精灵,以糖果来收获孩子的笑脸,用孩子们的笑脸滋养精灵王国的糖果树。 她是最后一个来要糖果的孩子,但是...

  • 让对方先承诺,你可以处于优势

    糖果和苹果实验。 万圣节的时候,实验者在孩子们准备敲门要糖果的地方放了张桌子,一端放着糖果,一端放着苹果。让孩子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要糖果和游戏,不要暴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sw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