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产生于分子的外层价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属于电子光谱。
优点:仪器普及、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
准确度0.5%~0.2%
第一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电子跃迁类型
分子中的电子类型包括:成单键的σ电子,双键的π电子,未成键的n电子(p电子)
- σ-σ*:远紫外区,波长在150 nm以下
- π-π*:孤立双键一般在200 nm左右吸光系数大,共轭双键吸收增强
- n-π*: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近紫外区,吸收强度小
- n-σ*:含-OH、-NH2、-X、-S等基团化合物,200 nm左右
- 电荷迁移跃迁:取代芳烃、过渡金属离子与含生色团的试剂,实质上是分子内的氧化还原反应,谱带宽,吸收强
- 配位场跃迁:第四、第五周期过渡金属元素及镧系锕系,吸光系数小,在可见光区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有关概念
吸收光谱:
- 吸收峰:
- 谷:
- 肩峰:
- 末端吸收:只在图谱短波端呈现强吸收而不成峰的部分
- 生色团:含有π-π*、n-π*跃迁的基团
- 助色团:含有非键电子或杂原子饱和基团,使相连的部分吸收峰长波移动,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 红移:
- 蓝移(紫移):
-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 强带和弱带:摩尔吸光系数大于104为强带,小于102为弱带
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R带:n-π*跃迁引起,较长波长范围,吸收弱。溶剂极性增加,R带短移。
- K带:π-π*跃迁引起,吸收强,苯环上如果有发色团取代,并形成共轭也会出现K带
- B带:芳香族化合物特征吸收带,重心在256nm,系数200左右
- E带:芳香族化合物特征吸收带,由苯环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π-π*跃迁产生,分为E1、E2带强
- 电荷转移吸收带:无机物和有机物混合的分子配合物
- 配位体场吸收带:过渡金属水合离子与显色剂所形成的配合物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核心是对分子中电子共轭结构影响
- 位阻影响:
- 跨环效应:非共轭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空间位置作用
- 溶剂效应:极性溶剂使π-π*跃迁长波移动
- 体系pH影响:
朗伯-比尔定律
E为吸光系数(给定单色光,溶剂和温度下为定值)
表示方式:
- 摩尔吸光系数:一定波长,浓度为1 mol/L厚度为1 cm的吸光度,用或标记
- 百分吸光系数或称比吸光系数:一定波长,100 ml溶液中含被测物质1 g、厚度为1 cm的吸光度用表示
换算关系:
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化学因素:
- 溶质因解离、缔合与溶质作用而发生偏离
光学因素:
- 非单色光:入射光谱带宽度S
- 杂散光:
- 散射光和反射光:
- 非平行光:
透光率测量误差:来自仪器噪声,与光讯号无关称为暗噪声,有关称为散粒噪声
- 暗噪声:A值在0.2~0.7时误差较小,是测量最适宜范围,T=0.368 A=0.434为最小误差读数
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主要部件
- 光源:强、稳定、连续光谱发光面积小,氘灯、钨灯
- 单色器:组成,色散原件
- 吸收池:玻璃制成只能用于可见光区,石英都可用
- 检测器:
- 光电池:硒光电池(只适用于可见光)、硅光电池(都适用)
- 光电管:
- 光电倍增管PMT:
- 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
- 讯号处理与显示器: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和光学性能
几种光路类型
-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减免银光源强度不稳定而引入的误差
-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 二极管阵列检测分光光度计:
- 光纤探头式分光光度计:直接插入样品溶液中检测
光学性能
- 波长范围:
- 光谱带宽:
- 波长准确度:
- 波长重现性
- 透光率测量范围
- 吸光度测量范围
- 光度准确度:
- 光度重复性
- 分辨率
- 杂散光:
仪器的校正
- 波长的校正:氢灯或氘灯的发射谱线;绘制镨钕玻璃的吸收光谱;苯蒸汽在紫外去的B吸收带
- 吸光度的校正:铬酸钾、硫酸铜、硫酸钴胺标准溶液
- 吸收池的校正(配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
- 对比吸收光谱特征数据:波长、吸收峰、谷、尖峰、吸光系数
- 对比吸光度比值:根据不同吸收峰处吸光度比值作为鉴别依据
- 对比吸收光谱一致性:非极性溶剂、窄的光谱通带
纯度检查
- 杂质检查:
- 杂质的限量检测:某处吸光度大小限度;峰谷吸光度比值
单组份的定量方法
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
吸光系数法(绝对法)
从手册中查吸光系数
工作曲线法
- 配置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
- 绘制工作曲线
- 在相同条件下测出样品吸光度
- 用直线回归方程计算试样浓度
对照法
在相同条件下配置标准溶液与试样溶液,在选定波长处分别测量吸光度,计算。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不仅可以测定试样中组分的含量,而且还可以测定弱酸(碱)的离解常数和配合平衡常数及配合物的组成。计算题
弱酸解离常数:
同时测定多组分的定量方法-计算分光光度法
计算分光光度法:运用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在传统分光光度法基础上,通过测量试验设计与数据的变换、解析和预测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方法,属于化学计量学的范畴。
分为数值计算法和数学变换法两大类
数值计算法:图解法、信号处理法、矩阵解法
数学变换法:导数光谱法、正交函数法、褶合光谱法
等吸收双波长法:
选择波长原则:干扰组分b在这两个波长应具有相同吸光度;被测组分在这两个波长处吸光度差值应足够大。
紫外吸收光谱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 饱和碳氢化合物:200~400无吸收
- 含孤立助色团和生色团的饱和有机化和物:
- 共轭烯烃:
- α,β不饱和醛酮酸和酯:
- 芳香族化合物:
- 苯和取代苯:有E1、E2、B带三个吸收带,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苯的三个吸收带都长移,吸光系数增大,B带精细程度降低。取代基红移效应次序:
- 助色团取代:
- 生色团取代:出现K带,B带长移,有时B被K掩盖
- 芳杂环化合物:分子中杂原子上n电子参加了芳环共轭所需的六个π电子,这类化合物不显示n-π*跃迁
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
- 从吸收光谱初步判断基团:
- 210~250可能有两个共轭单位,260~300有强吸收可能有3~5个共轭单位,250~300有弱吸收,表示羰基存在;在250~300中等强度吸收,表示有苯环存在,如果有颜色,分子中含有的共轭生色团一般在5个以上
- 异构体的推定:结构异构体、顺反异构体
- 化合物骨架推定:未知化和物与已知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一致时,可认为两者有同样的生色团
比色法
比色法是对于能吸收可见光的有色溶液的测定方法,通常也称为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特点:灵敏,简便,许多不吸收可见光的物质可通过显色反应变为有色物质,一般通过配位反应
显色反应及其条件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 被测物质与生成的有色物质之间,有确定的定量关系
- 产物足够的稳定性
- 如试剂本身有色,则反应产物与试剂颜色有明显的差别
- 产物摩尔吸光系数足够大
- 显色反应有较好的选择性,如果需要萃取,应该有足够大的分配比
反应条件:
- 显色试剂与溶剂:依据显色反应灵敏度、稳定性、反应选择性选择显色试剂,同时考虑显色试剂用量
- 酸碱度:
- 时间:
- 温度及其他:考虑温度对反应速度及溶解度影响
通过试验确定显色反应的最适宜条件,对于已经制定的比色方法不应随意改变条件,可以通过绘制吸光度-条件曲线选择最适宜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