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苏伟贞的《沉默之岛》是在五月份,研一上学期老师开了长长的港台书单,其中包括《亚洲周刊》评的中文小说100强。《沉默之岛》排在86,按理说不会很快读到这本书。恰好五月份妈妈和外公来闽,我领着他们去鼓浪屿玩,前去会合的路上就鬼使神差的选了这本书。旅途的路上其实不适合阅读这类书,过强的女性意识让整本书浸在一种阴郁而粘稠的氛围中,如同穿着厚重的长袍而溺水之人,无论自救还是求救,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在鼓浪屿的旅游记忆并不是特别美好,就像霍晨勉的父亲指责她浑浑噩噩仿佛一座开发过度的岛屿,作为岛屿的宿命在前世就已经用完。鼓浪屿给我的印象也是如此,过度商业化和刻意为之的小清新背后是对岛屿精神的背弃。浮光掠影的阅读剩下的记忆也就是文艺电影的那些惯用桥段,邂逅、再相遇、怦然心动、跨越东西半球的异国恋、分手……其余能记起的也就是苏伟贞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一直很偏爱台湾作家,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极大程度保留了汉语的美感,对语言的精雕细琢让人感觉中文是优雅而美丽的。说到这个还是会吐槽下大陆作家,写的文字太多太快了,很多文字下笔太随意,说得好听叫乡土的粗砺,说得难听点就是屯,每次吐槽至此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小时候美术书中那个汉代的陶土说唱俑,后来去博物馆看了实物,虽然能换不少银子,可人民币也无法改变我对它的偏见,真心丑死了~
再拿出《沉默之岛》阅读是在去平岛的路上,从晋江坐车去平岛,近两个半小时的路程其实很难打发,便挑出《沉默之岛》看看,因为以后的几年估计就呆在岛上了,迫切需要补充一些有关岛屿的经验。再读《沉默之岛》时感觉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个人的阅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岛屿性格文化还是个人际遇都有了模模糊糊的了解,也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慢慢阅读,而不是急急忙忙按流派和理论来肢解一篇不错的小说,不带感情,只是任务。
女性的小说总是有种很矛盾的感觉,特别是张派的女主,很容易童年不幸家庭无依,独来独往如同女超人,遇到感情问题一边自虐一边虐人,最后惨淡收场最好的结局也不过倾城之恋般世界倾颓,两个软弱的人一起相互取暖,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好的接盘侠都是在哪里找的?
苏伟贞的小说构思很新奇,名字相同的两个人,可以相互对照的生活,除了男女主角,他们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人则分别性别互换,演着两场相似的悲欢。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红楼梦的甄贾宝玉,不过张派和红楼梦之前的牵扯实在是太多,这一点完全不是新意。较高大上的来说,这本小说很容易让人在女性情欲、后殖民以及华文视域来指手画脚,也为每年批量生产的毕业论文提供了素材。而从言情文的角度看也能找到姐弟、欧美帅哥、异地恋等可读性极强的元素。每每阅读总会走神考虑下这小说让王家卫来拍会是什么样子。小说中对岛屿的描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离岛、印尼小岛以及台湾,雨中的岛屿、风中的岛屿、日出日落,从光影到气味到声音,细腻而精致的描写很适合让我YY以后在岛屿上的生活。哪怕同事给我的描述与之相差千里,我想暂时性的可以依靠这些文字度过最初的磨合期。
想起读到苏伟贞形容雨后的岛屿上的水迅速流失汇入海中,岛上每一寸土地如晒干的棉纸,踩上去有帛裂的声音。那时候我坐的车驶在跨海大桥上,两边海岸都是巨大的白色风车,从海边岩崖延伸到青绿的草地上,很像宫崎骏的动画,让人恍惚感到会飞奔下一个穿着蓬蓬裙的小女孩,然后就是天空之城或者菊次郎的夏天响起~
简宝玉日更训练营打卡第四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