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中的侄子放假回家,满满的行李袋里全是课本、习题册与试卷。
想到上次的三天假期,他抑制着网络的诱惑而钻在习题堆辅导书里,我们为他的懂事而高兴,但更多的是忧虑和悲哀:这个假期,又要浸在题海中了。
我想,这也是大多数高中生的现状。曾有家长晒了这样的一条孩子老师发来的短信:“请确保孩子完成4篇古文的注释,13篇古诗的默写,再复习名著、字词、阅读思路等内容,两篇作文一定仔细琢磨评语和范文。”这只是当晚的语文作业,不包括英语、数学、理化等科目。
这种遍布全国的“中国式作业”使孩子们不堪重负,除了上课,就是做练习,做试题,这就是孩子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生活。
真的非要这样才能掌握知识,学好本领吗?是我们的孩子太笨?黄武雄在《台湾教育的重建》中说,西方国家的教育就给孩子很多游戏与自由探索的时间。
我们的孩子用几倍于西方小孩的时间在做功课,但同时代相比,绝大部分的重要创造和成果,包括好的文学艺术作品、社会科学重要的理论、自然科学突破性的研究,却是西方人做出来的。当然我们也有少数杰出的东西,但成就与付出不成比例。问题在哪?是我们的教育过分追求分数,压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造成这样的局面,责任在学校?想想又不是,或者不全是。学校也是有苦难言,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就看这个,而且,这关乎地方政府的政绩。
原因在教师?我想教师也不愿这样做。学生辛苦,教师何尝得以轻松?学生6点半早读,班主任老师们一般得5点半起床,他们也要赶在早读课上课之前到学校。每周有三到四晚要值班,这就在10点半之后才能离开。除了上课、辅导,大部分时间就是出精选习题,出试卷,没有其它的业余生活。他们要面对学校的要求与家长的期望,这都是他们的重负。
再看看家长,谁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吃亏?他们也被绑上了“战车”,在为孩子的学业奔波,学生还没放假,家长就为辅导班报名、选辅导老师的事操心了。他们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孩子输在起点上,生活在社会底层,成为失败者。
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教师,甚至是教育管理部门,都知道这样做的后果,都在抱怨这个教育制度和教育现状,甚至会骂这该死的推残人的“应试教育”,但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其中的“推动者”。
教师难道不知道学生的辛苦?他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作息时间和作业量,但放假了,同样布置数不清的练习要学生完成;家长呢?不是发觉自己的孩子“又瘦了许多”吗?当孩子想到外面去透透气的时候,当孩子在电视机前听一听歌的时候,家长又不都在催促孩子回到课本、习题上去?
因为谁都觉得输不起。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认识的问题,而是观念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不能输!你要成功,你就得超过别人,打败别人,人生如战场啊。
上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都要去拼,要竞争,否则,你永远就生活在社会底层。努力学习不是为了收获知识,丰富和成长自己,而是为了打败别人,掌握超越别人和取胜的本领。担心孩子输不起,或者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种有点畸形的价值观,才是问题的关键。
或许,家长们会说:社会都如此啊,难道我们看着孩子被社会抛弃吗?是啊,这正是大家普遍的心态。
我不反对奋斗和拼博,不反对出人头地,但如果每个人都想着打败别人自己才能成为胜利者,世间又有多少个是真正的胜利者?如果以这样的代价来追求所谓的成功,无疑是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是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必须的,我们也应该不断追求自己的进步,追求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但恰恰这样,才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健康。
很多有见识的家长都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不愿孩子放弃,落后于社会;一方面又担心孩子被这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焦虑所压垮。追求美好的生活,却容易因之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问题似乎也很简单,就是明确教育的“底线”――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切拼博与追求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目前的体制下,我们不能完全抛弃分数不理,但我们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正如某教育专家所说的那样,你的学生每天睡眠不足6个小时,纵然有很多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这又有什么好自豪的?这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跨越“健康”这一底线。
况且,只一味地努力会有用吗?反反复复地做习题,正面的作用只能提高一点熟练程度,对智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帮助,这还没考虑对学生形成麻木、厌倦等负面的影响。就算每天学习24个小时,也没多大的效果。但这对学生来说,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体质不强,谈何栋梁?”前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某次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说的这8个字,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深思,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各界和教育官方所作的努力。
“本钱”没有了,还谈什么革命?我们不能为了学业成绩而牺牲健康,剥夺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时间,让学生远离操场,远离活动场所,侵占孩子的休息时间、课余生活,还要舒缓孩子们紧张压力各种心理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