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将读书当成一项研究,并将业余时间全面投入,是三多前的事了。读到现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沧海拾贝,积累了一点经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只是一种学问,不是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在此我们只谈兴趣。
关于阅读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基本上都有对应的书籍,世间万物,很少有没人研究过的,况且我们大部分人的兴致也仅仅集中于常见的事物。许多人集毕生之精力研究某一问题,最后结晶成一本书,而这种直接的经验正是我们寻之千百度的东西。
许多人读书没有规划,爱读书者来者不拒,不爱读书者左顾右盼,几个月无法读完一本。这样很影响兴致,读书很忌讳断续。同时因为没有规划,老读一个层面或一个方面的书容易失掉最初的兴趣。
关于阅读门径和方法。没有门槛的东西,往往经不起深思,以至于泯灭兴致。有门槛的东西却因为无法入门而望之生却。许多经典都是高屋建瓴的东西,仅仅依靠常识不能读懂,而真理和趣味却往往寓于其中。这种经典要么是集一领域之精华,如《枪炮、病菌与钢铁》,要么是开一学术百年之盛誉,如亚当·斯密《国富论》。
如何找到某一领域的入门方法,是困扰一名阅读者极为重要的问题。
从一开始,我即非常关注方法论的书籍。首先看的是如何学习方面的书,如《如何高效学习》、《学习之道》,其次是阅读方法方面的书,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再次是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方面的书,如《暗时间》、《把时间当做朋友》、《番茄工作法》。在此基础上关注了战隼的学习历程,包括豆瓣和知乎上很多关于学习和阅读方面的帖子。同时读一些名人关于治学心境和方法的书籍,如韦伯《学术与政治》、郑也夫《与本科生谈》。其中在《卖桔者言》中,经济学家张五常谈到了他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深思:他听一个课听了三四次,那个教授问他,你听过我的课吧?张五常说,你讲课的内容我早已深谙于心,我学的是你的思考方法。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吧,不仅学知识,也学方法。
当然,我看这些书,也是穿插在平时的阅读中的,因为结合自己的经验,往往能体会到更多东西。这也算正式进入阅读领域的准备工作吧,算一种入门。
现在谈一谈进入一门领域的方法。我比较感兴趣的有历史、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有时也看一两本哲学和心理学的入门书,如《哲学的邀请——人生追问》、《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心理学与生活》。现在主要谈谈以上感兴趣的领域。在正式进入这个领域之前,我搜集了许多书目和读法之类的文档,参考了名校的推荐书目和豆列里一些豆友的个人经验。然后,大体找一个公认的好的入门书,在政治学方面是波普诺的《政治学》、《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西方历史理论方面看了《史学导论》,经济学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穆尔森的《经济学》,社会学是《与社会学同游》、《社会学的邀请》。其实,有很多是教材,而且是西方的著名教材。用教材入门是一种稳妥、高效的方法,因为教材浅显、全面,能够将这一领域基本涉及的都展现出来,而且西方教材趣味性极强,既激发兴趣有能对这一方面有很感性的认识,真是入门必备之良器。我建议自学某一领域的前几本书都用教材,并做好详细的笔记,为此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概念基础。
在读了一些入门书后,要考虑阅读进阶书籍。比如,读完上述两本经济学入门书后,基本可以掌握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后,进入中级微观经济学,这里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和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是标准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而前者较后者简单一些。看完微观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宏观里的一些理论,宏观经济学可以看曼昆《宏观经济学》以及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此外还有很多分支,如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等。
最近对国学非常感兴趣,主要是一些先秦的经典,经学和子学方法的较多。但是,这是一个门槛极高的领域。以我们高中的水平,无法读懂如《易经》、《诗经》、《荀子》等经子方面的书。首先,最直接的是文言文水平不够,其次是读这些书需要读繁体竖排的书,这样文字也成了前进的障碍了。然而,这两个问题也只是刚接触时遇到的问题,在进一步了解之后,我发现书的注释和版本问题(经学注释以清儒为精,推荐《十三经注疏》),先秦典籍的阅读次序问题(先读皮锡瑞《经学历史》知历代经学之变迁,在读廖平《今古文考》知今古文之分别。其后读《礼记·王制注疏》、《周礼注疏》、《白虎通义》等书),以及古今文问题等等。所以,现阅读导论方面的书籍是非常必要的,就像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需要地图和向导一样。在此,吕思勉的《经子解题》用处极大。
如想系统全面正宗地阅读中国古史,吕诚之先生的《吕著史学与史籍》、《吕著中国通史》是极好的指引(中国古史浩如烟海,二十四史共计三千二百三十九卷,看不完也不必看完。读史应先读编年史《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再读马瑞临《文献通考》,配以历史地图《读史方舆纪要》和《中国历史地图集》)。通过它,我不仅了解到中国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家谱——中国古史包含两大主题,理乱兴衰和典章经制。当然,在此之前,如果能读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更好,能极大地提高兴趣,并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样,阅读西方历史,同样要先看编年史,如阿里斯塔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看完这本之后,可以再看详细一点的编年史。之后就可以分期阅读,如分为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近代、现代。然后找到每一时期的指南书,如《希腊史研究入门》,然后结合一些豆列,就可以系统地了解历史了。如果还想继续的话,下一个目标就是国别史了。当然还有像年鉴学派等各种历史学派的著作,也是后续需要阅读的。我目前关于希腊罗马时期读了《早期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希腊人》、《希腊精神》、《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民主政治与古典希腊》、《工作与时日 神谱》、《长征记》等书。
关于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是很正常的,本身我们大量涉猎也是提供了一种专业学者无法思考到的思维方式。阅读交叉学科,应对基础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如政治经济学,本身是一个大的学科,如果没有对政治学和经济学有一定的了解,很多书根本看不懂,也无法领略这个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独特的角度。此外还有像政治社会学、历史哲学等等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也有很多入门的书籍,如《政治社会学导论》。
关于学科顺序。高难度的知识点建立在基本的概念之上,为此,我们应该像金字塔一样,设计好知识构架,让下一步阅读建立在牢固的学科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读懂下一本书。在进入某一个领域后,要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寻找和评价自己的下一个最佳读物,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书单。
另一方面,有些学科建立在其他学科之上,之前的交叉学科即是一例。同时,像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很多理论本身就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这些理论提出的背景也是西方的史实。为此,掌握西方历史就是理解理论的钥匙和先决条件。《国家与市场》中,作者列举了大量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发展历程,这些历史事件在作者的分析下充满了政治和经济术语,如果没有好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作者理论的意义和探讨作者理论的优势和局限。
关于笔记。记笔记是一项技术活,“很多人在书上画标记,每一句都画,那是毁书,不是读书”。有些人为了把自己不懂的知识都记录下来,将一本书大部分抄了,那也不是好的方法。然而,笔记又是不得不做。那么如何做笔记呢?
《社会学的想象力》附录中的《治学之道》提到笔记有学术笔记和生活笔记之分。学术笔记在我现在阶段主要是读书笔记,前期用电脑记录知识点,效果不佳。后来用iPad的笔记软件手写,主要是记录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思维导图的变体。但是做笔记耗时,花费时间往往是看书时间的几倍,然而,笔记虽不一定能复习,但可以备查。在做笔记时也应借此思考作者观点的发展和论证的联系。
阅读最高层次是主题阅读,当我们进行这种阅读时,可以用笔记建立一个知识树。有一些软件可以帮助我们记这种笔记,如思维导图。在阅读同一类书籍时也应该相互印证。“读一本书,20%是作者的观点和知识点,能延伸80%的知识,是真正的阅读”。
关于阅读速度。有人问我一个星期看几本书,我说,三本左右,两三百页的。“怎么那么快?我两个星期一本!”“我花了你六倍的时间。”
当然,阅读速度是可以提升的,一方面是确实由于阅读技能的提高,以前一个字一个字看,现在可以一行一行了。更多的是因为一本书里的陌生知识点比以前少了,许多依靠常识无法理解的概念你现在也可以一眼带过了。再者,是你的专注力提高了。当然,很多人读的少,仅仅是因为时间花的少。
关于阅读与思考。入门书主要涉及概念的建立和对于一个领域的总体认识。但是,沿着一个领域阅读时,我们要加强思考,思考理论的内在联系,思考理论的解释力,思考理论建立的背景和适用条件。我本身就对中国问题特别感兴趣,但是在现阶段我还无法看出自己的观点。但是,我提倡看一下思考中国问题的书籍,如《我们怎么阅读中国》,作者看了许多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书籍,并将其融入中国问题的思考中,对此,我很受启发。阅读这种书籍就相当于对自己之前看的书的一次大运用,当理论遇到现实问题时,自己是否能够思考其中的奥秘。再者,在不断进阶中,也可以阅读一些这个学科的大师写的普通读物,看看大师如何驾轻就熟,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读读方法论的读物,如《本体与常无》。这样对于一些以前没思考过的概念会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