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熬过这段「在黑暗中的攀岩,人生从此不再黑暗」》中,我们与大家分享了一个认识:
孔子说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中间的十五年,是孔子「在黑夜中的攀岩」的十五年,这一攀,他攀了十五年!
就有敏感的博友来问,按照你这样的认识,“三十而立”的“立”好像又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解读。
我们以往对“三十而立”的“立”都解读为“成家立业”的“立”,水平高一点的,解读为“精神独立”的“立”。
严格的说,前面一个解读,与孔子的“立”半点关系都没有,后面一个解读,有那么点儿意思,可离孔子的“立”还差得挺远的。
孔子“三十而立”的“立”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们得从“立”字的造字本意上,去认识。
见下图:
上图,左边这个古汉字是“立”字,上图,右边这个古汉字是“天”字。
这两个古汉字所使用的造字元素是相同的,一个“大”字+一个“一”字。
在古汉字中,“大”字是一个人的四肢向四周伸开的象形,其含义更接近于我们今天“人”的概念,而不是“大大小小”的“大”的意思。
在古汉字中,“一”字,特别是这种一短横的“一”字,不是表示数量的“一”,而是表示某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制约人类世界的“道”。
按照古汉字「上、下结构」表示一种主从关系的原理,道在人之上,就是“天”字。道在人之下,就是“立”字。
于是,出大事了!
道(一)在人(大)之上,这个好理解。道是制约人类世界所有一切的神秘力量。
可是,这个人(大)怎么能跑到道(一)的头上去,还把道睬在了脚下。难道人还能制约道吗?
人当然是不可能制约道的。
“立”字,这个人(大)在道(一)上,是表示:这个人真正找到了“道”,是人在道中的意思。
放到孔子《中庸》的语境中来看,就是君子在寻求“修道之”的过程中,真正找到了“道”,真正开始了“修道之”。
学习中庸之道,大致可以分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只是听别人说道,看别人演道。自己有了求道之心,可是并不能真正认识到「何为道」,也不能真正认识到「如何修道之」,这个阶段,就是前文说的「在黑夜中攀岩」。
中庸之道的学习,很像是学习内家武功,你把功夫原理、口诀记得清清楚楚、倒背如流,把师傅伺候得再好,也是学不会的。
即使是天天苦练,也不一定能练得出,甚至练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内家功夫。
学习中庸之道也一样,感知自己的意识空间,建构意识影像,学会用内思(慮)思考;恢复元神的自我意识;感知到自己的心,才能把心一沉到底。
所有这些,说起来并不难(在孔子那个时代,说起来也很难),但是要学习者自己真正感知到、并做到,这可非常不容易,别人也帮不上任何的忙,只能靠自己的体悟,这种体悟的过程就像是在黑夜中攀岩,寂寞、迷惑、没处发力。
后一阶段,是真正认识到道,也知道如何“修道之”了。从此之后,可以真正地去“修道之”了。换个说法就是入门了。
孔子说他“三十而立”,其实就是他“修道之”入门了。后面的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修道之”进阶的不同阶段,已经不可能脱离修道之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