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改行困三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你什么都要从头去学,并且你还要面对着在商场前身的老摊主,他们在这经营多年,不管是人脉还是经验 ,都比你有很大的优势。
那些老摊主们摊大的,就卖的特别杂,运动鞋,皮鞋,都卖;摊小的,有的专卖时装女鞋,步鞋,拖鞋,男式皮鞋,刚开始大家卖的很单一,也分的很清,因为摊位多,要求也多,每家不能卖得太杂,要有自己的特色。
但他们买的都是低价位的鞋,当时那么多摊位,只有我们家是个外行,人家都干过,有的从别的地方来的,有的就是这的,在城乡交合部,一般都以打工的为主,真正想买好鞋的,门外一排都是专卖店,有衣服有鞋,谁会跑到楼上去买呢?
真是隔行如隔山,我们也像刚出生的牛犊,一下上了二万多块钱的货,并且全是一家的,我们去提货的那天,老板很高兴,还单独把我们叫到他的雅间里,给我们整了一通功夫茶,只见他在茶几上用两个紫砂壶倒来倒去,茶杯洗了又洗,最后端给我们一小杯茶,带着茶盖,我看了看,还不够我一口喝的,还忙了半天。
喝了一会儿茶,伙计就把我们的货整好了,点完货,听到机器的点钞声,就这样我们辛辛苦苦挣的钱,一会儿就进入了别人的腰包,我们想挣的钱能如他轻松吗?
那肯定是想多了,因为给我对着的一家,是个江西的老夫妻,他们五六十岁年龄,别看年纪大,但他们干的时间长,还是这里的老摊主,有经验,有人脉。
看看他们的摊要比我们的稍大一些,不过她们的是个正方形,我们的是个长方形。他们上的都是河北鞋,那时河北鞋很便宜,一般上价也就二十几块,次的皮鞋也就十几元,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而我们的最便宜的也得六十元,贵些的也都得八九十。
开始到我们家的人很多,毕竟我们是第一家,并且装修的还好,灯光一打,特别漂亮。
但问价的多,试鞋的很少,后来有的人都不敢进去了,真正认鞋的不多,有看上的还总是给你坎价,坎得你连本都没有。
更可恨的是,对个的老太太,她看拿我鞋的坎价坎不下来,她就每天盯着,上和我同款的,但她的便宜啊!她卖六十还能挣个三四十,我只够个本,有的连本都没有。
每次看从我们家出去的,她就厚着脸皮叫,叫到她们家,伸手就拿一款和我们一样的鞋,美汁汁的开的和我一样的价,别人一还价,她还假腥腥的让别人加价,好吗!人家一双鞋卖出去能挣出半个摊位钱。
我那个恨哦,可奈何。也有识货的又转头回我们家的,但很少,大多都是一去不回头,特别是到了对门她们家,更是过网的鱼,只要别人回个价,想不要都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