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汉服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成长营
撑起一把文化的伞:孔子儒家文化

撑起一把文化的伞:孔子儒家文化

作者: 紫尘静雪cc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20:14 被阅读45次
撑起一把文化的伞:孔子儒家文化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七百多年前,一群中原人士带着孔老夫子的儒家文化进入了这里,在这“蛮夷”之地开辟着财富。漫漫的长河岁月,历经风雨沧桑,岁月沉淀下来的古城里,儒家文化的真与当地生活早已融合,历史变迁中,这片土地的文化之根已开出“文献名邦”的灿烂之花。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

在建水文庙里,古城的儒家文化更是得以保存和发展,每年孔子文化节的举办,祭孔大典和儒家三礼,无不展示着这里文化底蕴的深厚。且看那祭孔大典,在精彩纷呈的开幕式创新节目过后,随着祭祀总提调“斯文在兹,内外肃静,列位肃立,恭请圣像”的洪亮声音开幕式结束,祭祀大典开始。敲锣打鼓的老先生们精神矍铄,在场所有人员向孔子圣象三鞠躬,起鼓、鸣锣、奏大乐,在歌乐工古朴的祭祀音乐声中,恭请孔子圣像进入文庙先师殿。13个祭祀方队和游客跟随总提调,一路穿过文庙棂星门、杏坛、大成门,到达先师殿。在“三献礼”仪式中,祭祀方队和游客,有序地向孔子拜礼并献鲜花,领取“祭孔大典”的供品。

看着熙熙攘攘的祭拜人员,不难发现,今年的孔子文化节参与者,除当地嘉宾、全国喜欢儒学、社会各界人士和游客外,还有来自国外的儒学爱好者。在这个有“文献名邦”之称的小古城里,儒学文化的浓郁可见一斑。是不是有那么一个疑问,在这个小古城里,文化气息会如此之浓呢?了解历史不难发现,其实很简单,为了功名呗!

似乎功名这个目的让整个文献名邦的形象有所损坏,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给很多事赋予空泛高大的意义,却忘了生活的真谛,不过是点点滴滴的人间烟火之事罢了。文庙有严谨的祭祀仪式,对参与活动的人却没有框框条条的约束,整个大典活动中,文庙是免费开放的。你会看到除了游客外,很多当地人着装是平常随性的,小孩子们在仪式上一脸稚嫩却也乖巧,仪式过后,在文庙中嬉闹,和家长一起上香。浓郁的儒学文化气息就这样流露出来,没有刻意的做作,自然得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的敬老传统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在号称“以孝治天下”的汉代,敬老风尚尤显特色。当时,帝王公侯、达官显贵,乃至平民百姓都在积极传承并践行这一传统美德,并促成了相关的敬老制度,从而使汉代老人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或优待。流传至今,虽然形式上没有那么繁杂,然而礼仪中的精髓却一直存在。

主持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仪式中,你会看到儿女在行叩首跪拜礼时,老人脸上的动容,吃着寿桃,听着儿女的祝福,他们脸上岁月给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不知道在梳理着老人花白发丝的儿女们是何感受,有没有想到花白发丝还是青丝的时候,给过自己的那些无私的爱?有没有感谢岁月,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爱了自己一辈子的人还在自己身边,让自己不必去经历“儿欲养而亲不在”的痛。

撑起一把文化的伞:孔子儒家文化

开笔礼、敬老礼、成童礼......汉服是必然的,现在穿一身原创汉服俨然成为了一种文艺范的行为,让人感觉很有调调,很多人却没想过,其实这也是融入骨血里面的天性使然,宽衣水袖穿戴齐整,仪式要开始了。

整个文庙像是个到处充满古董的开放式博物馆,草地上随便站着的一个铜雕,都是明清的老物件儿,而对于来的人来说,反倒多数可能并不敏感这些,反倒是对几千年来融入骨血的儒家文化,多少有些崇敬和心向使然,这似乎是灵魂决定的,对这种地方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向往感。

古殿林立,槐柏成荫,但总有些地方,是阳光透射得着的,这有时候会苦了参加仪式的孩子们,很多时候仪式会持续一个多小时,而家长们颇有些让娃儿受点苦好锻炼锻炼的传统经典思维,哪怕汗珠挂满了小脸蛋也不去帮擦一把,只是在一旁看着心疼。

生活很多时候都是答非所问,然而当你真正意识到答案时,就可得自在了。

【无戒90天写作成长训练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撑起一把文化的伞:孔子儒家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bk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