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靠谱的认知 你所以为的并不是你所以为的

不靠谱的认知 你所以为的并不是你所以为的

作者: 非常小书童 | 来源:发表于2017-03-19 15:59 被阅读87次

    经常听到认知这个词,这个词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接地气一点的说法就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

    好了,明白了概念我们就会发现,在认知形成之初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和事实出现很大的偏差。正所谓“你所以为的机缘巧合,很有可能是他人别有用心的结果。”

    讲真,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而且在生活实际中我们会发现心理的冲突大部分都是这些认知的冲突。人的偏执认知非常有耐力,只为自己建立起来的信念而战斗。对于“认知”和“信念”的维护突显在人际关系,尤其伴侣/亲子这样的近距离关系中,用自己的认知去改变亲人的认知,用自己的拒绝来维护自己的认知。其结果是令人崩溃的。

    其实认知科学在最近的三十多年里(1980年起)已经走出了“心理学”范畴,融合了许多“强大的科学”,并且在“信息学”的实用领域(IT行业)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下面我只想就心理学认知的范畴中,看看人们常用的那些套路。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在列举套路之前,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认知的基础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认知ABC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事件发生以后当事人所产生的情绪及结果,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态度、评价和认知水平。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事件的结果只和事件本身有关系,即A引起了C。其实不然,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当事人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原因。

    图示表达如下:

              activatingevents    诱发事件/起因

    🔜     beliefs    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 

    🔜     consequences    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的结果

    到这里也许大家就明白了,对事件发生原因的看法、解释及评价才是形成事件的最终结果的直接原因。而这个看法、解释及评价的形成又依赖于不靠谱的认知。就如“认知失调”之父里昂·费斯汀格所指出的那样:“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和解读会与他们已经相信的事物符合。”(即我们俗话说的“人们只会听他们想听的话,并且自动忽略所有与他们认知相悖的现象。”)

    关于认知的失调和偏差,我大略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种:(由于我懒,这一次就不展开描述了):

    1、即时满足偏差:“及时行乐”

    未来的好处距现在比较遥远,于是我们选择放弃,进而将目光放在当下的享乐上来。事实上,那些可以做出较大成就的人往往都能够延迟自己的满足感,从而获得成功。当你无法约束自己执行一个目标,而是选择简单的使自己感到舒服的一些方式和事情,也就陷入“及时行乐”的骗局。你会听到许多支持你的声音,“人生苦短”啊“活在当下”啊balabalabala……这里要向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向沃尔特·米歇尔致敬。

    2、锚定偏差:让起点决定终点

    锚定偏差,也称作“锚定效应”,是指不自觉地给最初获得的信息给予过多的重视,一旦沉锚后,就很少考虑后来的信息。so在向客户推荐产品型号时,我的原则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3、框定效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框定是我们在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结构。就像是照相时的聚焦,在焦点以外的事物我们大多都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基于自己的经验、素养、文化等因素来框定这些问题和现象。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个偏差,为我们暗度陈仓创造了可能性。

    4、沉没成本:不愿放弃的情结

    沉没成本其实是经济学概念,是指已经确认损失的,不可能为日后带来收益的成本。典型套路是“来都来了......balabalabala”。

    5、确认偏差:只愿接受自己想要的

    也叫易得性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大脑的思考都是遵循“省力节能”模式,就像做证明题一样,结论已经给你,你只需要不断去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和证据就好了。这种模式比费尽心力的去提出论点收集论据支持论证要省力高效得多。所以,我们的认知中会经常存在这种偏差,从而导致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6、代表性偏差:随机事件没什么意义

    有句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显然一个人不可能天天被蛇咬,所以也不至于一直心有余悸。说的专业一点,被蛇咬仅仅是小概率的随机事件,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一旦你试图给一些偶然的事件添加意义的时候,代表性偏差就会出现影响对这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从而影响最后的结果。

    7、熟悉度偏差:被熟悉的事物蒙住眼睛

    “最古老和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和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于是我们选择接近和靠近自己所熟悉的有掌控的事物。破除这个偏差要告诉自己一句话:你不是有20年经验,你只是一个经验用了20年而已。

    8、后视偏差: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当事情的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反馈是由选择性记忆和先前预测的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会忽略许多其他重要的信息,削弱我们向过去学习的能力。

    9、情感决策偏差:率性而为的人

    常见的情绪包括惊讶、希望、恐惧、愉快、绝望、愤怒等等,每个人都会有情绪的变化,然而理性决策的过程应该是没有任何情感卷入的,很多决策都需要搁置我们自己的情绪。当一个人压力过大或者过于激动是往往会做出失误的决策。

    10、过度自信盲目乐观:了解不足的缘由

    由海马体等区域掌管的记忆系统,其本身功能的设定不单单是帮助我们记住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在于使我们能够通过经验的累积来预测未来,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可以有所准备。因此,当我们的记忆系统工作时,并不会完美地重现过去的片断,而是会进行加工,漏掉一些曾经发生的事而强化另一些细节。一个人越乐观,右额下回就越迟钝,越容易忽略负面的信息。神经科学研究证明,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记忆本身就是“不可靠”的、带有偏见的。研究表明,当人们说他们有65%~70%的信心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仅有50%的正确率。当他们说自己有100%把握的时候,他们只有70%~85%的正确率。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男性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11、从众效应:别人都这样

    “从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选择倾向。大多数时候,人们选择和周围的人做一样的行动是出于:1)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2)获得重要信息。“与群体保持一致”通常是有利的,因为在实验室和现实情境中,被群体拒绝将会带来情感上的痛苦。另一方面,人们在尚未探索的领域中也容易服从群体以确保自己的行动不出岔子。从众行为在一些极端情境下会令人担忧——人们会莫名其妙地放弃自己的价值、原则和独立性,随众作出极端的选择,以避免被群体排斥。

    充分掌握灵活运用以上这些认知偏差,将使我们在套路和反套路的斗争中取得辉煌的胜利。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靠谱的认知 你所以为的并不是你所以为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bm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