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第二章:人物之枭雄恒温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桓温了。
易中天:恒温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桓温是两晋名臣桓彝的儿子,又因为庾亮之弟庾翼的推荐成为晋明帝的女婿,从此扶摇直上。
艺凡:这简直就是王敦的翻版。
易中天:然而桓温对人们把他比作王敦是不满意的,他更欣赏的是刘琨。刘惔对恒温的评价是很高的,他看问题看的也很透彻。桓温西征讨伐成汉,朝中大臣都不看好,只有刘惔认定必胜。给出的理由是:此人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哪怕是游戏。桓温后来的尾大不掉,当然也在刘惔意料之中。
艺凡:怎么尾大不掉了?
易中天:这是晋穆帝时期的事。晋明帝司马绍去世后,五岁的晋成帝司马衍继位,朝政实际上落入庾太后哥哥庾亮之手。庾亮是要加强中央集权的,因此与地方势力冲突严重,终于酿成苏峻之乱,东晋王朝也差一点就万劫不复。更麻烦的是,苏峻之乱虽然被平定,庾亮却从中央变成了地方。他和他的弟弟庾翼先后担任荆州刺史达十一年之久,等于占有了东晋的半壁江山。因此,庾翼去世后谁来接替这个职位,就成了生死攸关的问题。
艺凡:谁接替了?
易中天:这是个难题。荆州北面是强胡,西边是劲蜀,派个忠厚老实能力差的去当刺史,抵挡不住那些蛮族;继续交给庾家人,又不放心。最后,朝廷选择了桓温。刘惔却说:有了桓温,荆州倒是不会沦入敌手;但是有了荆州,桓温可就没人管得住了。结果,不幸而言中。
艺凡:恒温的野心开始了?
易中天:只不过这野心也可以说是雄心。因为桓温的矛头并不像王敦那样指向建康,而是指向胡人。对胡人也取得了东晋有史以来的最大胜利。对此,朝廷的态度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艺凡:这是一定的,要防恒温啊。
易中天:桓温后来的北伐,其实是孤军作战。东晋朝廷宁可不要中原,也不愿意桓温成功,这就注定了他的事业只能功败垂成。枋头之败让桓温威名顿挫,六十之年更让他感到时不我待。宁可遗臭万年也要功成名就的桓温,决定把一肚子气都出到天子身上,并借此机会震慑天下。
艺凡:他怎么做的?
易中天:要废立皇帝司马奕。
艺凡:以什么理由废。
易中天:皇帝各个方面都不错,不好找,便只能在私生活方面做文章。桓温的办法是指控司马奕性无能,所生三子都是野种。无法做亲子鉴定的皇帝百口莫辩,只能由着他以太后的名义把自己废掉。新皇帝是会稽王司马昱,是为简文帝。
艺凡:简文帝好控制吗?
易中天:好在桓温虽然跋扈,却总算知书达理恪守礼节,简文帝也就多少能够维持皇帝的尊严。其实,桓温对简文帝也是有所忌惮的。
艺凡:忌惮什么呢?
易中天:毕竟,简文帝是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儿子,又历任穆帝、哀帝和废帝三朝宰辅,何况之前两人的关系也不错。简文帝则暗示无论官职年龄是大是小,大家都会追随桓公。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再无可能,只不过内心深处的剑拔弩张仍必须表现为温文尔雅,否则就不是魏晋风度。
艺凡: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易中天:为了排除异己夺取军权,桓温仍然提出要废掉担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马晞,后来又要杀了他们全家。简文帝批准了前一项要求,却无论如何不肯杀人。他的批文说:此言已为朕所不忍,又岂能再付诸行动?
艺凡:恒温放弃了吗?
易中天:没有,继续上奏,简文帝再次批复:如果桓公认为晋的国运还久,请奉前诏执行。如果认为我朝气数已尽,朕逊位让贤就是。据说,桓温接诏,竟汗流浃背。如此这般地相持七八个月后,简文帝驾崩,时年五十三岁。晋人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庙号太宗。一年后,桓温也驾鹤西去,享年六十二岁。他被追赠为丞相,谥号宣武。
艺凡:都走了。
易中天:东晋王朝却转危为安,后来还出现了一派新气象。淝水之战的胜利,就是在桓温去世十年后取得的。但这并不是因为简文帝,而是因为谢安。且听下回分解,宰相谢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