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圳中国赛时,我和一个室友,讨论记忆随机词汇的新策略,后来他也成了世界记忆大师。
我说现在记忆词汇有种新方法,就是第一遍时,在一个大房间里放四个词汇,不用放桩上。
而你只要串成一句话就可以了,不用在上面耗费太多时间。
到第二遍时再在脑中默写一遍即可,不记得的图像再复习一下。
这样2到3遍就可以了,而且第一遍可以很快,不用在上面看很久。
结果他操着一口河北话说:“那岂不是俺只要造个句?”
后来,我用这套策略,词汇短期内提升了很大,15分钟从去年高峰期的119个,到今年仅三次训练后,就能记160个了。
但是,最后这位大哥说的造句,这个词,其实是对记忆法的误解!!!
其实记忆词汇时很多人都会陷入这样造句的局面。也就是只要句子里出现了题目的词汇就可以了,不管有没有图像,或者不管是不是原文原字,或者图像是不是能精确还原题目文字。
而他们最后总是因为错了一笔或一划,而导致二十个词汇0分。
但是我理解很多人都是不自觉地陷入造句局面的,有时觉得这个转化特别巧妙,或正好和自己熟悉的东西有关系,就不自觉造句了,忘记了图像感,忘记了还原性。
举个例子,比如黄道婆的道,很多人都转换成道歉,那道歉的图像是什么?和对不起有什么不同?
我的图像只是婆婆张着嘴,因为图像是没有声音的,要不我们所有的记忆都可以换成说,比如黄道婆说吕洞宾在理发,葛洪说东方朔在说相声,李白在说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等,那记忆就太容易了。
除非你是听觉型人,要不很难看见他在说什么。在造句时确实很顺手,但没有图像。
再比如东方朔的朔,很多人转成朔州,那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是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吗?
像葛洪染布,有人转换成哥哥染红布,把4个字换成5个字,特别简洁,图像还特别形象,我就觉得很棒。
所以,我个人感觉,要避免不自觉的造句现象,你可以试试,和我们比赛一样,在脑中默写一遍,如果在时间很短,记忆量还不大的情况下,还写错别字,甚至不记得,那就用红笔圈出来。
想想是什么问题?如何强化改进?这样进步会更大。
感谢汪鑫的作业上面是我感觉昨天图像转化比较好的作业。你可以借鉴一下。
用一位世界名人的话说或小郡肝的广告词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总结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