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篇:种子用户
什么是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源于西方天使用户,是指产品验证阶段,高度参与产品使用体验和反馈,并愿意为之传播的目标用户群中的需求典型用户。它既是产品验证阶段的第一批用户,又是产品内测阶段的第一批用户。
这里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时间性,产品最早期用户或最先接触产品的用户;
二是活跃度,产品逻辑上/服务形式上保持高度活跃和参与热情的用户;
三是影响力,目标用户属性在产品服务人群中较为典型(产品相关度高),且有不错的影响力。
通过上面定义我们就能知道,种子用户不等于产品初始用户;种子用户更多侧重质量而非数量,并非越多越好。
为什么要重视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的在产品早期是最重要的一批人。它对产品和运营起到指导作用。
首先是验证需求,创业源于对需求的把握,当需求产品化之后,需要投入市场去验证需求。种子用户的作用之一就是验证需求的合理化。
其次是打磨产品,在产品大规模推广时,产品体验,核心流程体验对推广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种子用户进行产品易用性测试。最后有助于运营者探索运营策略,通过观察分析用户使用行为和活跃状态,可以优化业务流程,为运营策略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有益帮助。

如何获取种子用户?
获取种子用户的重心不在于获取,而在于筛选。
首先我们要对种子用户进行特征描述,即寻找用户画像基础上更典型用户。(如知乎的第一批种子用户是优质内容的生产者,而非阅读者;PB 的第一批用户是马拉松跑者而非普通跑步人群。)类似标准可以来衡量种子用户是否与产品核心功能高度匹配。
通过对种子用户进行定义和特征描述,运营者要确定筛选条件。在能够吸引用户进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问答等方式进行用户过滤。
具体获取方式有以下几种:
1、邀请
邀请制的前置条件是产品封闭,并非面向大众公开,具有一定的体验门槛。通过邀请的方式能够更有针对让定向用户参与进来,而且会与其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系。
a. 邮件邀请
将邀请体验的请求以邮件的形式发给目标用户,请目标用户进行来参与;
b. 链接/二维码邀请
比较灵活自由的邀请方式,可以在各种社交平台和媒体中传播。邀请页面设置一定的筛选条件;
c. 激活码
让用户通过产品激活码发起传播。很多注重氛围和品质的社区类产品开端都是通过用户激活码作为起点。
d. 口头邀请
面对面邀请用户参与,多面向领域KOL;
2、有奖参与
通过有奖参与,可以让用户更深度的体验产品的某项功能,驱动力更强,参与方向更易引导。最普遍的就是产品测评报告、众测之类的。既能够让用户深度参与,又能够进行小范围预热,让不能参与的用户保有期待。
3、导入
多用于大公司的直接用户导入,如QQ 为微信导入。大公司具备较完善的数据分析体系,能够拿到用户行为数据。小公司一方面不具备这样的导入条件,一方面缺少数据追踪体系,无法直观的进行用户行为观察。
如何提高邀请的成功率?
我们邀请的用户是经过认真筛选的,因此首先要从心底相信,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用户来说是来说有价值的,能够满足他某一种需求。这样用户不会直接了当的拒绝你的邀请。
具体到该如何提高成功率呢,这里记住这几个关键词:代入、激发、满足、明确。
代入场景:无论是沟通、图文、音视频或其他形式,重点是将用户代入你构建的场景中,以便激发某种需求,营造某种缺失感的满足。如果用户产生了这种缺失感,基本已经成功一半了。接下来要做是填补这种缺失感,自然地引入产品。
明确目的:用户使用你的产品是抱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初创产品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很容易打击到这种预期所带来的体验热情。因此通过明确目的,降低一定的体验阈值,激发参与度更有助于产品的发展与迭代。比如:建群要是先说好,这是产品内测群;问卷也多有测试字眼出现。
用户流失了怎么办?
种子用户是产品初始阶段的产品塑造人群,用户的流失相比留存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
如果种子用户在500人以内,要保证能够有效跟踪到所有人。当用户发生流失,运营要快速反应,询问收集流失原因。明确造成流失的产品或运营问题,能够促进产品改进和服务优化,以便正式进行系统化推广时被市场认可。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