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的核心。
生活在这个时代,已不必晨昏定省,更不用卧冰求鱼。那么,怎么做才是真的尽孝呢?
近日,上海74岁的周大伯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决定将房产留给外甥。
周大伯无子嗣,但他的生活并不孤苦,而是在外甥20年的陪伴下,过得有滋有味儿。
是啊!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又何尝不是最好的孝呢?
(1)
每次进出小区,先生总是笑着跟“三哥”打招呼,递上一根烟。
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在婆婆的嘴里是赞许有加。
他妈妈从瘫痪到过世的三年,是他一直照顾着。每逢天气晴朗,必定推着轮椅陪老太太出去晒太阳,一个大男人能把老妈伺候得干干净净,实属不易。
可是,据说三哥年轻时也是个不省心的。曾经因为打架进去过两次。有次天热他敞开了上衣,一个刀疤从左肩直到右腹部,很吓人。
这种沾火就着的性格在东北很普遍,而恰恰就是这样的人,往往对亲人最温暖又有耐心,对朋友有求必应,仗义得很。
有人说,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可深交。是啊!一颗不懂得感恩的心,你用什么能捂热呢!
(2)
还有一种孝,是俗语说的“活着不孝,死了乱叫。”
姑姑下葬那一天,我看到“孝子贤孙”们跪了一院子,对啊!姑姑有五个儿子,儿子们都当爷爷了,真真的人丁兴旺。
上一次来看望姑姑,雪停了一整天,院子里没有一个脚印,房门紧锁,屋子里连个炉子都没有生。大表嫂跑着来开门,还好意思说刚刚给送完饭回去了一下。若不是姑姑故土难离,不愿意跟着爸爸去东北,何至于这么遭罪。
所谓的“养儿防老”在这里简直是一句天大的笑话。
“有客到!”
于是屋里屋外,又是一轮痛哭。
抬棺的路上,没走几步就停停,大家下跪痛哭一场,我不解。回家以后,先生说,那是村里管事儿的人故意的,儿女平常不孝顺,这个时候要让他们吃一点点苦头。
这有什么意义呢?
(3)
“啃老”一词的出现,简单直接地反映了又一群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赵大爷曾经是爸爸单位的老领导,退休工资高出普通工人不是一点半点儿。他常常跟老伙计们诉苦,说钱不够用。自然没人相信。
“每个月工资刚刚取回来,还没捂热乎呢,他们就都回来了,这个说孩子要交补课费,那个说孩子要结婚了,又有一个要生孩子了……反正就是想方设法让我掏钱。你说,孙女结婚给她两千,扭头就走了!”
大家纷纷为他不平,就不给,能咋滴!
“唉~给了钱,好消消停停过日子吧!现在好了,平均分配,国家给我发工资,我给儿女发工资……”
我记得,他们家的子女过得都不错,不理解为何会如此。知情人说:“只要有一个要的,那几个觉得不要白不要。”
老爷子走了好几年,他们都过得很正常,学费也交了得起,婚照常结,孩子们也一个个顺利出生了。
(4)
舅舅家有六个姐姐,两个大学生,三个经商,一个务农。
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相当严重,舅舅前半辈子被人笑话,后半辈子被人羡慕甚至嫉妒。
平常他们喜欢在老家生活,几乎每次去看望,都看到舅舅在路边晒太阳,“散了吧!回家吧!你外甥女来了!”在老爷子们的打趣中,舅舅不紧不慢地折起他的大马扎,乐呵呵地往家走。
如果有个头疼脑热的,姐姐们一定要接到城里住一段时间,各家争抢着要老两口去,物质上更是从没有匮乏过。
而下一代的孩子们,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大学生,或者是打工族也好,全职妈妈也罢,跟长辈们说话,有礼貌,有分寸,对姥姥姥爷更是亲近,哪个臭小子淘气挨说了,笑一笑,也不恼。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每一个行为举止,每一句话,孩子都在看着、学习着。
在这个家庭里,我清楚地体会到了孝的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