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寻梦

作者: 秋阳杲杲121 | 来源:发表于2023-08-01 13:24 被阅读0次
        盛夏时分,骄阳似火,万木葱茏。我们几个荆紫关文艺爱好者,响应县作家协会号召,到丹江沿岸的大石桥乡、寺湾镇高湾村一带去追寻“商圣”范蠡的文化踪迹。
    
         我和柳玉东、程振周、张波组成的小分队在上午8点多钟到达了大石桥。下车后,太阳火辣辣地照在身上。沿着村间的水泥道路前行,见几个村民正在闲谈,一打听,这里正是郭家渠新村。放眼望去,就是浩瀚的丹江。我们穿过新村,不久就到了江边山坡上,这是一片寂静的山野,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远近的苍松翠柏,像一座一座的尖塔;各种杂树、野花,相互轩邈。庄稼地里是茁壮成长的玉米、豆类等。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郁郁丛丛,青翠欲滴。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浩渺的丹江水,江边足有数千米宽。这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丹江”,而荆紫关家乡的上游丹江河,就是它的干流。
    
          我们饱览那丹江美好景色,全在这汪汪一碧的江面。衔接连绵起伏的远山,吞没两岸河滩数顷,流水浩浩荡荡,流向东边的天际,前人对丹江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如今的丹江,向北面沿南水北调工程通到北京,向东南面到汉水和长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该有多少伤今怀古的感叹。我们这些人在新时代对之的感受,不会与古人相同罢?这美丽澄澈的蓝天碧水呀!饮水思源,上游两岸各乡镇至荆紫关人们,自古迄今对山水环境的保护、珍爱,才有今天这一渠清水送京津!
    

    现在虽说是讯期,但是阳光明媚,江面和风微微,水面还是比较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光水色相连,一片碧绿湛蓝,广阔无际;江上的白鹭,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偶有一艘汽艇驶过,划破了江面的平静。还有几片小船停泊在远处,江对面有淡淡的烟雾,太阳的红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耀着金色碎片;静静的远山蓝绿色的倒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耳边是山鸟的鸣叫、夏虫的浅唱。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我们这些平时忙忙碌碌的人们,此时面对这丹江美景,忘却了心中的浮躁和夏日的酷暑,只觉得心旷神怡,内心喜气洋溢在彼此的脸上。不由自主感叹于这美丽的丹江风光。
    我没忘记此行的目的,我想:那生长的丹江边的“商圣”范蠡是什么样子呢?可是一个风度翩翩的文人谋士,而后又成了富甲一方的暴发户?最后成为一个让后人敬仰崇拜的巨人。

        史载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人。“三户”这个地理概念太小了,你很难在在古今地图上准确找出它的位置,然而却诞生了这位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不但献策扶助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而且能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头脑冷静,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在商界领域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为“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 。与楚宛令文种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退隐后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失)。期间他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以其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他去世后,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我沉浸在历史的回忆中。但不久县作协大部队到了,我们汇集在一起,先邀请本地一位负责文化宣传的乡干部为我们做介绍,大意是讲本地的简介,以及移民文化和人勤物丰的现状,山明水秀,风景如画的景观。而另有博学的县文联主席田野先生则从历史文化角度介绍本地的典故、文化遗迹。讲述了楚国故都丹阳故城、丹淅大战、屈原登岵山写《国殇》、范氏先祖丹朱等等。据范氏家谱记载,范氏为尧的儿子丹朱的后裔。而今丹朱的墓地已淹没在丹江之中。晋静公2年,范氏迁入南阳顺阳川(在现淅川县境内),开辟了顺阳范氏范蠡就是其中的娇娇者之一。  
    
        而后我们又在本地干部的带领下,参观了村支部的文化博物馆,里面记录了大石桥的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光荣历史,名人志士等等。而后下一站是去万亩湿地公园。
    
        在文联副主席吴浩雨先生的邀请下,我改乘他的小车,往下一处进发,沿国道行驶了不一会儿,就向西进入了林间小道,路狭窄得仅能容一辆车通过,还凸凹不平,有好几片水洼。同乘的还有荆紫关的文友姚会娟老师、诗人罗玲老师,以及家在荆紫关但远嫁广东的刘欣女士。我和前两位是早已熟识的,刘女士是第一次谋面,谈话间,共同的文学爱好已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
    
        我们跟着前面的车,在迷宫一样的林子里穿行了一会儿,玉东开的车没跟上来,大概已经迷了路,吴主席于是打电话指点他们的行程。我望着这片密林,心想这大概就是湿地公园的其中一部分,目的是用来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用来旅游观光的,所以未经开发。不多时,我们到了几片水塘边,四周长满了芦苇、芭茅和各种的杂草,还有成片的莲藕,洁白的荷花正在开放。这便是万亩湿地的一角了。
    
        这里的景色真像画一样美丽:棉絮一样洁白柔软的云朵在蓝莹莹的高天上徜徉,下面是青油油的远山,青山绿树倒映在水平如境的湖面上,天光云影共徘徊。茂盛的芦苇丛使人自然而然想起了《诗经》中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几头白牛在湖边的草地上啃着鲜嫩的青草。母牛舔舐着小牛的背,使人又想起了“舐犊情深”这个词眼。
    

    我们的人员集中起来,再次聆听方才那位干部解说。说这一带就是大石桥自然保护区,目的是保护湿地环境和各种动植物。湿地是地球的肺,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动植物的种类、数量也逐年增多,也有利于保护丹江河水质的纯净。刚才我们所穿过的树林就是数年来退耕还林的成果。这里的湖水不是河里的水,而是从山中流下的泉水。这便是南水北调工程实行后,生态环境日益转好。打造了一片绿水青山,成了座座金山银山。

        接着又是田野主席讲述与本地相关的历史典故。古鄀国都城商密、秦晋伐鄀、楚平王左尹王子胜经等。历史学家考证,约在5000多年前,黄帝封其次子昌意于若水为诸侯建立昌意国,号鄀国。鄀国因鄀水,也即若水,而得名。周朝初期,鄀国臣服于周,并受到周王室的册封。或于此时,鄀国迁徙到汉水上游支流丹水流域的商密一带(今河南淅川县西或西南),开始与秦、楚二国为邻。此地原为楚国的故都。
    
        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载:“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鄀国从此成了楚国的附庸。这是古籍中所见鄀国迁商密后的一场战争。商密就在今天的淅川县。    鄀国历史悠久。商末周初楚先人南迁途中沿水路经过鄀时,让鄀人来占卜,并最终选择夷屯(今南漳武安镇)这个地方建宗庙,因找不到供品,于是偷窃了鄀国的犝牛来供奉。可知此鄀已成为楚邑。公元前622年,鄀国先背楚靠秦,后又叛秦投楚。于是,秦发兵攻打鄀国,城破。不久楚又夺回。由于鄀背秦向楚,楚穆王便让鄀君举族南迁至楚国腹地。秦楚两个诸侯大国为了争霸,相互对立,相互攻伐。鄀国这样的诸侯小国夹在其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又倒向楚。这就产生了“朝秦暮楚”的成语。
    
        公元前478年,楚鄀商密一战,楚俘获了鄀国大臣观丁父。楚武王慧眼识才,随即重用观丁父,使其帅军。观丁父后来协助楚武王克州、蓼,服随、唐,开拓群蛮之地,为楚国建立霸业作出了贡献。   下鄀后被晋所灭,成为晋邑。公元前613年,楚国公子燮与子仪在楚国郢都作乱,胁持初即位的楚庄王“如商密”,此时商密已成为楚邑。由此可推知,鄀国灭亡年当在公元前622—613年之间。   据《荆门州志.古迹》载:鄀城在州北九十余里,或云在乐乡东三十五里。乐乡关即今钟祥市双河镇一带。即今陈安村,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500,总面积75万平方米。城墙已毁,有城壕残迹,遗址以西存有春秋至战国间墓葬46座,还有若干局址、灰坑。而今我们所处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三千多年前鄀国的都城所在地。
    
        我想,昔日一个国家建都于此,必是一块风水宝地,人丁兴旺,如今却成了渺无人烟的林场水洼。历史和自然环境的风云变换,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而唯一能左右历史和最大程度上改造环境的,非人民群众合力而不能为之。
    
        中午我们在乡政府用过午餐,然后应邀在政府会议室观看记录片。主要就是展示的大石桥乡保生态环境的成果。主席台上有一个一丈见方的大屏幕,片子清晰记录了丹江一带旖旎的风光,只见屏幕上时而是水天一色的江面,时而是一碧万顷的水塘,里面是万头攒动的花苑,时而是林深叶茂的丛林,春夏秋冬,景象各不相同,气象万千,美不胜收,堪为人间天堂,各种水鸟,汇聚在这一片辽阔江天,与人共享这大自然的福祉。长达二十多钟的记录片一放完,我们不约而同鼓掌致谢,为这场精妙绝论的视觉盛宴而喝彩。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大石桥人民劳动的成果,同时也是摄影师们发现美的眼力和精湛专业技术的结合。
    
        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大石桥。又往下一站——寺湾镇的高湾村进发。正午的太阳如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许多人汗流浃背,但我们还是以一颗同样火热的心去追寻商圣范蠡的故居踪迹。
    
         我们到了范蠡广场,广场全用平整的石板铺成,古气中又带点现代色彩。靠西居中陈列着就是范蠡的石像,与别处见过的耸立如山的雕像不同。这位正襟端坐,左手握着竹简长卷,右手执一毛笔。显得一副智慧无边并胸怀深厚谋略的姿态。底座上书“商圣范蠡”四个行书大字。后面是高高低低的石柱,镌刻了一些古文化名句。
    
         村干部上前致欢迎词,简单介绍了高湾村的现状。馈赠了由本地作家的宝贵著作《范蠡故里高湾村》,接着仍由田野主席从宏观的角度介绍范蠡诞生与学艺等历史文化。范蠡一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较多。但是,其出生地只有淅川这一个地方。据东汉史学家赵烨《吴越春秋》记载;“范蠡,乃楚宛三户人也。” 中国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示,三户在丹江与淇河交汇处下方……因此具体来说,三户城在现在的淅川县寺湾镇高湾村一带,也就是确切的范蠡诞生与成长的地方。
    
        淅川是范氏先祖的封地。范氏的得姓始祖是范武子,因封地于范邑而姓范,而范武子的先祖丹朱的封地在淅川。范蠡是范武子的玄孙。范蠡学艺在淅川,学成后精通韬略,足智多谋。入越国,拜为大夫。公元前494年,吴打败越,范蠡随勾践夫妇入关为奴。后用美人计打败吴国,杀了吴王夫差。灭吴后,范蠡牢记吴王夫差“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之言,急忙功成名退,携西施逃离越国。“生泛五湖”去了。范蠡弃官后,定居陶城,改名陶朱公。他经商有道,19年间治资巨万。他的经商专著《致富奇书》,被后人举为“经商法宝”。
    
        在淅川县寺湾镇高湾村范蠡出生地不远的淇河岸边,有一个洞,当地人叫老君洞,传说那里是老君炼丹、范蠡老师计然修道的地方,同时也是范蠡拜师学艺的地方。计然,号渔父,春秋时期著名谋士、经济学家。他博学渊识,无所不通,尤其善于计算。他收范蠡为徒后,传授范蠡治国之七策,范蠡只运用了五策,就帮助越国打败了吴国,成就了越王勾践的霸业。相传计然是老君也就是老子的学生,因此范蠡就是老君的徒孙。
    
        参观了范蠡广场后,我们又去参观老君洞,那是我故乡寺湾一个古老的景观。这里流传有老君曾在此修行、炼制仙丹的传说。早年仅有两个空洞,近年来逐步开发,安放了老君像等。而且顺应百姓的意愿又设置了观音、如来、送子娘娘等塑像。如今已成了百姓膜顶朝拜、祈福纳祥的去处。名噪一方,节日里香火特别旺盛。洞口还有题字:“紫洞藏仙骨,净室一炉香。”还有一副对联:“炼仙丹救死复生,善良人退老还童。”
    
        老君洞就在淇河与丹江河的交口处。中国传统风水学上讲河流转角处往往凝聚着巨大的能量,所以能出现老君、计然、诞生范蠡这样的巨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现在这里已沿河修建了一座木架的亭子,上书“三户亭”三字,这里的小地名原叫“郭湾”,现在已重新恢复为“三户村”。
    
        最末一站,是我们四人小分队去参观“三户城”以及拜访开发者杜仕勇先生。杜仕勇,又名燕凹,是本地的书画爱好者,也是荆紫关书法家协会的成员。靠商业起家,多年投资于家乡“三户城”的开发建设。
    
         玉东带领我们来到“三户城”关门口,上面镶嵌着石制的匾额。上书三个笔法遒劲挥洒的行楷字体“三户城”。是荆紫关书法家王天喜老师的笔迹。入关门后便是一大片茂林修竹,玉东介绍下这片竹林就是杜先生栽种的,现已生长得十分茂盛,遮天蔽日。我们进入竹林,里面清静凉爽,和外面的酷热形成了两个世界。连林中的石桌、石凳都是凉爽的。
    
        玉东用电话联系了杜先生,不久,仕勇就出来迎接我们了。他五十多岁,短发、微胖的身材,显得朴实、干练。我们是早已熟识的老乡了。
    
        他将我们请到自己家里,空调放出的冷气、清爽可口的冰镇西瓜、泡好了热腾腾的绿茶,把我们的一路上的酷热的辛劳都赶走了。闲聊了一会儿,他便邀请我们去参观他数年辛苦开发的“三户城公园”。
    
        这是一座原生态的“公园”,与老君洞不远。一部分林木是由仕勇先生一手栽种的,还安装了水管用来灌溉、生活之用。大部分是天然形成的,树木、野草种类丰富,山石崚嶒、奇诡,表面多为黑色。山路多为土路,一部分是石阶,一部分是用铲车开辟的新路。还有在半山腰兴建了庙宇、书屋等。
    
        仕勇指点,经过他的观察和思考,考证出这里有确有数千年前老君生活的印记。这里是一座大石牛,这里是炼丹用的锅炉。我们心想,这未必可信,但也佩服于他的用心和想象力。而且他所说的内容——无论牛还是锅炉,确实十分逼真:有牛背、牛脖、牛头;锅炉有锅灶,有烟囱。新修的庙中有老君和范蠡的彩色塑像。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多少可观赏之物。
    
        而后他又引导我们下到山脚下,有一泓小潭,长满了绿苔,生长有小龙虾等。在往前便是淇河,河水哗哗地向西南注入丹江河。仕勇说,站在这里,可以一眼望三省,西边是湖北,朝北是陕西,近处是河南。我放眼望卖出去,最醒目是四坡新社区,相距七八里远,但看得分明,因为那里的地势较高。最后他又引导我们到公园的后关门参观,那是一个与进口相似的关口,上书“丹淇关”三个苍劲有力的魏碑体金色大字,正是擅长该字体的玉东所题并刻碑。
    
        回归途中,路上又见到一个奇特的苦楝籽树。枝叶繁茂,主干弯曲成“门”字型 。仕勇向 我们讲述说,这也是有一个典故,发生在清末时期的郭湾:邻村杜家河村有一个年轻漂亮的青年女子,因其父欠本村郭某一笔债,无力偿还,便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将其女儿嫁给又老又丑的郭某为妻。该女已心有所属,但拗不过封建家长制和家族势力的威逼。只好饱含委屈嫁到郭湾,头胎生了个女儿。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自然受人白眼,她在婆家受尽了非人的虐待,后不堪忍受私自逃回娘家,这在当时是被人认为是大逆不道丢人显眼的事,娘家族人便将她吊起来打了三天三夜,然后遣送回婆家。后来又生了个女儿,接下自然还是数不清的苦日子。
    
        清朝亡,民国立,在农村封建意识仍是根深蒂固。丈夫嗜酒好赌,醉酒后对她非打既骂。有一天,丈夫向她发沲完淫威之后,呼呼大睡。该女望着这个猪狗不如的丈夫,心想就是这个人毁了自己的一生,长年的屈辱和压迫一下子爆发了,她一怒之下,用镰刀割了他的“命根子”。然后投河自尽,但被人救起。见她连死都不怕,人们也没多追究。他丈夫经人用土方法简易治疗后,终成废人,不几年就撒手人寰。她到活了八十几岁,到民国末年才离世。死后就葬在此处,再后来坟头就长出这么一棵苦楝籽树,后人们说,这棵树就是该妇女的化身。树有多弯曲,她的人生就有多曲折;楝籽有多苦,她的命运就有多苦。
    

    一番话,足以让人唏嘘感叹。这是发生在范蠡故里的民间故事。如果不是新中国的到来,不是解放,这样的悲剧不知还要上演多少。

        我想起今天一直在沿丹江寻找范蠡文化踪迹。感觉范蠡就是谜一样的人物,梦一样的存在。做为历史上一位名声显赫的政治家、富商、智者,因造福于民、富行其德、兼济天下、泽被后世而受后人敬仰。连他的故里也有南阳宛城、淅川滔河、大石桥、寺湾之争议。他虽然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和生存智慧、哲学思维。但他终不是“救世主”,可凭一已之力而改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再如像值得钦佩的仕勇先生,仅凭一已之力,也无力从大的方面改造“三户城”的面貌。团结起来的人民大众才能创造历史,才能真正推动历史的改观。在新时代,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才具有扭转乾坤的神力。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23年8月2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丹江寻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ny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