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米兔在中国风风火火地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如同所有喧嚣一时的热点新闻一样,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遗憾的是,我们并未看到人们的生活因米兔有了明显的变化;幸运的是,米兔把性侵从阴暗的角落推到了阳光下,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舆论环境。
我想,总有一天,我们会改变这个世界。
从社会运动的角度上看,因雷闯、章文引发的反性侵运动—米兔,在朱军事件后进入了尾声。时至今日,微博“mee to”(并没有打错)话题阅读量停留在了227.7万,最近还在参与话题的人只有两三个。
这两个月来,米兔是艰难的。虽然性侵话题引爆了人们的神经,但主流媒体没有下场参与的情况下,仅凭自媒体和人民的愤怒,将性侵推到社会热点之后便后继无力,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结局。
但米兔并不是毫无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男权结构,为中国平权事业和女性权益的进步留下了一个很好的起点。米兔代表着权益诉求的新篇章,即使没有展现出势如破竹的力量,它也是日后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1.米兔成为“快餐新闻”背后的问题
本次米兔运动从公益圈和文学圈而起,主要的舆论阵地也集中在雷闯、章文等人的性侵事件上,并伴随着对诸多大学教授性侵事件的回顾和反馈。从运动的长期趋势看,米兔并没有如同西方一般成为呼吁建立健全法案的引子,更多地变成了网民对个人的生活作风声讨。所以在朱军事件之后,米兔没有了舆论中心,乏力是必然的。
这说明了我们对权力诉求的认知并不明确。权力诉求并不是古代的冤情上访,一纸诉状递上朝廷,普通民众只起监督评论之责。性侵不是只有女性才会发生的意外事件,雷闯等人也不是意外情况下诞生的罪恶,而是现行权力结构忽视女性权益下必然会产生的恶果。职场中,女性若不忍气吞声,便有不能升职加薪,甚至解雇的风险;在学校里,女学生若不忍气吞声,就有可能影响学业。
我们并不是在为一二十人在争取法律的正义审判,我们是在为了我们以及子孙后代更公平的生存环境作着斗争。
2.社会文化体系中阻碍米兔的力量
跟随米兔的进程,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性侵问题上中国社会文化存在的几个误区。
其一是性视角偏差。在中国通俗文化之中,蓬勃发展的快餐文学和女性消费主义都将女性的性快感置于一切利益之上。严重些的,如许多网文的描写,一旦女主失身于男主,便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他。即使是网文界泰山北斗的《斗破苍穹》也不能免俗,其中男主侵犯了美杜莎之后,还在疑惑为了什么发生了性关系该女主还是要杀他;程度较轻的莫过于“女生只喜欢能引起荷尔蒙冲动的男生”的论调。
将女性贬低为追寻性快感的低级生物,不仅诞生了“受害者有罪论”这种伤害女性的言论,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性侵的认知。对于网上报道的性侵男性事件,千篇一律的“男生占了便宜”,就是对人权和受害者痛苦的极大漠视。
图片转自微博其二是渴望支配他人的权力欲。中国文化受历史影响,还存在着男尊女卑、女德等封建糟粕,由此诞生的支配欲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尤其在拜金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推崇,也会使部分人有着“我受人追捧,仿佛古代皇帝,那我玩弄几个女性又有何妨”的错误论调。比如微博上几个被成为“史诗级直男癌”的人,对女性价值不屑一顾,就是因为觉得我有钱有权就可以无所不能。
对支配他人的权力结构的崇拜阻碍着我们去改变其中违背人权的体系,也阻碍着每一个被支配者获得生活幸福的可能。有位埃及女作家曾说,“我的母亲深受割礼之害,却在之后将其施加于我”。面对着不公正,不应该想着成为权力结构的上层作威作福,而应该改变这个压迫的制度。
由此可见,米兔如果真要在中国具有足够的影响力,以推动切实的女性权利改革和防性侵、性骚扰法案生成。不可不对目前文化生态来一场赤膊相见的搏斗,将“保护”不以口号,而以社会研究成果的方式传播开来,改变偏见,就能更好地推动进步。
否则米兔也很有可能会陷入lgbt权益组织目前的困局:道德上已经有很大的存活空间,但在实际权益诉求上遇到空前的阻力。这正是注重口号宣传和扣帽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愿米兔运动能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愿中国的女性都可以在无性骚扰的环境中生存。
图片转自微博作者简介:一个关注社会问题的95后大学生,相逢不易,希望我的文字能让你更了解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