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娱乐至死》想告诉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回到家第一件事,打开电视浏览新闻APP刷朋友圈。我们在自以为到处信息多元话语权平等是公民记者是prosumer 是公民记者的时候实则早已沦为媒体的奴隶。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也就是没有主观能动性。互联网正在重塑整个世界,形成了信息过载与信息泛滥的现象。
正如中山大学张志安所说,我们获取的信息多了,我们阅读的信息少了。我们储存的信息多了,我们消化的信息少了。我们知道的信息多了,我们深刻理解和洞察的信息少了。
随手收藏到pocket收趣的稍后阅读,你还会打开几次? 微博下@印象笔记保存到百度云的资源包是不是只最多做到压缩包下载就再也没有去看?
电视时代方兴未艾,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波兹曼关注电视如何重构公众的话语空间,批判的是“本应以理性、逻辑的思考讨论或者呈现的东西却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 我认为应批判看待,以娱乐化作为教育和学习的手段是好方法。每次看到这种浅入深出的书都如获至宝。这里推荐:《世界上最简单的会计书》《小狗钱钱》《牛奶可乐经济学》《传播学原来这么有趣》系列还有一套物理化学的漫画书不记得名字了。
但另一方面,波兹曼担忧“当严肃的话语变成了玩笑,我们该向谁抱怨,改用什么样的语气抱怨?”。其实,更令人担忧的,是大众习惯了娱乐,习惯于躲避深度思考与深耕阅读。看周围朋友微信读书上的书架,充斥着实用与功能类的电子书。在这个媒介即隐喻的web3.0时代,适应了快速消费模式的我们,纵然培养了付费学习的习惯,却依旧在大多数情况下为自己的知识占有欲买单。
我们更追崇微信群讲课前为我们唱歌的知识型IP,更喜欢某某课堂海报上颜值高的讲师,在微博晒某学习训练营结营证书。将学了和学到东西混为一谈,忽视了知识本身的严肃性与刻意练习的重要性。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愿意暂停几秒钟再划过这页屏幕。我们无力于阻挡信息爆炸的洪水,也不敢保证在娱乐的拟态环境中全身自保。但或许我们可以在Excel里统计下我们暗时间的流逝,或是在追权力的游戏七的时候稍稍冷静些许。多一些独立思考,习惯于慢半拍,优化朋友圈选择和接触的内容。媒体也应超越娱乐与技术的应用,提升公共表达和赋权的能力。
但愿我们终究不会娱乐至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