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奖励措施:德行好为标准
1.礼貌奖。有礼貌,成为他人的榜样。
2.用心奖。听课专注,用心
3.榜样奖。纪律好
一、发愿
二、礼拜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逝世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距今大约是二千五百年,当时是东周末年春秋时代。他在鲁国出生,鲁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他是出生于商后,商朝时候的诸侯国叫宋国,他是宋国的后裔,属于贵族,但是到春秋时期,家族已经没落。孔子长大以后,他热爱学习,很有学问,曾经在鲁国做过官,最大做过司寇,司寇相当于整个国家的总理、宰相这样的职位。因为他对当时鲁国三家专权严重的违礼现象非常不满,尤其是季桓子季氏家族,完全是僭越天子之礼,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周游列国。他周游了十四年,希望能够在哪一个国家得到任用,将他的政治抱负、教育思想实现和运用。可惜哪一个国家都没用他,最后他只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开班教学。
三、升国旗,奏国歌。
冬至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北方人民会普遍吃饺子表示庆祝,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这一天吃饺子。
冬至是一年中日照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之后,太阳会渐渐向北移动,白昼时间会越来越长,气温也开始回暖。所以这一天被认为是一年中阳气回升的开端,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古代皇帝会在这一天去郊外进行祭天仪式,平民百姓也会在这天祭祖。
冬至这一天也称为“小年”,所以在北方就被当做过年来庆祝,虽然在吃食上不会像年夜饭那样丰盛,但北方人过年会吃的饺子,一定是不会少的,所以冬至也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这个习惯一直被保留到现在,在现在每年冬至都会有商家打出广告卖冬至水饺。但吃饺子是北方的一个饮食习惯,南方人并不怎么吃水饺,甚至很多南方人在过年也不吃。他们过年吃汤圆,春卷,和北方的饮食不一样。
江南一带过冬至吃赤豆糯米饭,潮汕地区冬至吃汤圆,合肥人喜欢在这天吃南瓜饼,台湾人选择吃糯糕过冬至。所以冬至吃饺子只是大家过冬至的习俗之一。
休息,上厕所,吃东西
三、静定(五分钟)
现代社会,人人都想成功。但你是否想过,成功的真正标准是什么?所谓成功,不单单是有钱、有地位、有名声。对心有驾驭能力,经常有满足感,方可称得上成功。这一点,修禅就很容易获得。什么是禅?《六祖坛经》这样定义:外离相,内不乱。简单讲,就是让心远离外境纷扰,处于平静中。这样的状态,什么人可以得到?任何人,无一例外。
像苹果之父乔布斯,提起他的成就,不得不提到禅。他每天坐禅,启发灵感,增加决策力。在做重大决策之前,都先打坐一会儿。当心定下来后,直觉会非常清晰、敏锐。
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威斯曼中心大脑行为学试验室开展过一项研究工作,研究的对象是一组年龄在34-64岁之年的8位佛教徒,在过去的15-40年间他们每天都有8小时的静坐和冥想练习。对照组则是10位身体健康的大学生志愿者,年龄在20-22岁之间,在实验之前从来没有静坐和冥想的经历,只是在一周之前接受过一些基础的冥想训练。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使用一些脑电波测量仪器,对两组实验对象在静坐冥想前、静坐冥想中、静坐冥想后的脑部活动进行了测试。研究人员发现了非常神奇的结果:佛教徒这组的大脑伽马波和阿尔法波的活动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脑伽马波的震荡更加明显。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治疗脑瘫和偏瘫:伽马波脑神经修复疗法,而人脑部的脑部额叶和顶叶联合皮质区的活动才会引起伽马波,人脑的这些部位有引起我们人的情绪以及快乐的功能。可见静坐对于脑部的保健可以起到很有效的作用。
其实,在冥想实验之前,实验人员就在两位年龄较大的佛教徒的脑部探测出非常强的伽马波。所以,这种脑部活动完全是由于僧人长年修行引起的,并不是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导致的。实验人员最后给出了结论:通过静坐和冥想,人的脑部活动能力得到增强,并对大脑中那些负责快乐和情绪调节的部位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静坐并展开冥想是可以调节我们人的心理和身体的好方法。
四、读诵
1.齐读1~5课
2.指读六到十课
休息
回顾上周作业:
读诵出必告,反必面
1.早晚向父母请安。
2.出门回来向父母打招呼。
3.作息规律。
下节课将请同学和家长讲一讲,孩子都做了哪些关心父母的事?请家长提前正确引导,并汇总。
解读: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凡是父母喜好的事,子女要尽心尽力成办;凡是双亲不欢喜的事,要小心谨慎地去除。
孝的方法,古人总结了四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养父母之身的意思是,我们要照顾父母的身体,让他们尽量不生病,生了病也能得到医治,保持比较健康的状态。养父母之心指的是,我们要顺着父母的心,让父母省心,同时也不要老让他们挂念,有空就回家看看,或者打个电话陪父母说说话。即使出了家,也不能不理父母。既然你可以给施主打电话,给谈得来的朋友打电话,说明你还不是了无牵挂。所以,有时候也要给父母打打电话。要知道,父母心里时时刻刻挂念着的,就是孩子。而这种挂念,也很难用其他的人或众生做类比。养父母之志的意思是,如果子女在事业、道业上有所建树,为社会作出贡献,赢得广泛认可,甚至美名流传后世,会让父母感到荣耀。这是大孝。诚如《孝经》所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养父母之慧指的是,一个人有智慧,才能正确看待事物、看待生命。人老了会觉得寂寞、活着没意思。这个时候,有智慧的子女要帮助父母在精神上找到归宿,比如学学佛,建立起一种信仰等等。
故事:
1.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六岁时,有一次去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橘子招待他,他悄悄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走时,躬身告辞,结果橘子掉了出来。袁术一看,笑着说:“陆郎到我这儿做客,怀橘而去,是什么意思啊?”陆绩说:“这橘子甜,我舍不得吃,想带回去给母亲。”袁术赞叹道:“这么小就知道孝顺,日后必定成才。”果然,陆绩长大后,除了官位做到太守以外,才华也格外出众,对天文、历算都非常精通。陆绩怀橘,是为了让母亲吃到橘子,是孝。然而,如果是父母不愿意的,特别是那种正直而有远见的父母所不欢喜的事,子女就不该做了。
2.拾椹供亲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他母亲喜欢吃桑椹。有一天,蔡顺出外去采桑椹,他拿了两个篮子,一个装黑色或紫色的,另外一个装红色的。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篮子?因为比较熟的桑椹是黑色、紫色的,还不是很熟的是红色。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们也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边?”他说:“因为熟的比较甜,是留给我母亲吃的;这边不太熟的,是留给自己吃的。”强盗们听了很受感动,就把他放了。强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为何会把他放了?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人也会被感化。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责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做好,来影响他,影响社会。强盗们因为很感动,就把一些米和一些东西送给蔡顺,让他拿这些东西奉养母亲。然而,蔡顺并没有拿。假如他拿回去才放到家里,突然官府里的官员来了。进门一看: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菜为什么在你家?此时人赃俱获,百口莫辩。所以,要拿任何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思考物品的来路是否清楚!孔夫子说“君子有九思”,就是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时时观照,时时反思。这九思当中就提到“见得思义”。我们要获得任何一样东西,首先就要考虑到它的来路是否符合道义。假如与道义相违背,就绝对不能动用。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跟孩子们每讲一个故事,其中都蕴含着很多道理。这个故事蕴含的第一个道理,是“亲所好,力为具”。第二个道理,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应该用德行去感化。第三个道理,是“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我们在跟学生讲故事时,假如不把这些道理开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听了一个故事。假如只是单纯讲道理,没有讲故事,一般人听久了道理很可能会昏沉。所以,理与事要融合在一起,要理事圆融来讲故事。如此,学生就会很容易吸收其中蕴含的道理。
提问:
1.
2.
作业:
1.让孩子知道要让父母开心,愿意做父母喜欢的事。
2.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喜欢自己哪些缺点,愿意改掉缺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