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的奶娘赵嬷嬷既不像赖嬷嬷那样倚老卖老,也不像李嬤嬷一般口无遮拦,她是个规矩人。同时我认为她后来也不会像迎春奶娘一样贪财而被厌,也不会像黛玉奶娘一样销声匿迹。因为她还是个明白人,应该有个好结果。
说赵嬷嬷是个规矩人,估计大家都是认同的。
红楼梦第十六回中,赵嬷嬷想为儿子讨一份差事。贾琏夫妻请她上炕吃酒,她怎么也不肯上去,只是坐在脚踏上。
她说的话既不失半个“母子间”亲热,又守住了仆人的身份,同时也奉承了凤姐。
赵嬷嬷道:“我喝呢。奶奶也喝一盅怕什么,只不要过多了就是了。我这会子跑了来倒也不为酒饭,倒有一件正经事,奶奶好歹记在心里,疼顾我些罢!我们这爷,只是嘴里说的好,到了跟前就忘了我们。幸亏我从小儿奶了你这么大。我也老了,有的是那两个儿子,你就另眼照看他们些,别人也不敢呲牙儿的。我还再三的求了你几遍,你答应的倒好,如今还是落空。这如今又从天上跑出这样一件大喜事来,那里用不着人?所以倒是来和奶奶说是正经。靠着我们爷,只怕我还饿死了呢!”
她说的是“疼顾我些”、“求”、“照看”这些字眼,把自身放在仆人的地位上。所以说她是规矩人。
同时她也是明白人。一是明白王熙凤的性格,所以她说话亲热干脆中又带着讨好。二是明白当家作主的是王熙凤,凤姐说话比贾琏管用。所以“和奶奶说是正经”。
三再看看她说的关于接驾的话:
唉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
说起来……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这说明赵嬷嬷见过世面,当她看到接驾四次的甄家被抄了会怎么想呢?当她发现皇家的银子不给贾家使,贾家竟渐渐败落时会怎么做呢?
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贾府那么些主子不比她个老婆子有见识,不还是白白等着最后被抄了家?赵嬷嬷又怎会有什么了不得的想法?这就要我们好好来设想一下赵嬷嬷低调规矩从何而来了?
身为荣国府嫡孙、爵位继承人的奶娘,我认为赵嬷嬷也曾经风光过的。
她是贾府家生子,父母大小应该是个管事,跟随贾府做官的当家人,在苏州扬州任上,见识过“银子花的淌海水似的”,明白四大家族的能耐,那时是贾府的鼎盛时期。
等赵嬷嬷自己长大成家后,又能被选为贾琏的奶娘这一个重要岗位,说明赵嬷嬷素质过硬,背景深厚。即使只经过这两代的积累,赵家人脉在贾府应该是宽广的,为何赵家两儿子却还没有工作呢?
作为贾琏的奶兄,小时应该是贾琏的小厮,长大后该是长随的不二人选,而且贾琏一直管作外院,田庄店铺或家宅管事哪里塞不下他们两个人?
那么只有两种情况:一是贾琏母死父不亲后被排挤下去了,二是赵嬷嬷看不上原来的安排。
若被排挤,那么赵嬷嬷退居二线,潜伏的时间就很长了。贾琏都成婚六七年了,一般公子哥进学时,奶娘功成身退,李嬤嬷就是如此的,都快近二十年了。二十年的等待,够磨心性的。若规矩是排挤后形成的,人有重大改变,那么说明所发生事情对这个人的冲击非常大,她有所思有所想才会有变化,变化后有好结果又会促使她不断的思索,所以当贾府一步步发生变化时,赵家也一定会有变化的。
若是第二种情况,对原来的安排不满意,这个概率低,继承人的长随地位算高了,比赵嬷嬷现在所求得的好多了。我们就假设是这种情况,那么赵嬷嬷规矩就是家传的,一个眼光高,做人却明白又低调,还见多识广的人,在贾府多一碗红稻米粥都无的境地,会不想退路吗?
不管哪种情况下,赵嬷嬷的人生经历,她的思维习惯,即便最后被发卖,她的心性总会让她平安的好好活下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