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不惑之年,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微妙也很尴尬的年龄阶段,身体心理到了转折时期,前半生匆匆而过,人生似乎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常常有自责悔恨之意。但却又不想这样的屈就生活,不甘心一生就此默默无闻平庸终了,还想努力挣扎一下,有点成就,为后世多积点阴蔽,无奈身体和精力已开始走下坡路,年龄受限,上司或上级已不再提拔或重用,后辈也跻跻而前其光灼灼当仁不让把你只拍到沙滩之上,世俗也用“汝已老矣,恐非身虎之敌”而看你。此时,上有老需尽赡养之心,下有小需付养育之爱,中要为自己生活所奔波,可谓身心两苦,时运艰难,责任重大,这却为人生一大难堪之时。有一点目标能想点办法拼搏向前的,苦着乐着,笑看生活,全力经营,把日子甜甜的向前推着;没有目标懒得想办法平淡过日子的,苦着叹着,怨天尤人,得过且过,把日子炼狱般的向前熬着。哎,中年人,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命途。
孔夫子说得好:“四十不惑。”到了这个年龄,做人虽有点苦,但心里绝不能糊涂,必须要看清自己,理解生活,通透这个现实世界。
那么,不惑之年,可以干些啥呢?以笔者之意,可以这样做:
一是要年轻心态,乐待生活。现代社会,衣食住行无忧无虑,科技医学发达,生活水平渐次提高,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今天的不惑之年,和古时相比,可以说是青年之比于老年,也就是说,这样的年龄,正是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候,人生阅历颇多,成熟稳重,经验丰富,书写人生于关键之时,如此,我们何不乐哉?何况,古今中外大器晚成之人也多不胜数:姜子牙,80岁才被周文王聘请;吴承恩,50岁左右才开始写《西游记》;中国近代最著名画家齐白石,65岁时才出人头地,应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聘请;吴广威,50岁才成为哥斯达黎加最有名的华裔画家……
曾在报刊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消息:在一次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全世界大企业的总裁们讨论后得出一个结论,最富有的群体是50岁以上的。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我们垂垂老矣?
二是要注重身体,善于保养。这个年纪,经过年青时期的苦力拼搏和过度开支,身体的很多零部件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损和老化,身体开始娇惯脆弱起来,稍有风吹雨打和跌绊磕碰,疾病就接踵而来,重者卧床,轻则气虚身软,父母担心,儿女惊惧,自己难受,劳之无力,食之无味,睡之无眠,害人害己,怨声不断。
这个时候,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是绝不能崩塌的,一定要强起来,尤其是身体要强健起来。吃好睡好,平时多锻炼身体,合理安排好生活,为工作,为家庭,也为自己蓄满体力、精力、心情和希望,让自己的后半人生更有光彩。
三是要定好目标,竭力实现。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和周围人的认可,让自己的身价得以提高,那么,他才觉得生活很有意义。作为普通人,绝大部分不惑之年的人都是平民百姓,感觉自己的人生开始走向下坡路,从而觉得自己已无多大发展空间,前途灰暗,激情减退,心思淡漠,随便应付着日子凑合着往前推。其实,这大可不必,如果这样,只能是自我作践,生活永无快乐和有意义之感。
因此,不惑之年的普通人,要放眼社会,转变脑筋,燃起激情,在做好本职事情和安排好自己的家庭的同时,可以定一些认为自己能做到的奋斗目标来,比如经济、锻炼、绘画、书法、旅游、种菜等等方面,然后竭力去实现。
笔者身边就有这样一位老人,现已接近80岁,不惑之年后,他坚持种菜三十多年,虽然辛苦,但心里舒坦快乐,他喜欢这一行,喜欢别人吃他的菜,喜欢自己养活自己,喜欢大人小孩来光顾。他在有生之年,自力而为,老当益壮,笑看生活,宁愿奉送,不求回报,与人方便,快乐自己,他觉得生活很有意义。
不惑之年,其实是人生最具魅力的年龄阶段,既然如此,还是不要让在这个年龄阶段就应该拥有的一切美好因一时的“惑”而悄悄溜走,从而给自己留下痛心的无穷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