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语言活动撬动小说的教学

用语言活动撬动小说的教学

作者: 悦阅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0-11-22 18:27 被阅读0次

    用语言活动撬动小说的教学

    黄厚江

    最近听了徐杰老师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很有耳目一新之感。新在哪里呢?他用语言活动撬动小说的阅读教学,开辟了小说阅读教学的新的路径。

    我们不妨理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同学们用一组数量短语来点明故事的相关要素,如:一个家庭、一位叔叔……

    2.同学们根据对故事的理解,在这三个数量短语的中心语前面,加上合适的修饰语,并说说你加这个修饰语的理由。屏幕显示:一封(  )的来信  一次(  )的偶遇  一笔(  )的小费

    3.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联黑板上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故事要素。比如:因为于勒叔叔来了一封信,所以我们一家人都急切盼望他回来。

    4.同学们思考讨论:这么多的因果关系中,哪一处的语言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5.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菲利普夫妇避之唯恐不及,只有一个人例外。(若瑟夫)对。请同学们用“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对若瑟夫的行为进行概括或评价。

    6.在现在的若瑟夫看来,亲情比金钱更可贵。大家设想一下,再过20年,若瑟夫会不会长成菲利普夫妇那样的人?

    屏幕显示:如果……,那么,他会成为菲利普夫妇那样的人。如果……,那么。他不会成为菲利普夫妇那样的人。

    不难发现,六个教学环节,除了第四个环节之外(其实也可以算),其余五个都是语言活动。这从他的板书中也不难看出: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因为……,所以……  (钱)

    虽然……,但是……  (情)

    如果……,那么……  (善)

    整个板书,就是三组关联词语,以及对应的三个核心词语:钱  情  善。尽管我们一贯强调阅读教学的三个基本策略之一是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但徐老师在一节课中将语言活动贯穿始终,通过语言活动完成整篇小说的阅读,还是让我们觉得很有创意。稍作分析,就可以看到,这篇小说的阅读该解决的问题,在这些语言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六个环节中,前三个环节指向情节,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后三个环节指向人物和主旨,有点有面,有实有虚,既品读了菲利普夫妇,又品读了若瑟夫,既着眼于小说现有的显性情节,又有对人物未来隐含发展的预读,有张力,空间大,确实见出教者的巧妙用心,也可看出教者语言活动组织的恰当和成功。

    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对这节课进行剖析和思考,就不难发现,这节课的语言活动始终体现了由散点到聚焦的基本策略。如第一个活动用一组数量短语来点明故事的相关要素,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也是非常分散的:一对夫妇,两封来信,一次旅行,一次偶遇,一次小费,一艘轮船,两次分别,一次期待,一份厌恶,一次谎言,一位女婿,一番辱骂,一堆赞美等。但多元和分散是在预料之中的,也是教者所期望的,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借这个活动让学生对情节的角角落落有个基本了解。我想,比之于直奔主题,直奔关键处的定向定点的阅读,这样的读法更切合小说的特点,学生一定也更有收获。

    但教者如果满足于此,教学就显得浅,就显得零乱。于是第二个语言活动就是在这个活动基础上的聚焦: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对故事的理解,在这三个数量短语的中心语前面,加上合适的修饰语,并说说你加这个修饰语的理由。屏幕显示:一封(  )的来信  一次(  )的偶遇  一笔(  )的小费。

    将同学们的目光从十四个短语聚焦到三组短语上来。毫无疑问,这三个短语是小说故事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情节。一封改变家境的来信,一封促成女儿婚事的来信,一封带来希望和憧憬的来信,一次意想不到的偶遇,一次惊慌失措的偶遇,一次难堪的偶遇,一笔贵重的小费,一笔不必要的小费,一笔理所应当的小费……聚焦之后,是又一次的扩散。由这些扩展以后的短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深入了解。但不能不说,这仍然是表面的感受式的情节理解,接着徐老师对学生的语言活动和思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联相关情节。什么是情节,情节就是构成因果的事件。这样的造句串联,是对这一次扩散的再聚焦。而聚焦式的活动,一旦转接到学生手中,就又是一次扩散:因为于勒好吃懒做,糟蹋钱,所以把他打发到美洲去;因为叔叔来信说发了财,想回来资助我们,所以促成了二姐的婚事;因为有了这桩婚事,所有有了一次蜜月旅行;因为遇到穷光蛋于勒,所以一家人改乘另一艘船,躲开他;因为于勒重新沦为穷光蛋,所以他遭到了刻薄的辱骂。

    “同学们再想想,这么多的因果关系中,哪一处的语言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问题的提出,于是又是一次聚焦,并且将教学内容由情节的理解转换的到人物的理解。通过具体描写的品读,把握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之后再转换到对若瑟夫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和理解若瑟夫这个人物,教者也是通过两个问题的思考和两个句式的造句完成的:“请同学们用“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对若瑟夫的行为进行概括或评价”“大家设想一下,再过20年,若瑟夫会不会长成菲利普夫妇那样的人?屏幕显示:如果……,那么,他会成为菲利普夫妇那样的人。如果……,那么,他不会成为菲利普夫妇那样的人。同样,同学们的思维仍然是发散式的:虽然若瑟夫知道于勒叔叔的状况不好,但是他还是给了小费/虽然父母对叔叔很嫌弃,但是若瑟夫表达了对叔叔的同情/虽然明明知道父母会责怪给小费,但是他还是冒着风险给了不菲的小费;如果我们充分考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他们一家人都是把金钱看得很重的人,那么,他长大了就会成为跟爸爸妈妈一样的人/如果他们一家的经济状况一直不能改善,为了生计,他可能也会成为斤斤计较、重钱不重情的人/若瑟夫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那么善良,那么看重亲情,我觉得他如果能坚守这份善良,他就不会成为菲利普夫妇那样的人/如果若瑟夫长大了,赚了很多钱,那么,他可能去做慈善,就不会成为菲利普夫妇那样的人/等他长大了,如果再遇到于勒叔叔,那么,他会把叔叔接回去,不会像父母那样对待于勒。我们知道学生的这些思考未必都是高质量的,甚至是很幼稚或者就是错误的,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与不同认识的碰撞中逐步走进了如瑟夫的内心,也逐步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最后徐老师说:这当然好啊!甚至于,他还可能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父母,使菲利普夫妇都变成重情重义、善良仁爱的人呢。但我们更欣赏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有善心,有坚守,重亲情,重良知,这样的人多了,世界就温暖了。这样的结束语可以看作是整节课最后的聚焦。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节课的整体结构,就是一个由散点到聚焦,不断走向小说内部世界的阅读过程和鉴赏过程;与此同时,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又是一个不断由散点到聚焦的过程。正节课的教学,以语言活动为主线,通过几次发散几次聚焦完成了一篇小说的教学。接受美学早就告诉我们,小说的创作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由散点到聚焦的过程,正是老师带着学生不断走进小说的过程,同时也是和作者共同完成创作的过程。

    也许,教者过于追求教学结构的精致,有些环节的收放显得不是十分自然,全课的结束也显得略一些勉强。——当然,这都是吃毛求疵的挑剔。——我们还是应该感谢徐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小说教学的新的途径。

    课堂实录:徐杰/《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语言活动撬动小说的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zu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