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 初几开门 | 来源:发表于2023-12-05 15:18 被阅读0次

    汉室衰败之后,进入魏(占据中国北方地区)、蜀(今四川)、吴(今中国东南沿海省份至东京)三国鼎立的状态。孙权是位卓越的政治家,在他的治理下,吴国成为海上强国。由于水师实力雄厚,能够阻止魏、蜀两国的进犯,但吴国也无法深入魏、蜀两国境内开展水战。今天汉口附近的长江中游地区是三国交界之处,几场关键性战役都在此处进行,其中以208年的赤壁(在汉口下游方向不远处)之战最为出名。此战中,吴国的水军与一小部分蜀国军队联合,巧施火攻,以三万兵力战胜了魏国八十万大军。

    作为海上强国,吴国在航海方面非常活跃,但并非每次都完美收场。230年2月,孙权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万人浮海求东海之中的夷洲和亶洲。船队在外逗留了一年,由于水土不服,许多吴军士兵死于疾病。船队未找到亶洲,但从夷洲带回了几千俘虏。孙权认为卫温和诸葛直违诏无功,诛杀了二人。

    由于古人对地理方位描述语焉不详,所以对这两座岛的位置一直未有定论。现代学者认为夷洲和亶洲可能都位于日本群岛或是流求群岛。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两座岛完全不在一个地方,很多人觉得夷洲实为台湾,而对亶洲的位置推测,结论有日本、流求群岛、海南岛等,甚至还有结论认为,它可能是江苏北部沿岸地区的一个离岸岛,如郁洲岛。

    《三国志》为两座岛的位置提供了三处重要的线索:(1)这场发生在230—231年的远航探险,是去“求”夷洲和亶洲,说明这应是一趟探索之旅;(2)这次远航花费了一年时间;(3)书中提到两座岛在遥远的海中。这些线索排除了二岛为任何离岸岛的推断。2月起航的时候,海上吹的是东北风,船队不太可能会往日本的方向前进。更何况,238年,魏国重新控制朝鲜半岛北部后不久,日本邪马台国就派使者到洛阳,魏国于240年派遣使者回访日本,并带回岛国的一手资料。如果吴国的船队攻入了日本,魏国应该能收到消息,但实际上并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认为亶洲是海南岛的推断也可以否定,因为海南岛离广东的海岸最近只有15英里,距离并不算远,也很容易到达,而且吴国在242年的时候曾派船队越过琼州海峡,征服了海南岛。

    排除了离岸岛、日本和海南岛的可能性后,只剩下台湾和流求群岛。吴国船队所到达的夷洲可能是台湾。当时的吴国将领沈莹曾在《临海水土志》中提到“夷洲位于临海郡东南两千里左右”,根据这一描述唯一可以着陆的大岛只有台湾。亶洲的距离更遥远且难以到达,如果排除日本的可能性,那就只剩下流求群岛。有一种说法是徐福到了流求,建立了聚居地。这种说法似乎是当地史官进行了窜改,也影响了后来的学者对亶洲位置的判断。

    232年,船队从夷洲返回后,孙权又派出了另一支水军前往北方的辽东(今满洲里南部)。当时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暗通吴国,孙权意图与其联合对抗魏国,便遣将军周贺和校尉裴潜航海至辽东。当时船队在春季起航。

    魏国迅速做出了反应,立刻命人从陆路进攻辽东,又令大将田豫率水军从海路堵截吴国船队,但为时已晚,吴国船队已经毫发无损地抵达了辽东。当时已近冬天,田豫估计,吴军的船只返航南下时(农历九月或十月),正是风急的季节,必定依傍岸边行进,因此尽管他接到军令要在海上巡航,但仍然决定让船队停驻在山东沿岸的海域,等待吴军返航。果然不出其所料,返航的吴军船队张满风帆,绕过成山头,见到前方海上突然出现了魏国的战船,于是急忙改道靠向海岸寻找逃路。许多船只触礁沉没,有些船只被俘,只有少数逃出了战场,吴军将领周贺和裴潜也在这场战争中被杀。

    在南方,吴国的海上行动更为成功,疆域向南拓展至东京。220年,吴国任命的一位太守叛乱,交州刺史吕岱率三千名水军士兵从合浦出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叛乱。239年,另一位吴将廖式作乱,波及东京、今湖南和广西地区,孙权命吕岱讨伐廖式,前后征战一年才收复叛军所占地区。242年7月,将军聂友、校尉陆凯率三万水军攻打海南岛。

    吴国水师远征至中国南海,在中南半岛沿海地区均建立了政权,大大增加了与南边海洋国家的交流机会。吴国官员康泰和朱应曾领命出使南洋,到达了扶南国(今柬埔寨境内)及其以南的地方,并带回了大量有关东南亚的信息。扶南国王于243年派使者至吴国,有记载显示曾有异国来华的大型船舶,足可容纳六百人,还有罗马帝国控制的近东地区的商人秦论来到交趾(今越南河内一带),由交趾太守遣送谒见孙权。孙权派官吏陪同秦论返国,但该官吏半途在海上病逝。这些对外交流必然给吴国航海发展和水师力量带来直接的影响,不仅激起了民众对海外国家的兴趣,也促进了吴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然而,具有强烈海洋意识的吴国恰恰是被敌军的水师所剿灭的。265年,司马炎篡魏立西晋。280年,西晋攻打吴国。在此前,西晋一直在长江上游打造战船,训练水军。由于西晋的将领都擅长陆战,所以他们的水战战术也和陆战密切相关。晋军的战船全都连在一起,构成“木城”,筑有楼橹,建有可骑马驰骋的道路,每个战队配有两千名士兵。吴国采用火攻战术,尽管很容易点燃对方的战船,却依然无法阻挡晋军这座漂移的堡垒前进。最后,西晋水师以压倒性的优势击溃了吴军。

    西晋的军事力量比较薄弱,因此西晋虽然灭了吴国,统一了全国,但它能维持的时间只是昙花一现。周边的少数民族时常进犯中原,并在北方各自建立政权。西晋灭亡后,皇族南迁,于317年在南方重建政权,史称东晋。随着都城的南迁,大量中原人口南下,推动南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也让中国人史无前例地开始关注海洋。

    朝廷兵力孱弱,而南方沿海城市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导致了海盗的猖獗,其中最强悍的海盗首领是原籍琅琊人氏孙恩。孙恩流亡广州的时候,曾航行到南越(今越南部分地区),回程时攻克会稽(今浙江北部),建立了据点,并通过传播五斗米道,召集了一支由亡命之徒和对朝廷不满的民众组成的起义军。他迷惑民众的宗教思想很有可能是在海外流亡时吸收的。孙恩挑起的战火遍及整个沿海地区,扰乱了正常的商业发展,多达20万人被掠入孙恩阵营,百姓惶惶不安,破坏当地的商贸发展。最终在400年秋,朝廷派刘裕率水军击退了孙恩,迫使其逃离东海附近的郁洲岛。在几个月后的另一场战役中,刘裕在今天的上海附近杀了孙恩。

    三年后,孙恩的妹夫卢循集结了一批海盗卷土重来。被刘裕打败后,卢循往广州方向逃窜,并攻下广州,自封为广州刺史。当时朝廷被北方的战役牵制,无暇顾及卢循。410年,卢循更加胆大妄为,带着十多万人和一千多只战船攻打东晋的都城建康(今南京)。但是他又一次被刘裕击退,败走广州。没想到此时广州已经被朝廷军占据,卢循在少数亲随的护送下坐船逃往交趾后被抓获并受到处决。

    刘裕多次战胜海盗,名声在外。东晋灭亡后,他于420年建立了南朝宋,成为开国皇帝。刘宋偏安东南一隅,北方是几个由兵强马壮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只有东南一带可以开放与外部进行交流。于是,刘宋开始注重海上发展,通过海上线路开展对外交流,如佛教僧侣传播宗教、对外贸易广泛进行等。长年领兵作战,塑造了刘裕果决刚毅的性格。他建立了实力强大的水师,使刘宋成为海上强国。

    刘宋时期最有威胁的海上劲敌是一个叫林邑的国家,都城约在今越南顺化北部,控制着后来被称为占婆的一块地区。林邑十分富庶,根据中国的史书记载:“林邑有金山,金汁流出于浦。事尼乾道,铸金银人像,大十围。”林邑国内部分财富是通过国王范阳迈的贸易和海盗活动积累的。范阳迈的水军经常打劫掳掠附近的地区和往来中国的过路商船。421年,他派了由一百艘楼船组成的船队浮海北上,“寇九德,入四会浦口”。船队的几次活动都对当时中国管辖的范围造成威胁。

    终于,445年,刘裕使交州刺史檀和之征伐林邑,带回范阳迈。据记载,范阳迈一见到中国舰队接近,就立即派遣使者,表明愿奉上金万斤、银十万斤、铜三十万斤,以求换得中国舰队返航,但遭到檀和之的拒绝。446年夏,宗悫率领的刘宋军先遣部队击溃了林邑的海、陆军队,攻取了林邑国的国都,范阳迈抽身奔逃。进入林邑国都,檀和之缴获了大量金银珠宝,并下令推倒金银人像,将其熔化,获金上万斤,悉数带回刘宋。

    檀和之的远征是中国军队一次攻击性的战争,旨在摧毁敌军的基地和消灭对方的水师力量。撇开战略动机,对林邑国内大量财富的觊觎,也促成了刘宋远伐这个中南半岛小国的想法。

    从这一点来说,5世纪之前,中国人出海的动机和水师的活动都曾和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岛的传说相关,中国人也因此开始了海洋探索和发现之旅。当时的水师效力于雄心勃勃的王朝,为保卫领土而出征奋战,阻止任何对中国东海和南海领土的侵犯,保护商贸往来,将边远地区的财富护运回中国。显然,中国水师是这些攻击行动的利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al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