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分享:
我感觉不太能够清晰地总结听完杨老师讲课的影响。我这几天在感受那些温和的话语在我身上的作用。我常想到滋养和真实这两个词。以前我想好好爱孩子,就是压抑和隐藏自己的担心和焦虑,不把它们说出来,从而也就不会影响孩子。最近,初二下学期儿子很快面临中考,而儿子成绩很差,我一直自己暗暗地着急,不敢告诉儿子想法,期待他有一天自己找到力量,可是我心里又着急,很不舒服。前两天,老公开完中考预备会后焦虑爆发,跟儿子爆发冲突。我也在这个过程里把自己的担心跟儿子表达了出来。我说,妈妈担心你考不上高中,妈妈为你的学习感到着急。之后,儿子却问了我一个根本问题,活着有什么意义?一会儿我把跟儿子之间的对话发上来。我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不是正确,我很高兴的是我在儿子面前越来越真实了。我发现滋养和真实可以不矛盾地并行。这是这一次课带给我的变化的开始,以后还会继续在做中体验。
学员分享具体对话内容:
当我说担心儿子考不上高中时,儿子问我的话是,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知道我俩不在一个境界上对话,儿子在思考人生的根本命题。也或许他想到了死亡。我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是个根本问题,很多去学习心理学课程的人,跟妈妈一样的年龄,还在探寻答案,很多哲学家穷其一生在探讨这个问题,所以这是个或许需要用一生来回答的问题。你在这个年纪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很厉害。你的思考是什么?儿子说,活着没有意义。我说,人活着的确没有固定的意义。我在上大学时,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里找到了答案,他的答案跟你的一模一样。他说,活着没有意义。儿子说,那可以去死了。我说,是的,有的人就选择了死亡,最近我刚听到一个消息,大学时期的L同学,考了研究生,又考了博士,做了大学老师,前两天突然死在宿舍里,不知是自杀还是猝死,正在调查。或许他选择了死亡。但是,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正是因为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每个人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成千上万个人可以有成千上万种活法。儿子说,反正最后都得死,一代一代的,都是要死。我说,是啊,都是要死,大部分人只有一百年不到的时间,所以生命更加可贵,看你想怎么度过这短短的时间。儿子说,或许,所有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我们都像被套上了一件衣服,被外界的力量操纵,一切都是虚假的。我说,的确有可能存在着上帝,或神灵,或者外星人,他们操纵着我们的命运,那个是很大的picture,但是对于我这个个体来说,每个当下的感受都是真实的,比如我现在跟你说话,我的感受是很真实的,可贵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每个当下,活的充实快乐。我和儿子的对话就到此结束了。我不知道自己说的他有没有接受,有没有道理,我觉得自己起码没有恐惧,很真实地面对了死亡这个话题,这对于我而言是个突破。
杨莉老师:
为你在与儿子的互动中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并且真实地表达出来而高兴
当然真实与滋养不矛盾,反而只有真实才能滋养得到。
不去指责地表达真实的自己,反而更有可能促进亲近,否则,隔开多少情绪,两个人也就隔开了多远。
欣赏你与儿子可以开放地讨论生命意义、死亡等重要的人生课题,祝贺你的突破
我能感觉到你努力地撤回自己的能量,保持在他的能量之外,为他留出空间,这对你而言是很不容易的改变,你做到了,且还在继续前行。点赞
我心里也在感慨,孩子真的是推动我们成长最给力的人。
这一代孩子不生活在我们前面几代生存下来、生存得更好的生命主题中了,而这些曾经的生命主题造成的许多社会问题(社会地位、学历、金钱、权力、竞争等等)集中于重视又重压的学业压力压到了孩子身上,一方面体验到衣食无忧、另一方面又体验到生活中只有学习,它的重压带来的喘不上气的感觉,孩子们当然困惑,于是有些孩子会出现各种行为上的问题,或者不上学了,有些孩子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这是件好事,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处于进化的关键位置,想像能穿越这些、世界进化成每个人都出于生命本身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原本意图活着,而不是出于恐惧,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啊?
是时候我们来思考一下自己生命的意义了,当我们能把这个作为探索之旅的开始,投入地去生活,体会自己、体会别人、体会爱是什么、痛苦是什么等等,孩子也会这样,而不是简单找个答案就行了。
我们难以应对的,是我们没有经验的,所以去拓展我们的意识、去经验。然后就可以从容地去分享给孩子,注意是分享而不是告诉他就是这样。
我们自己会生活吗?享受于其中的快乐、痛苦与压力吗?活得活生生、品味生命的意义呢吗?…
要是答案是的话,那我们的孩子也就能面对压力山大的学业,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去活,并透过那些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体验并表达喜怒哀乐……
另外,身体是唯一清楚生和死的区别的,所以活着的意义需要从身体这个维度去探索、体会。
不仅你们家庭,所有家庭都需要更重视身体的联结,彼此抱一抱,摸摸手,轻抚后背…更多身体的感觉、活动等等,孩子们太需要这个来平衡头脑的世界了。
请你先生跟儿子分享他在前一阵身体工作坊里的体验、好奇与困惑等等,这些都会为儿子开启另一扇门。
把我写的这篇“长篇大论”给他看看,跟他一起讨论,这也在让他感觉到“生活”。
青春期在探索自己是谁,与世界的关系等等,正好是我们与他们一起探索、成长的好机会,也是增进情感的好机会。
5月微课部分对话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