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经济@财经每天读书10分钟投资理财
《经济学思维》转基因食品,户籍制度是好吗?

《经济学思维》转基因食品,户籍制度是好吗?

作者: 小播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7-06-15 06:55 被阅读64次

    导读:

    作者李子旸,1973年出生于北京,现居北京。从事过公务员、外贸公司职员、出版社编辑等多种职业,现为铅笔经济研究社成员、网站主编,媒体专栏撰稿人,曾经出版过《市场的力量》,个人兴趣点为市场经济观念普及和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增长。回首出发时的状态,无论从哪方面比较,我们都会意识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全方位的、脱胎换骨的。虽然如此,经济发展毕竟是主要的外在表现。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最为有利和有力。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并给出了相应的经济学解释。

    理念的力量:经济学强拆三观

    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从经济学看,成本和收益是生活中永远存在的因素,是看到任何问题都不能回避的角度,它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和深刻看到这个世界。

    和很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的观点不一样,作者对中国的发展持乐观态度,随着几十年改革开放的进行,真正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是知识的进步,是知识总量的增长和知识的普及真正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而且,这是不可逆转的。具体来说是:现代化的工业服务业生产知识、市场经济的契约交易知识的掌握。

    就像《卧底经济学》里面讲的,稀缺性是商业的本质,但稀缺的本质是无知,更可怕的是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无知。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不争论”的观点,他意识到因为当时大部分人的无知,只会让我们的争论是低水平的。我们应该以更虚心和坦诚的态度向外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对具体知识的无知可以通过学习课本,通过教育来解决。但是真正可怕的是对市场的无知和自己不知道的无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学习进步。当时的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市场经济理论,让市场知识得以普及,同时最有效办法获取知识的方法就是参与其中,这让我们有更大更深刻的提升。

    理解了知识的巨大作用,看看中国过去一百年历史甚至更长,中国社会最根本的问题是,传统社会积累的大量农业知识,在工业时代没用了,只是过去几代知识人和革命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根本问题,错误的将中国的问题理解为政治问题、革命问题。即使像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也将其理解为阶级问题和教育问题。因此可以说,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无知。

    栽花插柳:中国的未来之路

    中国近现代的100多年,是改革派和革命派相互博弈和斗争的100多年。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再到,哈耶克提出的“自发秩序”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洞见,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这是所有人行为的后果,但是却是所有人主观意志以外的后果。

    人类社会所有的事情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非人类行为的后果,比如地震、干旱等自然灾难;

    第二种:人类行为的直接后果,比如房子不合格在地震中倒塌后砸死人;

    第三种: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比如地震后,消费品物价上涨。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也包括中国近现代发展的100多年的历史看,我们社会中处处可见这种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作者称之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微博,微信的兴起,给了人们提供了交流空间增加了人们之间的连接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社会的言论空间进行了实质性的拓展。淘宝的出现,为大量个人提供了赚钱的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扩展了为中国的社会自由和个人自由。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而经济学的重要作用就是指出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事与愿违”和“意外之喜”现象并作出解释。如果一切都是情理之中,那就不需要经济学。

    痛苦的抗议:托克维尔对中国的意义

    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就是群居动物,我们不可避免的具有社会性,所以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如果摆脱社会关系,做一个独立人。让我们具备适合公共生活的品德和技巧的唯一办法就是:参与公共生活。用托克维尔的一句名言就是:地方自治是民主的学校。人们只有通过这个学校,才能对民主、自治形成真切的具体的理解。

    值得高兴的是,现在中国年轻人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在迅速增加,

    干掉计划经济的三种武器

    价格和知识

    叶利钦曾对俄罗斯人说:我们的国家很不幸,被人拿来做实验。实际上,俄罗斯确实很不幸,一直到苏联解体,人们才承认这个实验的结果,这其实是计划经济的一次失败。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计划经济按照人们意志来分配物资,而不是按照价格来分配物资。这种方式让生产也陷入混乱,而不是根据人们的真实需求来进行生产。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哈耶克提出:只有市场体系才能有效地利用存在于不同人的头脑里的分散知识。米瑟斯说:计划经济无法确定合理的投资和生产。

    修正主义的必要性

    波兰尼提出两种秩序:一种是设计出来的秩序,适用于较小的组织,比如家庭和公司;另外一种是自发的秩序,适用于更大范围的组织,比如国家和民族。在自发的秩序社会中,发挥管理作用的是类似价格这样的抽象规则,而不是具体的指令。就像管理全国的交通不可能依靠一个交通指挥中心,而是需要交通法一样。

    20世纪初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就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失败案例。

    农民的“反行为”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农民通过“反行为”,比如劳动时小偷小摸、在分粮食时设法多分,这些看似不道德的行为,是人们向公社制度的一种反抗,也正是这样的反行为,让农民在那个年代存活了下来。在现代社会的公司里面,我们在上班时间看股票,利用公司的打印机打印自己的材料这样的小事也时有发生,这跟当时的农民的反行为并无二异。但在国有企业的中,因为管理能力的限制,管理水平的低下,导致了这样的反行为更为常见,而危害也更大。

    计划者通常将失败归结于其他人不响应他们的号召,不和他们一起搞计划经济。

    理性还是非理性:评市场中的理性人

    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一直很纠结,心理学家们用很多实验证明,人通常是非理性和情绪化的。人是常常犯错误的动物,并且他们不愿意改造错误。更重要的是,人类这种行为不是偶发的,而是系统性的,源自人类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特征一: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特征二:对异常事件格外关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处于动物的本能,我们对异常和风险,会有强烈的关注度。

    特征三:可见的、形象的描述,更有影响力

    类似的人类心理特征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思考快与慢》书中找到很多出乎意料的案例。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任由偏好、情感、好恶去决定自己的选择,经常发错误,还不喜欢自我否定和更正作为,不会轻易动用系统2,因为人类好逸恶劳的天性,让我们尽量避免使用系统2,这个更理性的大脑。

    而经济学和心理学其实并不矛盾,心理学中的理性人,差不多就是商人,他们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理性,经常使用大脑的系统2进行思维和决策。所以我们想要成功,就需要像商人一样思考:理性客观冷静,严格按照成本和收益计算和决策,尽可能避免情绪化和错觉,最大限度发现事实,远离谬论,遵循客观规律。

    企业家与政府

    在今天政府对市场的管制无处不在的时候,企业和政府应该怎样相处,一种观点是柳传志的:在商言商,另外一种是呼吁企业家联合起来斗争,积极参与政治过程,为企业的发展开屏更大的空间。者两条路都有可取之处,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是我们还有第三条路,在尊重政府法规的同时,和政府保持沟通和良好的关系,并通过改变大众知识和观念的基础上,改变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总体就是在合作的背景和意图下寻求改变,简称为:合作性改变。

    科学共同体

    科学是一堆知识,但科学并不是人类唯一的知识,除了科学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只是,比如怎么和陌生人相处,怎么写诗等等。在科学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如何区分呢,区别点在于知识发展的方式,科学知识发展的方式是批判式的,其他知识则没有系统的批判。系统地进行质疑和批判才能促进知识的进步。可以说批判是知识进步的唯一方式。

    无效的贸易战:

    从历史上看,两国间的贸易并不只是造福一方,而是使双方受益。人为压制,甚至切断这种贸易,固然对他国造成损害,但是本国也因此蒙受巨大损失。中美两国是贸易大国,如果完全切断贸易往来,这必然对两国来说都是灾难。

    如果拒绝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实际上是自杀式的封闭,也必将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2013年,伊朗与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德国签订了关于核问题的协议,承诺削减铀浓缩活动,以换取解除经济制裁,同年,俄国普金签署命令,释放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俄国和伊朗都是以石油支持本国经济发展的国家,以强硬的手段切断石油的输出无疑给本国经济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最后无奈只得开放石油贸易。

    当下与未来:应该在何时消费

    巴西是发展中国家,但是物价比发达国家还高,甚至是中国物价的两倍之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巴西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很多行业产品在全球出口前列,大量的出口换取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他们把大量的外汇投入到社会福利制度,用于了消费,建立起了巴西自己都负担不起的福利社会,这让巴西把钱都花在了当下,但是忽略了中长期发展。反观中国,将大量的外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铁路、高铁、机场和港口等,这让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数量增长飞速。

    拉美国家奉行“伊比利亚文化”,热衷享乐、行动迟缓、经济上不思进取,安于享乐,民粹主义、福利主义、及时行乐在拉美得到了大众支持,反而节俭、克制、努力和勤奋不受欢迎,中国人乐于大量投资未来,并努力工作,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鼓吹消费至上、消费拉动经济,迎合了人性中好逸恶劳的一面,因此深受欢迎。不过主观的意愿和静心打扮的抒情并不能改变经济规律,努力工作、克勤克俭、投资未来是宝贵优点,而不是什么过时的缺点,更不是低人一等的表现,相反,那正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充满乐趣的人生。

    投资教育:有用还是有益

    和美国人和犹太人一样,中国人向来重视教育,我们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向来是毫不吝惜。在经济上,我们也得到了更多的积累,这似乎说明教育是值得投资的。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这块大陆上,人性、社会展示出了更纯粹的一面,观察美国历史,对理解人性和社会的规律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移民中的犹太人和中国人更重视教育,拉美和意大利人对教育没那么重视。然后就算意大利这样对教育不太在乎甚至有些抵触的移民,在美国的意大利移民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全美平均水平,这显示了一个重要的规律:人们在教育上投资更多,很可能并不是他们致富的原因,而是他们富裕的结果,当我们更富有时,就更愿意在教育上花钱。当犹太人、中国人在教育上投资更多时,他们的子女在学术上成就往往更高。犹太人和中国人在美国有更好的表现,得益于他们比其他种族具有更灵活的经营头脑,或者说是具有符合资本主义精神的心理特征,中国人和犹太人以经商闻名,这显然不是来自于正规的教育,尤其早期移民美国的中国人,他们的教育水平其实并不高。

    观察中国的历史,也会发现,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富有了,所以我们对教育的投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教育理解为广义的人力资源的培养,那么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把教育理解为正规学校的教育,那么教育的作用其实并没有那么大。正规教育所提供了人类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不必完全否定正规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但人们必须认识到,获取知识的途径极为多样化。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在最近流行的一本书《魔鬼经济学》中讲到关于孩子的教育,其中列举了16项关于家庭的因素,然后逐一统计分析这些因素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然后总结了规律: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实际上是表明父母本身的特点,即“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能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则是父母的行为,即“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换句话说,教育孩子时,父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采取了某种教育方法更重要,更能影响孩子。

    出了遗传基因,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和人格发展的,一定是父母的行为,包括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说说到底,你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要成为那样的人。你的性格的优点和缺点都会成为你未来子女的优点和缺点。

    作者要说的并不是孩子教育,而且从中说明我们大部分行为举止都不是来自刻意选择,而是遵循多年的习惯和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了说明建立开放性社会的重要性。

    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国家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建立了一个开放的社会。和小孩的成长过程一样,我们大部分知识是从平时的生活习惯中获得的,而并不是从正规学习中习得的。所以建立开放性社会对于国外先进知识技术的传播非常重要。

    读书“三要”和“三不要”

    关于读书,我们传统观念有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万般皆下平,唯有读书高”,把读书视为一种高尚脱俗的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是“看破红尘”的姿态直斥书呆子的方式,两者都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就像中国人对读书的态度普遍非常隆重,而美国人则认为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比较随意。

    读书无非是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跟看电视、浏览网页和与人聊天并无本质区别,但也有不同。作者讲到读书有三要:

    第一:要读完整的书。要掌握思考方式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完整阅读来实现,只是看结论和观点,是无法掌握思考方法的。所以对于好书,建议完整地读,好好地读。

    第二:要带着问题去读。这主要是针对知识性书籍而言的。知识性书籍都有要回答的问题,作者必定是为了解释、批驳、赞同某个观点才动手写书的。带着问题去读书,会从读书中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知识不再是一堆无意义的堆积物,而是一个批判一个反批评和再批判的线索清晰的知识树。第三:要与人谈论。与人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书中的知识,当我们用语言对别人讲出来是,才了解其中薄弱和缺失的环节。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思路的整理。

    同时作者认为读书有三不要。

    第一:不要有哀怨的心态。

    第二:不要玩物丧志。

    第三:不要只读不知现实。

    越污染,越健康?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

    普遍人认为,空气污染会导致我们健康受损,进而影响我们的寿命。但看历史统计发现,即便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污染最为严重的年代,英国人的平均寿命也是一直保持增长的。这是为什么呢。

    显然空前污染会对我们健康造成危害,但是有一种利于健康的因素也随着工业化持续改善。是什么因素呢。因为工业化导致了我们的大环境污染变得严重,室外空前更差,但是我们的小环境,即室内空前却因为工业化的产品变革更好了。所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工业化的污染让我们变得更加长寿。工业化的污染当然不好,但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已经对污染做出了足够甚至超额的补偿,污染实际上是一种成本,是我们经济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一种成本,但从经济学角度,如果我们的收益要大于成本,就是一笔好的交易。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只能通过继续发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打断其发展,然后来解决问题。污染问题也是一样。

    贵的一定是好的吗?对“天然”的迷信

    我们一种广泛的认知是:野生天然的动物更好吃,不但味道好,而且营养也更好。但是严格的对比测试实验表明,肉鸡比柴火鸡肉质更好,也更有营养,而且还更卫生,更可靠。但我们依然愿意花更多的钱买柴火鸡的原因其实是我们对人工制品的不信任。还有对自然产物的盲目信任。这是我们对农业史和牧业史的完全无知。实际情况是,我们只能在这种或者那种人工方式之间做选择,而并不存在人工和自然的选择。

    转基因的背后:科学与理性之光

    首先,我们要明白,其实事物的基因一直在变,从未停止过。人类对转基因的恐惧主要源于我们对自然事物的信任,认为自然的就是安全的,对人为的事物的不信任。其实从原始社会开始,农业一直都对事物进行着转基因操作,我们通过嫁接和培育,让事物按照我们的需求生长,适应人类的需求。转基因技术只是对事物的培养更加精准和精确,不像在农业社会,我们不知道怎么转而已。

    转基因技术对事物的形状产生了影响,但其本质的仍然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成。转基因没不能产生新的成分,反而转基因技术,我们更清楚里面的成分组成,就像我们吃了几千年的烧烤,有了生物技术,我才意识到吃多了会致癌一样,以前不知道而已。美国在全国范围内上市了转基因食物几十年,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例因为吃了转基因食物的安全事件,这比自然事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高很多,也就是,转基因食品首先在实验室里经历了远超传统食品的严格检验,我们对其成分组成非常清晰之后才投入市场。我们还对完全没有经过检查和鉴定的自然食物那么信任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无知,而且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无知。

    优劣产品的背后:市场扩大与技术进步

    对于假冒伪劣产品,我们一向的态度是深恶痛绝、人人喊打。

    产品质量的下降,首先是生产扩大以后首先要经历的现象,是产品走向大众化的必经之路。简单点说就是市场需求增大,往往伴随着劣质产品大量增长,因为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市场上快速出现了大量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劣质的,就像国内12年左右的智能手机产业,大量的需求,导致了各个手机厂商纷纷推出质量较低手机占领市场。

    低质量产品的存在意义在于他们满足了大部分低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抵制低质量产品,那这些消费者必然被迫买高价商品,导致需求的进一步萎缩。

    消除劣质产品的办法就是生产的继续发展,当生产能力和效率提高后,高质量的产品就会越来越多,竞争的加剧也会让价格降下来。

    食品安全的背后:机会成本的核算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总是舆论的焦点,但大家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着急,并不是就不出去吃饭,而都在家里自己做饭,相反街头巷尾的饭馆生意依然火爆。

    经济学有个核心概念就是成本。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所有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其实一直在改善。

    大部分的食品工厂都是天天消毒的,他们的卫生条件要远远好于家里的厨房。现在的食品加工和生产和运输等过程已经也要远远好于过去年代。

    从经济学角度看,食品安全是个性价比问题。绝对安全和卫生的食物相信价格也高的离谱。

    生活中的经济学

    户籍制度与计划经济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了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企业,人人被安排位置,不能随意改变,国家成了唯一的发展主体,人民失去了种种自由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自主谋求发展的机会。

    户籍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经过几十年的城乡分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有时候还出现了倒退。虽然建立起了工业体系,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民的生活水平极低,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策略被放弃,计划经济后来也逐渐停止,户籍制度也越来越宽松,我们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的户籍管理制度。

    反改革者做改革之事

    1984年工商银行成立,中工农建四大银行的成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行业的第一轮改革。随着改革开放后,一轮经济形式的好转,银行业也迎来了春天,银行也拥有的放贷的自主权,这是银行改革的第二轮。银行得到了进一步市场化的机会。但随着1984-1989年的持续通货膨胀,国内物价飞涨,经济形式紧张,政府提出经济紧缩机会,要求回到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声音越来越强,也出现了大量的意识形态的争论,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以至于90年代初期,经济发展基本停滞不前。

    反改革者们主观目的是停止改革,主要的手段就是毫不留情地执行通货紧缩政策,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经济,其实很需要这样严格的通货紧缩政策。这个由反改革者主导的行为,却客观结果有利于经济改革。

    在通货紧缩的同时,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并且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的推动下,紧缩政策结束,开启了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

    谁反对改革

    对比中印两国,1984年10月31总统被刺身亡,新总统拉吉夫.甘地上台,在8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被英美影响的大环境内,在里根-撒切尔夫人两国大力推行私有化等市场化政策影响下。拉吉夫并没有采取父亲的倾向于计划经济的政策,而是采取了更为宽松的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政策。但当时拉吉夫的政策并不成功,印度正在的市场化改革要始于后来的90年代。

    比较了中印两国的反革命势力,我们还是保持乐观的,中印两国都面对困难,而且或许他们还更辣手。印度90年代通过经济化改革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那些反对改革者的力量,虽然不易克服,但终究还是没有完全阻挡改革之路。过去的历史会影响未来,但不能决定未来。

    钢铁业的“过山车”之旅

    钢铁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物资,2009年开始,钢铁贸易上演了一场生动活泼的商业周期闹剧。形容像过山车一样疯狂并不为过。

    钢铁贸易商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他们一手从用真金白银从钢铁生产商手中买钢材,然后卖给钢材需求建筑企业或者产品生产商,但是他们并不能一次性拿到全部的钱,所以钢铁贸易商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周转资金,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

    在2005年之前,银行一般不可能贷款给他们,但在2005,银行业逐渐放开了贷款限制,但是他们调高了贷款利率甚至达到40%,但没办法钢铁贸易商还是会取贷款以维持正常运转。到了2009年,一切开始发生转变,随着国家4万亿资金流入市场,尤其是流入银行业,国家印刷了大量的钱囤积在银行,银行业急于放贷,所以剧情开始反转,银行开始想方设法贷款给钢铁贸易商,而且银行都有明确的贷款目标,所以他们甚至是追着贸易商贷款给他们。市场开始变得疯狂,他们很容易就得到贷款,并且将贷款并不是用于钢铁贸易,开始用于投资房地产,汽车等其他银行并没有评估风险的行业,钢铁贸易甚至变成了融资平台。但情况到2012年,疯狂的市场最终要走向理性,随着钢铁价格一路狂奔下跌,银行开始意识到风险,迅速收紧了贷款,钢材的塔罗牌开始倒塌,钢材价格也在此后的连续几年都处于低迷状态,钢铁行业也遭遇了严重的打击。

    汽车限购与市场搬迁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陆续出台了汽车限购政策,这不但解决不了交通堵塞问题,给市民造成不便,同时还抑制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那为什么政府还会出台这样的政策呢。

    其实,汽车限购政策的原因主要是:税收。

    关于汽车的税收主要有购置税、车船税、消费税、燃油税等几项。但是其中除了车船税归地方政府以外,其他的税收收入全部归中央。但实际上人们使用汽车的所需要的管理成本大部分在地方,所以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地方政府没有太多的动力去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反而带来了不少麻烦,所以就可以理解地方政府为什么推出汽车限购这样的反市场政策了。

    另外,在一些旧市场搬迁的问题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政府从收益和成本的角度考虑,会让一些看似经营良好的市场搬迁到其他地方,将土地留出给其他产业。

    盐之事

    中国历来有盐税制度,古代有私盐贩子,盐商也都曾经富甲一方,盐税在中国历史税收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只是今现代以来,随着工商税收、企业所得税、土地税收等大幅增加,使得盐水占有总税收的比重越来越小,2006年,盐税只有0.04%,所以才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

    盐是每个人生活必需品,你不穿衣服,但不可以不吃盐,所以长久以来,政府对盐业是垄断的,而且这样的垄断行为也还是一直延续了下来。但这种垄断其实最终的受害者并不是消费者,而是他们自己。

    盐业并不是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大行业,对盐的需求量少而且很稳定,价格在人们生活成本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但是盐的需求是基本没变的,所以盐的利润是非常低的,如果说这是一个垄断行业,还不如说这是一个社会服务性行业。

    小时工的福利生活

    政府出台了一些对于小时工的保护政策,比如“带薪休假制度”,规定工作2小时,就必须由半小时的带薪休息,也有比如“最低工资标准”等国际惯例的规定。但实际表明,这样的实际上对小时工的收入并没有正面增长,反而会让他们的收入降低。因为,从成本角度,雇主对于支出是有心理预期的,如果小时工收入增长,雇主自然会采取降低服务时间等方式来削减开支。

    TPP和美式自由贸易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简单点说,就是美国当头,拉着环太平洋的国家签订了一个贸易协定,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是针对中国设立的,在其中设置了一些中国无法满足所谓“黄金标准”,将中国排除在外。

    在这种黄金标准下,是美国主导的完全自由贸易,比如关税降低至零、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标准等。虽然这样看似合理的贸易标准,实际上正式这些劳工标准拖累了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

    以禁止职业歧视为例,现在已经发展到企业无权自由挑选雇员的地步,所谓不得减少或者损害劳工权益,现实中已经变成了企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得降低员工收入,这让很多欧美企业不敢雇人,给企业发展造成了潜在阻碍。

    自由贸易源于英国,后来经过二战的衰落,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领导者,表面上,继承了这种自由贸易制度,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别。美式自由贸易其实已经偏离了自由贸易的本意,存在严重的缺陷,在其中加入了很多非经济条件,在美国作为强势经济主导地位时,这样贸易政策可能有效,但是一旦经济实力下降,就会暴露其缺点。看起来是保护劳工的条款,实际上是阻碍其他国家劳工和美国劳工的自由竞争。这背后的利益集团是美国工会组织,议员们想要获得足够的选票,美国工会组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美式自由贸易比如将政治和经济捆绑,这在和中国的贸易正在中屡见不鲜。虽然中国的经济体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改革之路漫漫,但是中国政府不需要美国人的选票,所以没有必要迎合美国的利益集团,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是自由贸易强有力在支持者。

    行政垄断的背后

    关于行政垄断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行政垄断低效,妨碍了经济发展,但另外一些人认为盲目推行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竞争,也会适得其反。

    作者认为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如果保持当前的垄断,其效率相对自由市场来说肯定是低效的,也势必为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另外一方面如果国家基础设施和关系民生的行业放开成为自由市场,那么在市场和利益的驱动下,势必形成利益集团,对国家和政治形成无形的控制,在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上其他国家已经屡见不鲜,成为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从领过苏联解体成为俄罗斯后,苏联的那些巨型国企被迅速私有化,形成了自由市场竞争格局,但最终各种利益集团牢牢控制着市场,行为了对政府的控制。然后官商勾结,利用政府权力来掠夺社会资源谋利。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和目前经济形势稳定的一个秘诀就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保持了中立的地位,虽然垄断企业收入颇丰,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被利益集团操纵,在经济发展中保持了中立的态度。同时因为政府在各垄断行业的“政府性”,政府拥有对这些企业的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权,这样从根本上保证了巨大利益集团无法形成。中国各电信公司的董事长可以随意根据中央文件调配,这是政府在垄断企业中实施“政府性”的表现。

    另外,对于垄断行业,给中国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带来了第二个好处就是中央财政达到了空前的丰厚,这让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度上加强,同时在制定各种经济政策中保持更高的权威。

    在基础行业的垄断政策上,同时政府还保持了逐步开放的策略,微信把电信行业的固话和短信生意抢走了,但是政策保持中立态度,并没有维护垄断企业的利益而打压微信。

    行政垄断虽然妨碍了市场竞争,影响了经济效率,但横向对比同样的电信行业,我国的电信资费和服务水平上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甚至超越。所以说垄断行业效率低下,是和自由竞争行业相比,对垄断企业而言,政府使用拆分重组,绩效考核和多种激励方式,同时加入一些市场化的竞争手段。让中国垄断企业的表现已经大不一样。

    经济学原理

    理解了经济学原理,也就理解了社会的内在发展规律。想要在社会中成功,深入理解社会的规律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成功,拥有正确的经济观念也至关重要。

    本书对常见的错误经济学观念,做出了澄清和解释。帮助大家形成正确的经济学观念。

    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

    经济规律有两个前提:1、资源是稀缺的;2、未来是不确定的。这是经济活动得以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事实。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就是供需规律。规律的作用告诉我们:现实情况无论如何复杂多变,都不可能违反规律,就像溜冰运动员动作如何新奇优美,没不好违反牛顿力学一样。

    在供需规律之上,还发现了比如:边际效应、比较优势等等经济规律。同时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规律不仅仅适用于经济交易,还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比如犯罪、家庭、和行政组织等领域。

    市场规律是是人们在市场中表现出的行为规律,它的前提是在市场中,在市场以外就不适用了。市场规律是经济规律的一部分,是其子集。经济规律的适用性要大于市场规律。

    市场是自由交易的集合,自由的反义词就是暴力或者被胁迫。也就是说,未经许可,在实施了危害他人身体安全的暴力情况下的交易,不能算市场行为。

    市场规律是:只有你的产品或者服务好,顾客满意,你才能盈利。暴力的介入,经济规律依然发挥作用,但市场规律就不复存在了。经济规律是人类所有行为都必然遵循的规律,而市场规律只有人类非暴力行为的规律。

    市场规律有很多,比如企业竞争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利润是指引企业家为消费者服务的信号等等。

    科斯对还是周其仁对:简析中国的产权改革问题

    1959年,科斯提出一个问题: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看上去这个命题理所当然,毋容置疑。

    但在2008年,周其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包产到户的政策对其进行了辩驳,承包到户的土地,并没有改变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它们还是公有的。只不过按照约定的条件给农民使用而已。这显然不符合科斯的清晰的产权界定前提。土地是谁的,土地的产出是谁的,等一系列看似模糊的问题,却没有阻碍土地承包制的推行。而且土地承包制在很长时间内接近的农民的温饱问题。

    由此,周其仁提出了自己的结论:合约缔结与产权界定根本就是不能分开的。合约可以经由再合约得到调整,而经由合约不断界定的产权也可以不断进一步明确其经济含义,并逐步提升产权的强度。当然,土地承包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化,在经济效率上肯定不如土地私有制,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土地承包制的改革意义。

    这套经由合约界定出清晰的产权的办法,从农业扩展到其他产业,进而发展到城市,奠定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

    周其仁深化了科斯的命题,加深了我们对产权理论的认识。其实市场交易并不需要这种前提,市场经济本身的发展可以提供这种前提。这些前提是内生的,并不需要某种力量前提为市场经济做好准备。

    中国改革开放开启了市场化的进程,过去30年的成就赶上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历程。

    谈谈“边际”

    经济学概念中,相对于成本、价格、效率、企业等,边际效应是比较难理解的。简单说边际就是数量发生变化时,变化的那部分,就是指发生变化的地方。

    所以

    边际成本就是:数量发生变化时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的成本。

    边际收益就是:数量发生变化时发生变化部分的收益。

    边际分析家是: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情况。

    理解边际有两个要点。

    1、无变化、则无边际,边际是发生变化的部分。

    2、边际一定不是整体概念,而是局部概念。

    比如客户订单生产是1万个杯子,其间,客户电话来说要增加1000个杯子。这增加的1000个就是边际的增加。而这1000个杯子的成本,不是固定的,并不一定跟之前生产1万个杯子的成本一样,要根据客户电话的时间而定。

    边际概念的提出是经济学的重要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市场的理解,也揭示了人们选择和行动的重要动机。

    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不断变化,才使得市场价格的不断波动。定价绝不是投资成本加上利润再除以商品数量这么简单。比如印刷为例,印刷一本书其中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印刷1本书和1万本书都需要投入的一定的成本,而可变成本就是印刷1本书和1万本书投入的不同成本。

    这样在边际成本很高的行业,价格变化就不会那么大。很多情况都可以改变商品的边际成本,总是边际成本不是由过去的生产决定的,而是由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种种事情所决定的。

    所以,边际概念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要在变化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成本、收益和价格,而不是基于过去的、静止的角度去理解。价格由供需决定,更重要的是由当时,当地的供需决定的。

    定价的学问

    我们在定价中要注意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差异。沉没成本是指那些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的成本,主要是指前期投资。边际成本则是随着你未来的生产和销售而相应增加的成本。财务上称之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在软件行业,开发一套软件,招聘研发人员,租赁办公室和缴纳税收等是固定成本,是沉没成本,比如1000万。但你在定价是时候要忘记这些成本,要关注软件的边际成本,比如你压制光盘、租下服务器带宽、雇佣推销员、组织售后服务等开支是边际成本,就是每增加销售一套软件所产生的成本。所以你定价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只要你超过边际成本,就有利润,这事儿就值得继续做。

    接下来对于产品定价,定价越高销量自然越少,如果把定价和销量做一个柱状图,就会形成一个向下的曲线。这就是所谓的:需求曲线向下。这个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之一。但每个商品的定价都不是固定一个,商家会利用消费者剩余来进行市场分割,进行区分定价,进行价格歧视。以windows7为例,市场中常见的版本有4中,家庭版基础版、家庭高级版、专业版、旗舰版。价格分别399、699、1399、2460。不同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功能,但实际上他们的研发成本已经投入,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都一样,只是通过了市场分割和消费者剩余来赚钱了更多的利润。

    无论是在过日子还是经营公司中,真正要关心的是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收入,而不仅仅是某些年份某笔生意的收入,这个道理也用在定价上,定价时,除了要注意利润最大化、分割市场外,更高级的定价术是志在谋求长期收入最大化,并为此采取更加灵活的定价策略。这种策略在互联网公司上非常普遍,比如谷歌大部分服务都是免费的,但是他们通过其他手段谋求了大量的财富。

    广告费由谁承担

    普遍人认为如果企业不花钱请明星代言,他们自然会节约成本,这样产品的价格就会降下来,看起来是广告明星们太高了商品价格,谋取了暴利。但实际上是这样吗。

    在市场经济中,广告的价值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从财务上看广告费用都是消费者承担,但其实好的广告是减少了消费者的支出。因为广告让销售量增加,然后降低了商品的生产成本,这称之为: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在所有行业都存在,只是强弱不一样而已。

    所以只要是增加的广告成本少于降低的成本,花广告费就是值得的。另外一个角度,可以把广告看成发起团购的一种方式。

    高额离职金的合理性

    很多欧美公司因为经营不善,高管被迫离职,但还是会获得一笔非常可观的离职金,这看似非常不合理,让人难以接受。

    但仔细分析,可以告诉人们高管离职金的经济合理性。首先,离职金是当初聘用高管时在合同中的约定金,优秀的管理者是稀缺资源,为了得到人才,在合同中约定离职补偿金是普遍的做法。另外在合同中设置高额的离职补偿金是为了防止公司被人收购后,被更换管理层。巨额离职金加大了收购者的成本,保护了现有投资者。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不是法律的约束,即便没有法律约束,只要能让原有的高管尽快离开,股东们愿意支付离职金,这才是巨额离职金存在的根本原因。离职的高管并不意味着能力低下,相反很多高管离职后,在其他企业变现更加优秀。

    那么为什么要赶走一个优秀的人,而让一个不见得更优秀的人来替代呢?并且还为此要付出一笔离职金。这里有经理人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冲突和公司决策的问题。

    很多情况下是在企业经营决策时,经理人更倾向于对自己声誉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对他未来的经理人声誉有正面影响,但是对企业可能造成风险。如果这个时候换一个经理人,对于新的经理人,之前的成本都是沉没成本,所以他跟股东和董事会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他们更有可能达成一致,有共同的目标。所以股东会愿意出一笔巨额的离职金,让前任经理人离开。

    你工作,别人才会有工作

    交换是人类社会基本现实之一,所谓交换机是生意、买卖、贸易。市场中,人们忙于生产用于和别人交换的东西。所以既然有交换,就需要有两个人,而且需要有不一样的东西。

    铁匠生产更多的镰刀,是为了换取更多的麦子回家蒸包子吃。农夫耕作,生产出更多麦子,同时增加了镰刀的需求。

    市场中,人们生产,是为来满足别人的需求,但是别人也需要拿产品来交换。市场需求最旺盛的地方,一定是生产最发达的地方。同样的产品,在中国沿海地区销售更多,在内地销售更少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没有必要担心未来技术、经济和竞争格局导致我们的就业会减少,决定整体就业数量的,只有生产的发展程度。工作机会是创造出来的,不是保留下来的。你工作,别人才会有工作。

    信息不对称:被夸大的危害

    很多人认为,商家和消费者存在很多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秩序造成了重大影响。但全世界每天发生着无数的交易,所谓信息不对称其实是不存在的。市场竞争是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呢。

    按照说商家是这个行业的专家,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件商品的信息肯定是不对称的,但是实际上,信息不对称是双向的。消费者虽然对商品的信息不如商家,但是关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等信息,显然消费者更了解自己,只是商家不具备的信息。

    对于这种双向信息不对称的办法就是市场竞争。不同的商家争夺顾客,他们竞争的是看谁把“实话实说”的最优策略贯穿得更坚决。商家往往会主动将消费者不知道的信息公布,显得更加坦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用最简单的方法即可解决信息不足的市场,这种需求本身就促成了一个知识交易市场。

    大部分知识是以分散且无法集中的状态存在于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市场交易,不需要以信息均等为前提,相反,恰恰是靠交易把分散的信息捏合在一起,创造出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就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

    价格竞争无输家

    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一,是依靠价格来调节需求。如果说涨价可以提高效率,可以改善秩序,可能大部分人无法理解。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意思就是价格上涨,需求减少,至少是不会增加,这个是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之一。那么价格上升,人们是如何减少需求的呢?

    价格上涨是,是什么让我们放弃选择,不购买呢,是你在比较自己的欲望是发现了最优的选项而产生的。

    钱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你需要作出取舍,这才是存在你头脑中的真实决策过程。你有不同的欲望在头脑中,强烈程度不同。你要满足这些欲望,需要不同的成本,于是就可以看成你放弃一件200元的商品,而去买另外一件商品,是自己评估两件商品对自己欲望满足程度的不一样。

    每个人的欲望都不可能跟别人对比,你可以说买iphone的欲望,不能和我买笔记本的欲望相比。所以价格上涨或者下跌时,消费者面对价格的取舍都是自愿的,是他内心各种欲望之间的权衡和妥协,而不是对别人意志的服从。

    自由市场制度采用价格进行竞争,价高者得,绝非偶然,价格竞争是唯一符合自由自愿原则的竞争方式。面对资源有限、欲望无限的局面,人们各自调整自己欲望的排序,将最迫切的、最易满足的欲望优先满足。

    利率的威力

    本段作者通过列举了我们如果我们现在投入1美元,每年1%的利率,到50亿年之后是多少钱,得出了一个超乎想象的数字。这里重点提出了复利的概念,就是利滚利,在长时间内,这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第二个就是利率、利息的作用,如果想要在50亿年后获得500亿美元,我们现在只需要每年投入非常少的资本。利率是时间之价,在利率这个价格的指引下,人们才能正确处理今天和未来,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关系。既不会为了将来过分牺牲现在,也不会为了今天过分牺牲将来。

    政府借债的经济逻辑

    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一直都是舆论的焦点,有人甚至认为其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但政府借债,有助于解决或者缓解一个辣手的政治问题:官员的短期行为。

    官员的任期有限,所以他们可能采取短期有利,但长期有害的政策取悦于民。那政府借债是如何在这里发生积极作用的呢。

    政府发行债务,所能补偿的无非是税收,而税收的多少,则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政府的短期经济刺激政策会获得短期收益,但牺牲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动力,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当然也会减少日后的税收,降低了未来政府的偿还能力。

    政府发行债券,能骗过民众,但是不能骗过精明的证券分析师们,他们预期这样的债券会加大未来政府的偿还风险,他们会立即抛售债券,降低债券级别。债券的价格马上就会下来,而并不是几年后才会下来。所以调低等级,抛售债券,是证券市场向民众放出信号,这个债券长期来说说有风险的,而且很高。这种商业化的监督,远比代议制的政治监督要可靠的多,及时的多。

    巨额的地方债务是怎么出现的呢,一般的做法是政府成立一些国有公司,负责当地的公共工程建设,然后,这些国有公司的名义借债,借来的钱,主要用于当地的建设,这些债务是地方财政担保的,所以信用程度很高,风险很低,银行和信托公司也很乐意放这种债。也因此,地方政府很容易通过这样的方式积累借债。那些为政府借债的国有公司成为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当然地方政府也需要这样的平台。

    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地方借债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短期内完全转为私营是不可能的。只要债务占政府产出的比例不要太高,就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职场中的性别成本

    在职场中,男性的收入往往高于女性,而且,在升值机会,入职机会等方面都要优于女性,这是性别歧视吗。

    首先男性在体力上要优于女性,男性更擅长体力劳动,在现代机械化和自动化出现之前,女性智能留住家中做家务。因为他们的体力不足以胜任农业,采矿,战争,工场等主要劳动。

    在现代化机械自动化出现之后,女性的机会增加了,当体力的差异不重要以后,大家开始呼吁男女同工同酬。

    女性生养孩子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是很多的,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因为意识到自己将要做目前,所以女性在择业时会倾向于相对稳定、比较有规律的工作。所以他们这种选择倾向性带来了收入会相对较低。

    第二:因为意识到自己将生育,所以倾向于选择那些知识更新不快,淘汰率不高的行业,比如程序员这样需要长期学习的行业显然他们不会选择。

    第三:即便是同样的职业中,女性受生育和家庭的牵挂,倾向于避免更辛苦、更长时间的工作。

    第四:女性在生育离开岗位到换岗时间内,他们要经历资历和经验的积累,所以女性的升迁会比男性慢。

    第五:因为照顾家庭,很多女性选择兼职或者时间灵活的工作。

    所以从总体看,那些的收入和机会要高于女性,但是美国有另外三个事实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差别。

    第一:已经超过生育期,但从未结婚生育的全职女性,收入要高于同类男性。

    第二:如果按照小时算收入,男女之间的差距非常小,也就是说,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工作时间的长短。

    第三:年轻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要小于中年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

    也就是,雇主和企业不重视的并不是女性,而是不能承担繁重工作、工作时间不能更长,期间要有几年离职的人。如果某个男性有这些特征,那他也别想得到高收入。

    企业保持这样的“歧视”显然是处于效率考虑,而不是性别歧视。他们之间收入差别在于工作状态,而不是性别。

    也许有的人处于对社会贡献来说,女性的生育比较是为了社会发展,孕育我们更好的下一代。如果强制让企业雇佣女性,这其实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让企业失去同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这一切其实是消费者本身造成,试想,两种一样的商品,我们肯定会选择价格更低廉的,而不是看哪一家企业使用了更多的女性工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济学思维》转基因食品,户籍制度是好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bs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