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这是邓石如的书法名言。
1.取法
先生曰:你可以写写邓石如。并曰:你临写的特点是胆子大,所谓“胆大妄为”也!
吾窃喜,在学书道路上胆大并非缺点,意味着可以写出格局气象而非草率俗格,如此奔去必是正途。吃透了“邓石如”,再上探汉唐堂奥,逼近古隶,岂非人生快事?!
陈忠康会古通今班书法临创感悟之十三:体验邓石如遂每写字前,必倒半瓶墨汁,清水一碗;取湖笔大羊毫一支;选纸6-8尺,并备好溢墨纸巾。
摆开架势,眼下洁净的仿古宣纸已然就是自己的“战场”,就看你如何用充盈的笔力,抒写出劲建的模样了。
陈忠康会古通今班书法临创感悟之十三:体验邓石如忽然,我不敢动笔了。就像每一次演出的彩排,每一次比赛的热身,都是好好的,信心满满,似乎“稳操胜券”。登台登场后却突然“短路”怯场。
是因为突然从心底里觉着了一个词:浅薄。就事论事式的写字,等于囫囵吞枣,食古不化。
2.沉淀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因避讳以字“石如"行于世;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等,清代重要书法家、篆刻家。
邓石如十岁不到就辍学,跟着长辈做小本生意,但一边从事这小买卖,一边把书法、篆刻、诗文的爱好当做一生的手艺来练习经营。17岁时得人好评,从此走上书法篆刻之路。
像邓石如那样贫寒出生,一辈子生活在社会底层,要想出人头地肯定很不容易。而他却选择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最笨的练习办法。
这个“十年”的冷板凳,有点像当下谈得最多的“一万小时法则”,也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励志故事。十年的刻意练习,邓石如从秦小篆和唐代李阳冰的小篆出发,大胆糅合隶书,佐以魏碑的笔力,使得他的书法在清朝独树一帜。
赵之谦是这样评价邓石如: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以隶书为第一。
3.浮云
邓石如的好朋友师荔扉,用两句绝妙的诗句勾勒挚友:难得襟怀同雪净,也知富贵等浮云。
邓石如出身寒门,一辈子从事书刻,心无旁骛。强调一下客观,也估摸着没有李白的诗情和才情。
身处康乾盛世,汉人身处高位很难,贫下中农依靠科举入仕更难。
关于功名,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都是读书人的宿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为什么“拔剑四顾心茫然”?是因为功名。也亏得李白没有做成大官,身处于宫廷争斗,估计能把他的才情诗情一并废掉,或许再也看不到如此众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了。
李白唯一传世书作:上阳台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下阙)
科举不中,来年再考便是。但是这个大名人柳七,偏偏填个词也要发牢骚: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皇帝老儿宋仁宗看到这首词,把明明已经入围的柳永,罢黜圈外。这是牢骚满腹、祸从口出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当公务员的应引以为戒。
还是这首《好了歌》,将尘世浮华一语道破: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但在邓石如的笔下,除了孜孜不倦地书写,功名也许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所以很少有"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欄干拍遍"这样的慨叹。所以反倒是老老实实、心无旁骛地写字创作,成就了邓石如"清朝书法第一"的美名。
陈忠康会古通今班书法临创感悟之十三:体验邓石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