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同事、朋友的孩子今年考大学,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家在恭喜、祝贺的同时,往往会发出“终于解放了,可以歇口气了”的慨叹,那些被祝贺的家长也说“终于可以过上二人世界了”。言下之意,大家似乎觉得陪着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是一个饱受煎熬的苦旅,而孩子上大学后就如释重负,可以高枕无忧了。
其实,在我看来,大谬不然也!根据我对社会的观察,以为孩子上大学也只是爬坡的一个中继站,家长还还不能万事大吉的想法,还得继续随着孩子在刚刚或即将接受成人礼洗礼后成长历程中的进退而喜怒哀乐,还得以戒慎恐惧的心态持续保有对孩子的关注、关心与关怀。主要有以下理由: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情况下,上大学本身已经不具有今后在社会立足的优势。
在中国内地,当下——或许更早——获得本科文凭的途径越来越多元,通道也越来越畅通。一是全日制不断扩招,录取比例越来越高,不说四十多年的沧海桑田,即使是回望十年,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二是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开放大学以及原先的函授、夜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大学等继续教育途径,让很多与全日制本科失之交臂的人一圆大学之梦;三是接下来部分本科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转向中,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贯通的大门将打开,使得部分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途径获得本科文凭。
这些都是纳入国民教育系列的,国家承认学历,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去也包括许多35-50岁的中年人)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获得本科文凭的时候,进而殊途同归,现在上大学就会面临更多的竞争。需要知道,名校效应如同相亲中的颜值效应,它只在初始阶段发挥作用,之后在职场中比较的是以能力为基础的综合素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哪怕是中专都可以包分配;新世纪00年代末之前,全日制本科毕业,才可能有相对较好的出路;现在,只有211以上学校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才有相对较好的出路,而211高校学生占比从总体上看只有7%左右,其中985高校学生总体上不足2%。其他等而下之者,能够高枕无忧?
——读研可能是大学生未来的“标配”,尤其是文科学生。
基于上述原因,并非所有全日制大学生都会找到一个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劳动强度、工作稳定性等各方面相对理想的工作,主要在于具备这些条件的行业或岗位是有限的。目前每年毕业生数量达到或超过一千万,而每年提供的诸方面比较好的岗位充其量只有100万,供需之间是1:10,呈现出明显的僧多粥少状态。
在内卷越来越厉害和明显的情况下,这些在各方面条件相对优渥的岗位伸出的橄榄枝无非是两个选择:一是优先考虑第一学历是985高校学生,次一点的是教育比较发达地区的211高校学生(欠发达地区除外),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二是研究生优先,本科生次之。
读研有两个途径:一是从海内外看,分海外高校深造和国内深造,前者主要看家庭经济状况,后者主要看学生综合实力;二是从国内深造的途径看,分保研与考研,前者985高校一般20%-50%的本科生有资格获得保研资格,211高校一般8%-15%的学生有机会,一般本科院校只有5%以下的机会,这三种学校加起来大约只有不足400所学校有资格,其他超过60%的本科院校学生没有保研资格,只能考研,前述三种学校没有拿到保研资格的学生如果想国内深造,也只能是考研。
保研有比例限制,考研在最近一些年几乎每年都有大幅度增加,2021年就达到了400多万人报考,其中许多人是二战、三战,在扩招的情况下,录取比例总体上4:1,对于名校而言,大多数是在10:1,其竞争性高于中考、高考。从淘汰率看,研考75%、中考50%、高考8%,难度一目了然。此外,越往上,竞争对手的综合实力越强,进一步凸显了考研的难度。
——本科毕业率普遍只有90%,部分专业还低于此数。
上了大学是不是进了“保险箱”?现在越来越不是了。大家可以查一查,然后比较两个数据,一个是某个学校最初录取学生人数,一个是毕业人数,二者一比较,就可以发现许多985高校的本科毕业率是90%。至于一般学校的数据,没有公开报道,大家也可以查一查。既然辛辛苦苦十二年上了大学,却不能毕业,家长能够高枕无忧吗?
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在社交媒体普及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放松自己,不善于时间管理,甚至沉溺于游戏,参与无意义的虚拟空间活动。与之相适应,不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各项活动,不完成课业,不去图书馆,导致挂科。尤其是理工科,不付出努力,临时抱佛脚是不能蒙混过关的。
二是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无法正常学习、生活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成绩也是每况愈下。
三是因为旷课等违纪违规行为被退学或开除。
四是毕业论文敷衍塞责,质量低下,导致不及格,拿不到学位。
——走向社会需要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部分学生畸形发展。
不是说上了大学尤其是上了名校就可以顺顺利利走出象牙塔,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华丽转身。
不管读多少年的书——22岁本科毕业,25岁硕士毕业,28岁博士毕业——最终总是要走向社会的。要走向社会,开启职业生涯,就得接受社会的全面考察。
学业成绩当然是最主要的,各门功课成绩、单科与综合绩点、专业课表现、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都是检阅的对象。由此可见,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
即使学业比较优异,也可能被社会淘汰。这多半是因为,学生的人格特质、道德操守、团队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遭到了质疑。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过往的人生中,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重智育轻其他教育,没有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家庭或家长往往也是迁就了孩子恶习的生成与积聚,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起码公德与私德,缺乏团队互助精神,缺乏坚韧的意志力,缺乏克服困难并战胜困难的勇气。
当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当知识不能化为德性的时候,那些只知道埋头读书的学生就没办法融入社会,也就很难顺利走向职场。在我听闻的许多故事中,就知道不少有较好的学历学养的年轻人却沦为啃老族,或与那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没有什么差别,这不能不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或畸形化酿成了苦果。
综上所述,当孩子上了大学,做家长的能够安之若素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