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遇到好心好意帮忙,却得不到好,有时候还会弄得大家都不愉快。
这样的事情在朋友、同事和家人之间经常发生。
今晚,我的一位同学在同学群里分享了他的故事。
上周日晚上我们上中庸课,他先赶到上课地点,他的夫人来得比较晚,就让他先帮忙买晚餐。
他心想:这可是一个积德的机会呀!
他问他夫人想吃什么。他夫人说随便。
说随便,就不好弄。他请求他夫人还是给个具体的指示吧。
他夫人就说到他们经常去的那一家面馆买一碗炸酱面就行了。
他买的确实是他夫人要的炸酱面。大家猜猜结果怎么样?
当他夫人看到面的时候,满心欢喜,还对他表扬加肯定。
不过,他的夫人一尝,就皱起了眉头。原来,这碗面里面有她不喜欢的味精和鸡精。
他说:在外面吃面不加味精和鸡精,一直是我夫人的惯例,这次我居然给忘了。
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
他说,幸好我们都在学习中和思维,所以没有引发抱怨,但似乎也没有积到德。
但回想起来,当时的他还是有些不快,辩解说他夫人没有告诉他面条里不放鸡精和味精。
这么一辩解,就落到是非责任里面去了。幸好他夫人大度,没有再往下计较。
结果是通过这个事情,他牢牢记住了夫人吃面的忌讳。在随后一天的相同行动中,就没有再发生这个问题。
从这个事情当中,他反省自己有两个漏:一是对身边人的需求喜好不用心,二是受不得委屈,总想替自己辩解。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事情,当天中午就发生在他和他女儿身上。
同一天中午,他从外面回家,打电话得知他女儿没有在家做饭,就让他在外面给她带一点回来。
于是,他就在他家后面的面馆给女儿买了二两面。大家猜猜这次结果怎么样?
他女儿说二两面太多了,她吃不完。
在他的记忆中,女儿中午是可以吃二两面的,但那天她起来晚了,早饭吃得晚,所以不太饿。结果是他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又犯错了。
其实要规避这个事情非常简单,只要先问问女儿要多少就行了。
事后,他回想当时的心态,不是没有想过二两会不会多,而是潜意识里有一种生怕孩子没吃饱,宁愿多不愿少。
这种念头,在给孩子买东西时都会冒出来。
这次他给女儿买面的行动,虽然没有听到女儿的抱怨,但也至少导致有半碗面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显然是耗能了。
他说:这虽然是两件小事,但其中所透露出他的纰漏却是相同的。他相信这种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其他事件当中都会有体现。
客观来讲,这两件事情对他来说都是好心帮忙,却又没能达成最佳效果的典型案例。一天下来,类似的事情应该不下十桩,估计大多数的效果都如此。
虽然他可以换一个角度替自己辩解说爱人和女儿也都没有告诉他具体的要求,但这种辩解显然又落到了是非层面,不仅积不到德,还有可能会引起家庭矛盾。
这两件事带给他的思考如下:
1. 如果他请他人帮忙,一定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并确认对方是否明白了。
2. 帮助他人时一定要弄清楚他人的需求,不能主观臆断和自以为是。
3.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家人和同事的喜好需求要用心观察,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达到恰到好处的默契效果。
前两步是基础,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是由于这两条没有做好,导致误解产生,但又都不愿意承担责任所致。
第三步是上乘功夫。能做到第三步,应该会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
比如,在这个方面,我们的老师给我们就做了很好的表率。我的老师和这位同学见面时会安排在茶馆,和他的夫人见面就会安排在咖啡馆或快餐店。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老师根据他们夫妻的喜好安排的见面地点,满足他们的需求。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的这位同学就是非常有心,他能从生活中的点滴去洞察。他不断地修炼自己,让自己和别人相处越来越舒服,他自己也越来越幸福。
今晚聆听他的分享,我受益匪浅。这不是说教,而是生活中一点点去践行的感悟、收获和总结。我以他的案例为镜子,反观自己,为人处世,时刻精准动念,以积德的思路出发,满足对方的需求,做个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