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彻底戒掉你的抱怨”一章,看到这一段,简直不能更认同:
“抱怨,是无能、无奈的表现而已。能解决就去解决,不能解决就承受。
抱怨的害处,并不仅仅在于浪费时间,也不仅仅在于会暴露自己的无能,它真正的害处在于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放弃挣扎。”
这让我想到我少年时候的人生偶像,《八十天环游地球》里的福格先生,他有两点对我影响深刻,一是对时间的规划和掌控,二是坚决不抱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永远在解决问题的路上,或者说永远在路上解决问题。
到现在,我慢慢也了解到这背后的哲学、心理学基础,比如斯多葛学说的“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以及成长思维、积极心理学等,都为这种“与其抱怨不如行动”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事实上,关于福格先生,我至少写过三次。第一次是09年的时候,从育儿的角度:
曾经想给小丘进行绅士教育,第一感觉他最合适的榜样。
可能距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已经有25年了。其间看过中文书,看过DVD,还有给孩子买过一套CD,对情节实在再熟悉不过,而现在,即使是阅读这种词汇量只有3000的英文改编本,还会紧张心跳,真是神奇!
这本书的魅力,用最时髦的话来说,
第一是,“不抱怨的世界”。
我的偶像福格先生,永远平静,从不抱怨,万事成竹在胸,实在是因为他提前做了相当的功课,并且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和一副结实的神经系统。
第二,我实在向往这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节奏。在它背后,是节制的生活态度,以及严谨的精神修炼。
第三,福格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决断、正直、慷慨、浪漫,正是我希望我的儿子能够拥有的纯正的英国绅士风度。
这部出版至少有100年了,作者儒勒·凡尔纳的生卒年代是1828-1905,现在各种交通工具如此发达,80天的环球旅程是已经极其老爷的了;更重要的是,我所欣赏的福格先生的那些优秀品质,在现代社会似乎也同样面临贬值。我不知道,到我迷上这个故事的年龄,小丘是否还会喜欢它。
第二次是在18年10月,从分析文学形象的角度:
第一,主人公福格于我,有强烈的代入感,从年少到现在,谨守时间,生活规律,计划周详,逢大事有静气,喜怒不形于色,伴随了大半生的性格养成,包括负面的孤僻和刻板。
第二,故事的设置很精巧。这部连载于1872年的小说,秉承西方文学的“游历”模式,以打赌作为故事总驱动,用主人公的行踪勾联跨越全球的几大典型生活场景,各地文化不同引起的冲突为每一次转折提供理由,侦探的一路随行破坏形成另一重张力,使情节跌宕起伏。在临近结尾的时候,让主人公认为自己彻底惨败,失去一切,随即反转,赢得全世界,这个大团圆真是历尽艰辛众望所归。
第三,人物弧光饱满。福格由刻板孤僻,到释放内心热情,在打击面前深刻检讨自己,终于小宇宙爆发,完善人格,与公主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四,题材有足够的奇观性。“八十天环游地球”的创意在1872年绝对是石破天惊的热门话题,期间又有印度的活人殉葬、香港的鸦片馆、日本的艺妓表演,这些东方秘闻对西方读者有绝对的吸引力,时间拉长的距离,让100多年后的我也有新奇感。
第三次,就是现在。
而不得不说,我身边的人,很多都在抱怨。对于有些人,我可能无法做到坚决离开,只能感慨,原来自己一直努力“戒掉”的是生长在原生家庭的“抱怨”因子,以及对这种“抱怨”的抱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