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崇尚“读书出人头地”的国度,若论人生幸事之一,必是九年义务教育让我等都有书可读,有学可上。出生于一日三餐都吃不饱的五六十年代的父母,经历过恢复高考、个体经济崛起、知识分子“鲤鱼跃龙门”的时代,更是对“只要学习好,人生都会好”深信不疑。
可是即使我们都知道,学习知识只会对我们有益,却仍然还是不喜欢上学。学生因为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的新闻已经因为多而不能算得上是“新闻”了,而早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一次大型调查,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8.4%,初中生10.7%,高中生更少,只有4.3%。
该份调查报告还显示,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被认为最有效的(即适合应考的)学习方式听讲、作业练习等,恰恰是造成他们厌学的重要因素。
虽然我们的崇尚教育和求学的氛围很浓,但学生们是否真的享受,却是见仁见智了。义务教育作为推动基础的强制措施得此施行,保证了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平等性。不过,这是权利的平等,但不代表受益的平均。
教育资源有限,尤其是教师数量和教师质量,没有绝对的方法能保证每个孩子都受益相同。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只不过如果我们只关注义务教育的这点瑕疵,从而否定它推翻它,未免因小失大。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完美的人,苛责不如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心态,或许能帮我们少走弯路。
那么,我们如何改善不足之处,以使更多的孩子受益平均呢?我认为,普及教育,提供充足的师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改善教师的教授水平。相信做过学生的都知道,一个好老师几乎决定了一个或者是一群学生对读书的态度。教而学,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学生不喜欢老师的教授方式(学生往往认为是不喜欢老师)之后,他就极有可能放弃对这个老师所教授的课程。
显然,这种不愉快的发生,双方都有责任。老师如何教,如何教得轻松;学生如何学,学得愉快,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T.威林厄姆的认知科学科普书。这本书是认知科学新进展在k12领域的应用,是认知科学、脑与学习科学领域的启蒙之作,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
全书用九个章节阐述了不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大脑工作的九面基本原理,它们在课堂就同在实验室一样,经得起考验。其中许多原理对你来说并不新鲜,甚至与老一辈人所秉持的学习方法有共通之处,只不过因为我们不满应试教育而矫枉过正了。
不管你同不同意,一个老师想要指引学生往某个领域发展,除了老师的个人魅力以外,还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说服技巧。学会这些技巧,就能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保持兴趣,继续前行。技巧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独特秘笈,但总有理可依、有规律可循。“了解你的学生”就是技巧的指导理论。
很多人不喜欢学习纯理论,因为尤其在教育界,理论有用,但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即,我们不能单凭理论而获取成功。但即使如此,夯实科学理论还是有必要的。一是帮助你在相冲突的顾虑中找到平衡点,比如要不要死记硬背就需要从记忆形成理论来“衡量”一下。再者,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的边界。比如你设计建造一座大桥,虽然还需要用美学来装饰大桥、用经济学做预算,但物理学才是检验大桥能否使用的学科,其他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