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时,读过三篇关于项羽的诗作,分别是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以及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兹录于下: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实上高中的时候,是不太喜欢王安石的乌江亭的,觉得他的诗完全没有写出项羽的英雄气概,甚至有点丑化的意思。对于杜牧的,那种不肯过江东的遗憾一直萦绕在心头,却仍然没有写出项羽的精气神。直到读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一个不肯向人世间屈服的形象就此诞生。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反而越来越觉得王安石说得对。而杜牧、李清照的,只是写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罢了。
项羽,名籍,字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以上引用自百度百科,军事家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政治家我却很不认可。在我看来,项羽与韩信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两个人都是属于军事巨人,政治幼儿的那一类人。
其实项羽本人的战绩简直不要太辉煌,随便说几个都是极其耀眼的。譬如巨鹿之战,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打败了章邯四十万秦军,从而瓦解了秦朝最后的抵抗力量;彭城之战,不过三万楚军便将刘邦五十六万兵马杀得丢盔卸甲,简直如砍瓜切菜一般,甚至刘邦本人都差点被活捉。可就是这样一位神一样的人物,却最终败给了刘邦这种混混,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可仔细思量,却又合情合理。其实,这一切,都是项羽的一番神操作导致的。
先说神操作之一:大封诸侯。秦朝灭亡后,项羽以西楚霸王之威名号令天下,大封诸侯,可这一封,却出了问题。该封的如彭越,因为出身贫贱被项羽看不起,所以没有封;不该封王的,如司马欣、董翳不过是对项梁有恩,却封了王。可以说项羽完全是凭借个人喜好做事,怎能让天下信服!再说,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大分裂是因为什么,不就是夏商周一直以来的分封制导致的吗?秦始皇都已经意识到并努力改正的问题,结果项羽却还是活在旧时代,难道是国家分裂几百年的历史还不足以令人警醒吗?
神操作之二:没有识人之能。原本帐下能人无数,却一个都不重用,譬如韩信、陈平皆因不得志而投了刘邦,结果二人到了汉阵营后终得施展抱负。而项羽呢,手底下的谋臣不过一个范增,却被陈平一通反间计搞下了台,最后郁郁而终。项羽,你要知道,人才,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对整个阵营都是极端重要的。
神操作之三:赏罚不分明。据说项羽同志有个好习惯,下属立了功劳也不肯封赏,总是喜欢把印信攥在手里,时间一长,印信都快磨圆了,还是不肯封下去。如果属下犯了错呢,又不肯惩罚,真是妇人之仁。难道项羽你不知道手下人想要的是什么吗?难道人家和你打天下是为了理想吗?赏罚不分明,叫手下怎么能有动力干活!
神操作之四:政治幼稚儿,并最终害死了自己。与刘邦签订鸿沟盟约后竟然以为高枕无忧,引兵东归了。结果刘邦转头就撕毁盟约,追击项羽,最终把楚军围在垓下,并且终于灭之。难道项羽你不知道什么叫缓兵之计吗?两国之间本就已经不死不休,哪里来的和议?一切的媾和不过是为了之后更大的战争罢了,竟然连这也信,三岁小孩子吗?
综上所述,项羽根本就不具备成为一名杰出领袖的能力,他最擅长的就是行军打仗,论这个,他天下无敌,至于别的,不过是尔尔。个人以为,项羽的出现,不过是时势造英雄罢了。
其实,单从项羽个人来说,是个十足的英雄,他能征惯战,为人豪气干云,并不是刘邦那种乡下混混比得了的。可是在处理国家大事的问题上,他却完全不够格。他只是个人英雄罢了。如果他的性格没那么狂妄自大,能多一些谦卑,能容得下人,能听取别人意见,未必不会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并建立一番伟业。可是,项羽终究不是这样的人。
也许正因为如此,世人才喜欢项羽多过刘邦,喜欢项羽的真性情,喜欢项羽的天纵神武,喜欢项羽的豪气干云,并且哀叹着他乌江自刎那一幕。
如果回到十八岁,我也还是会喜欢那个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