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的这本书非常有意思,脑补了许多中国的“鬼”知识,用书里的专业名词叫做“鬼神和幽冥文化”。其中有一些观点很精彩,有些故事太有趣了。作者栾保群,知名历史文化学者,“当代谈鬼第一人。将深厚的考据功力融汇在轻松的讲述之下”,从古代魂魄观念、鬼的分类和行为、鬼在阴间的生活等许多生动有趣的角度,梳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既是谈鬼说怪,更是讲述中国人和中国现实”。梳理几点印象深刻的观点:
一、人对鬼神的想像,来自于解释世界的冲动。听一个民族的鬼神故事,就像听一个人讲述他的梦境;另一个方面,爱听鬼故事是因为可以激发好奇心和恐惧感,这是人类最强烈和原始的情绪。“在鬼故事面前,我们重新变得像孩子一样”。
二、中国人是不太关心灵魂问题的,不过关于魂魄的观念要比一般民族更为复杂。从春秋郑子产谈鬼魂到李商隐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从道家关于“魂阳魄阴”、魂善魄恶的论述到后来儒家的“选择性修正和推广”,从“三魂七魄”到祭祀的种种仪轨。唐代的志怪故事、明代的笔记 、清朝的小说,书里提到许多有趣的鬼故事,警示、劝诫、说教的喻意极深。
三、“生有拘束,死无禁忌”。“当时的各种文字里,几乎只有鬼故事才传达人性!”鬼故事是现实的另一种关照形式。就如同余华的《第七天》,其实是典型的现代版“超现实主义作品”。书中提到“清代的思想禁锢最严格,各种鬼故事也就最流行,这些故事表达的主要是被压抑的思想情感。蒲志松的《聊斋》、袁枚的《子不语》中的柳如是,故事里人一旦变成了鬼,“就可以不受什么门第、礼教、法制的约束”,大胆复仇、追求恋爱和婚姻自由。
四、内核:中国人重视现实生活的观念。对死后生活的世俗化想象,包括儒家礼法对世俗的干预和规范。人们对死后世界的种种传说,是为了维系现实中家庭延续和社会秩序。杂揉了佛教的地狱䡆回和本土的世俗延续两套系统。
碰巧今天读到享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引用的一组研究数据,比较了1900年以来一百年世界人口信奉主要宗教传统的比例变化,还是非常有意思的;特别是“中国民间宗教”一栏,从一百年前的23.5下降到2000年的2.5;佛教也下降了两个百分点。而基督教、穆斯林和印度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个数据的急剧下降背后既有政治因素和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的因素,也契合了本书提出的非常精彩的论述,既中国人愈来愈重视“现实生活”的深层次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