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赵氏之城。(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皇岗的西南,约三里之地,曾经有一个古城,叫“赵氏王城”。
在新仓读初中时,每周总要来回经过二次,这四面环水的河心墩上,早已杂树丛生,密不透风的样子,甚是神秘,有时,一群飞鸟穿天而起,又感凄凉恐惧,不敢靠近。
据《海宁州志稿·桥梁》载:“赵家桥,宋南渡后,赵氏宗室合族居于此,故名。”北宋亡后,随康王赵构南渡的一部分赵氏宗室后来迁住于海宁皇冈赵家桥,当时迁来的有魏王赵廷美、汉王赵元佐、商王赵元份、燕王赵德昭之后裔。传说赵氏在此居住下来后,便在赵家桥南面的一块空地上建造起了一座城,取名“赵氏王城”。赵氏王城原有口字形的一个四转池,河面宽约三四十公尺,池中有一块六亩多的“河心墩”,总面积约有十七八亩。河边建有城墙,高五米左右,宽三米左右。河上有吊桥,在其东南角有一进出王城之通道。并建有花园,称此地为花园浜、花园地等地名。
这么一座最小的孤城,把自己禁锢于城池之中,独立在水中央,在国破之时,企求守护最后的家园。
从奸相蔡京专权、宦官童贯乱政,朝政上下面目全非,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宋江方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当金国撕毁海上之盟,靖康的最后一击,摧毁了这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耻辱已渗透到每个家庭每个子民。那个城池中独步于城墙之人,天高风急时,是一种怎样的孤傲而悲鸣。或许还在悲愤交加,也或在反思谁是这段历史的罪人?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无南雁飞。"
是前人在五国城孤独中的辗转反侧,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那赵氏王城中的人在卧薪尝胆,在奋发图强。据明代史学家谈迁所著《海昌外志》载:“宋时盐官科第以赵氏为最盛,今赵家桥即其故居也”。这就是指今天的宁袁塘河上赵家桥。赵氏子孙在此繁衍生息,勤读诗书,应试科举,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至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共有进士及第者赵公迁、赵崇规、赵善谔、赵希慨、赵浩夫等十四人。清代新仓人吴敦曾有诗云:“派衍宗潢南渡朝,一门科第姓名标。至今雅号符天水,尚许遗踪访午桥。”
这讲得是靖康之耻后 ,一个悲愤欲绝的隐忍和坚持,一个国破山河在的坚守和奋挣,用一座最小的孤城,守望一方最后的信念。
在这皇岗的一方城池之中,抚慰那伤痕累累的耻难,守护最后一方净土。
如今,几经变迁,河心墩连同护城河被铲平,成了良田。也许若干年,偶尔从地里翻起的零砖碎片也记不得原来的样子了。城池早已不再,但愿沧桑不再,国仇家恨也不再。
犹如诗云"一湖春水夜来生,几叠春山远更横。烟艇小,钓丝轻。赢得闲中万古名。"(宋高宗赵构)那才是范公文正想隐居的那个"凤凰岗"(即皇冈):
"舟楫沉浮浊浪间,一水东流何时还?
我愿结庐凤凰岗,傍邻寻常百姓家。"
来源丁桥记忆公众号,如有侵权及时告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