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大多贤相都是一国之擎柱,为王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汉之萧何,三国蜀汉之诸葛亮等。
可是,大汉王朝的第二位丞相曹参,却凭借着“无所作为”成了有名的丞相,还为后人留下了一句有名的成语:萧规曹随。
好一个“萧规曹随”,分明就是懒惰的“抄袭”嘛,可人家就凭借着抄袭,却抄袭出了名堂,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算是独一份儿了吧!
他的最大作为就是“无所作为”。
当别人问你某某人物最大的作为是什么时,很多人想到的是这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汉朝的丞相曹参最大的作为,却是“无所作为”。
经过春秋战国长达几百年的战乱,秦国终于在秦始皇的带领下,奋六世之余烈,一举扫平东方六国,天下重归统一。
然而,好不容易才统一,却因秦始皇没有慎用民力,集中开展了一大批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工程,秦二世即位后,加大对百姓的压榨,致使战乱四起,王朝倾覆。
之后又爆发了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以及后来消灭反叛者的战争。
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汉王朝,国家疲敝,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百废待兴。
这种情况下,恢复生产是大汉王朝当前最迫切的历史使命。任何有作为的工程或政策,都会让百姓承担不必要的负担,这时候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正符合满是创伤的大汉王朝恢复国力。
于是,汉朝在建立后直到汉武帝之前,都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政策。大汉王朝在这一政策下,人口快速恢复和增长,经济复苏,尤其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库殷实,百姓富足,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盛世。
如果没有汉朝初年的无为而治的正确国策,汉朝不会快速发展;如果没有文景之治的积累,就不会有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而汉朝初年的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离不开汉朝的第二任丞相曹参,曹参也因为“无为而治”这一作为,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丞相。
无为而治行动上的奠基者。
有人说,为什么说仅仅当了三年丞相的曹参,对无为而治贡献巨大?甚至说是无为而治行动上的奠基者?
在百废待兴的汉朝初年,与民休息是最合宜的政策,但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与民休息却是一个问号,这在历史上没有可以效仿的先例。
比如,当曹参无所作为的胡吃海喝之时,很多人并不理解,遭到了其他大臣的鄙夷,就连汉惠帝也同样不理解,直到和曹参谈起时,曹参才给予解释。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也正是这次交谈,汉朝才真正地认识到,与民休息和无为而治的妙处,奠定了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
可见,曹参对汉朝初年的无为而治贡献很大,是无为而治行动上的奠基者,而曹参本人最大的作为也就是“无所作为”,凭借着对萧何政策原封不动的“抄袭”,成为一代名相。
对此,大家怎么看?
我是津城沐雨,一个有幸生活在天津,沐浴津城和风细雨的津居民,在创作中以历史知识趣味化和实用化为创作方向。
力求把古代历史和当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力求以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过好现在的生活。
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精彩有趣又有用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史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