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在“十点读书”听过《朗读者》这部小说。紧接着又追看了这部精彩的同名电影。
听过看过,是怎样的感受呢?非常的震撼与无奈,还有种种的疑惑、不解和茫然。
有幸再读《朗读者》,又有新的感触和认知。很遗憾,还是没有借到纸质版的书。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从回忆的角度来进行讲述,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1)忘年之恋
德国柏林少年,15岁的米夏突然患病,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呕吐不止,虚弱不堪。
偶遇一名叫汉娜的中年女子及时帮助了他。三个月后,米夏病好了。他捧着一束鲜花登门感谢汉娜。无意中看到汉娜换衣服时的性感模样……两人之间于是展开了一段热烈而忘年的恋情。米夏这位懵懂的少年刚满15岁,汉娜恰逢人生的黄金年龄段36岁。两人相差21岁。是两代人的时间距离和隔阂。
在他们形影不离相好的过程当中,汉娜总要求米夏为她朗读经典名著。如《奥德赛|》《阴谋与爱情》等。或怒或喜或悲,她享受着文学带来的滋养、愉悦和享受。然而美好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汉娜却莫名其妙的失踪了。米夏陷入甜蜜的回忆当中。心情无比失落和痛苦。
转眼间8年的时间过去了,米夏把对汉娜深深的爱埋在心底,直到有一天……
(2)法庭遇见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转弯。米夏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居然是在法庭上。
他以法律系的大学生在场旁听,宣判对德国纳粹战犯的审讯。当法庭念出汉娜这个熟悉的名字时他惊呆了。汉娜和另外4名集中营的看守一起坐在被告席上。监狱失火导致了300余名犹太人女囚犯活活被烧死。
侥幸存活下来的母亲和一个女孩,写了一本纳粹时期监狱回忆录,指控包括汉娜在内的5名女看守“失职”犯罪。
几名女看守却一致栽赃诬陷汉娜,说她是杀害犹太人的执行者,亲自签了字儿。汉娜极力反抗维护自己的尊严。然而法庭要求她“再次签字、验证字体”时,她呆住了,茫然不知所措,她拒绝了签字,意外的认罪并判处终身监禁。
此时旁听者米夏寝满泪水,曾经的一切,什么都明白了,安娜竟是个文盲。她宁可被冤屈负重罪,也要坚守住自己的尊严和秘密。
米夏悔恨汉娜对自己的隐瞒,同时又愧疚于自己良心,没有向法官说明汉娜是文盲的真相,以减轻她的罪责和处罚。
米夏曾努力过,挣扎过,最后他选择妥协。汉娜是纳粹战犯之一,他不想趟这个浑水。还有他和汉娜之间“形影不离”唯美的爱情秘密。他忘不了汉娜,却又无法原谅她。
(3)自杀毁灭
多少年以后,米夏成家立业,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但他们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偶然看到了一本书《奥德赛》,便唤起了米夏对汉娜曾经的爱恋,共享朗读的美好时光。
米夏又重新担挡起汉娜朗读者的身份,他朗读各种各样的经典名著进行录音,然后将磁带寄给监狱中的汉娜。
汉娜喜出望外,误以为她和米夏再续前缘,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当听到磁带米夏熟悉的声音,带给汉娜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温暖,也改变了她固执的思想。她勇敢的到图书馆借书,她一边听朗读的书,并一个字一个字的对照来学习,慢慢学会了认字和写字。她还阅读大量的揭露反纳碎的书籍。汉娜在一步步的反思和觉醒。由于良好的表现,汉娜不久就要出狱了。
出狱前,他们终于见面了,相隔三十年。汉娜满怀希望盼望着,换来的却是米夏冷漠无视的眼神。此时汉娜有了清醒的认识:最亲密的人,都无法接受自己,原谅自己,何况别人更不可能宽恕她。她绝望了,唯一的希望破灭了。
最后汉娜依然决然,在出狱前的黎明时分,光着双脚踩着厚厚的名著书,上吊自杀了。
写到这里,不太明白,为什么把汉娜设置成一个文盲?为什么即将获得新生的人,让她选择自杀呢?难道自杀是对有罪之人真正的救赎之路吗?
噢!是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产物。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战争灾难,投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曾经的大屠杀,曾经的烧杀掠抢,曾经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更不会忘记。
所有的爱与被爱,是与非,对与错,在残酷的战争面前都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感谢这部小说《朗读者》,再一次朗读聆听。有机会一定读一遍纸质版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