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赏析:
尽管欧阳修的仕途进入顺境,但多年的政治斗争使他看透宦海的险恶,产生了厌倦之情,加之开始步入老年,人生迟暮之感渐渐滋长,本文是作者进入人生反思的结果。既追求超脱,也不免带有消极保守成分。文章由凄切秋声入笔,反复渲染,又从自然界有声之秋转写人世间无声之秋。
这篇文章为突出秋威,从多方面描写秋声。第一,从听觉,作者用风雨声,金属撞击声,人马行走声引起读者的听觉联想。第二点,从视觉角度写秋声,童子外出探看,用树影晃动的细节衬托“声在树间”的秋声。第三点,描摹秋天的形状侧面烘托秋声,选择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加以摹写,极力渲染秋气的萧杀寂寥,由此烘托秋声。第四点,比喻,有借喻,明喻,反复形容秋声,形象生动。用风雨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
在结构和语言上,第一,这是一篇文赋。文赋的赋体善于铺陈,以四言和六言句式为主,基本押韵的基础上,更加散文化,句式多参差,押韵也较自由,具有散文的气势。第二,《秋声赋》采用传统赋体常用的主客对话的结构方式,主是“欧阳子”,客是“童子”。第三,在语言上,以散句为主,杂以骈偶,韵语。为宋代文赋的代表作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