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勺喂养

作者: 叶子_aba5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00:31 被阅读4次

    九十岁的母亲坐在门前,望着一院的阳光开心的笑着,那堆满岁月的皱纹在笑意里,爬尽了无限慈爱,顺着她老人家温暖的目光望去,我看到了几只蹦跳的麻雀和一只望蹲在墙角馋嘴的猫,母亲就像个孩子,那眼里的柔光充满了对生活的热切和好奇。

    从小到大,我都是在母亲温润的目光下生长,只知道生活的阳光,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当二姐讲述了父母当年坎坷的生活,我的心紧抽了好几天,听母亲那艰难的日子,眼泪飘落好几次,母亲把痛苦留给了岁月,把痴爱奉献给了孩子。几次想动笔,可怕自己写不出岁月的痕迹,又怕将那飘摇时代的温厚涂成了凌乱的画布。

    母亲去翻地

    走啊,

    翻过几坐山

    眼泪下成了雨

    走啊,

    翻过几坐山

    脚底布鞋拖着厚泥

    走啊

    翻过几座山

    袖口渗出了水

    走啊

    翻过几座山

    心痛的无言语

    走啊

    翻过几座山

    走成了呆木和尸体

    走啊

    翻过几座山

    远去了身体

    心却在门前排徊……

    那年大概是六零年,全国实行了改革,别的地方实行的什么政策,我们不知道,我们那里实行了“大锅饭”,全村人在一个锅里吃饭,家里的锅碗飘盆全部上交,懒人,穷人,勤快人,有钱人,一夜之间都变成了站在坟墓前的公平,大家手托着碗,排着队等着打饭,一勺吃食,雄伟壮观。可真正能否公平,只要活着,心和肚子怎能一样齐整,面对粥少僧多的锅,聪明的下乡干部和当时的领导便把青壮劳力抽出分流劳动,去外地挣吃食。不去外地的人,活活就会饿死,去了外地的人,可以家里每天分到二两粗面,养活老人和孩子,我们家没有老人,爷爷奶奶都在解放前后去逝,可母亲有两个嗷嗷待捕的孩子,大伯家有三个嗷嘋待捕的孩子,八爷和八奶是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八爷是爷爷的亲兄弟,八奶是八爷丧妻后娶的女人)因此,母亲和父亲,大伯和大伯母便决绝出走,为孩子和老人去挣口粮。可那时大姐刚两岁,大哥四岁左右,大伯家的老大十岁左右,能吃大锅饭,其他两个孩子跟哥姐一般大,也只能由自家喂养。家里连锅碗飘盆都收走了,拿什么喂养。聪明的八奶奶便将闲在牲口槽上的马勺当起了锅,其实那马勺是给牲口饮水的工具,能给闲置的挂在牲口窖里,是因为牲口都被出调的男人赶上炼铁了。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马勺是干啥的,好多九零后的农村孩子,都不记得马勺的长相了,可我觉得它就是炒勺的祖父,只是现在的有些变异罢了。

    母亲走的前夜,(父亲已去了土谷堆炼铁)望着两个年幼的子女,哭了一夜,但天大的难处也得走呀,八奶奶不停地安慰母亲,说她一定带好孩子。母亲不是不放心八奶奶,她是放不下这里的家,老的老,小的小,缺吃少穿,天寒地冻,连口锅都没有,不是将老人孩子活活饿死吗,可不走,母亲会和孩子一块饿死,与其等死,还不如出门碰碰,起码能给孩子老人供给二两粗面。八爷用泥块堵了个简单的灶,母亲天不亮就跟着去李镇翻地的人走了,那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没醒,如果醒了,母亲怕自己走不出家门。

    李镇在那里,母亲不知道,母亲不识字,那个火红的年代,不能随便问的,尤其像我们家成份不好的,更不敢乱问,组织说你东,你就向东,千万不能乱问。母亲跟出征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母亲记忆力特好,有过目不忘的聪惠,九十的老人,依然能记清楚记得她接生的几十个孩子的生日,我们家几代人的生日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唯独那次远行她什么也没记住)她走了一路,哭了一路,那有心情记路,她只记得到达目的地,走了三天多,沿途有人送吃的,热水,吃食是两个高粱面馍。母亲说虽然很伤心,可肚子饿得好难受,在“大锅饭”里,她有半个月没尝过粮食的味道,自己吃到了高粮面,相信孩子老人也有活得希望。拧了拧自己的袖口,被眼泪浸泡的袖子都能拧下水了。晚上住在破窖的干草堆里,和衣而睡,姐妹抱团取暖,领导和漂亮的大姑娘坐在火堆旁,穿着军大衣海阔天空的浪漫。母亲哭得昏天黑地,没有天黑天亮的感觉,夜里她想孩子,白天她想孩子,别无她思。因此,那一路得感觉,翻山又翻山,流泪又流泪,第二天,还是住破窖洞,姐妹们还是抱团取暖。第三天终于到达了目的。组织安排了远来队伍的吃住,高粱馍每顿两个,住在地面的干草堆里,几个人抬一床破棉絮,好多人还幸福的颤抖着,因为他们吃到了粮食,而不是喝得菜汤。

    这次组织安排母亲这批外出人员深翻土地,将地表土层掘去三尺,人工挑到另一个地方,将地下土放在地表上,那个地方是深厚的黄土,种地的人都知道,三尺下的土是死土,草木寸草不生,可组织是智囊团,他们是移土换山呢。晚上组织还安排联欢呢,将大姑娘抹的花里胡哨进行文艺表演,一边在吱里哇啦唱歌呢;一边穿军大衣的领导色迷迷的调情呢。那些大姑娘被领导喂得不吃高梁馍,挑夫吃不饱,这就是火红的年代。母亲天天想念孩子,劳动完从来不看文艺演出,钻进干草堆里,走进梦里去看她的孩子。

    日子在一天又一天的挑土里溜过,母亲的心却像火烧一样,越烤越焦,两个月后,已进入寒冬腊月,土也挖不动,挑土动作慢下来,母亲更想念那个渺渺无信的家,那高梁馍的吸引力也抵挡不住对孩子的思念,终于在别人还睡觉的早晨,母亲逃走了。

    那火红年代,走了死了没人追问的,领导跟前只要有漂亮的大姑娘,对挑夫的有无没有人知道的。母亲不敢走大路,又不敢问人,更不敢回家,那年代的逃兵,就我家那成份,会有好果子的。母亲沿着小路一路狂奔,左思右想投奔了外婆家,外婆家住在深山里,就外婆和外公两个老人,不会有啥意外的。

    母亲半夜到了外婆家,悄悄的潜藏下来,直到过完年,父亲来外婆家看望外婆,才知道组织的安排已经撤回,母亲才跟父亲回了家。

    一进家门,当两个孩子扑向母亲时,母亲才感觉到她还活着,孩子还活着。她跪在八爷,八奶和那烧得乌黑的马勺面前叩了几头,是感谢苍天,感谢父母,没有将孩子和老人饿死,八奶是怎样烟薰火燎喂养孩子的,无从烤证,因为受喂的孩子太小,无法记起那段岁月,八爷在我没出生时去逝,八奶在我伊呀学语时离去,那段喂养就成了传奇,八奶是菩萨,她给孩子喝得是马勺熬出来的玉露琼浆,决不会是粗面面烫,那五个孩子活蹦乱跳的活了下来,繁华了我们的家族,现在整个家族五代人,几百人,都是那一把马勺和八奶的功劳。

    马勺喂养成了传奇,八奶成了菩萨,在历史长河里微不足道,在家族的繁荣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八奶,那位活菩萨的八奶,她离去将近半个世纪,可我们依然能听见她老人家的三寸金莲走在我们的庭院里,那个不知去向的黑马勺,挂在母亲的脑海里闪着金光,那金色的光芒里有几位孩子的倩影。

    那金马勺让母亲活得不贪不恨,坚强而自信,指引家族的后人奋力前进!!

    马勺喂养 马勺喂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勺喂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wv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