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与小说正文无关。
“衣冠带剑”是一个自带韵律和意境的词,它的声调是“平平仄仄”,似乎很适合放入诗词中,但并没有看到哪个大诗人把它放进诗词里,奇怪。
在山海经中,“衣冠带剑”这个词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在丈夫国,两次是在君子国。关于衣冠带剑,准确一点的解释应该是穿衣戴帽,身佩宝剑。应该可以理解为,丈夫国和君子国一样,都注重外在和体格的修养。推测他们的国民都注重礼节,而且都很勇猛。也就是说丈夫国和君子国其实很相似,那为什么不也叫君子国?有点好奇他们的区别是什么,于是又翻了翻《山海经》。
君子国,在《大荒东经》中只写了一个“其人衣冠带剑”,而在《海外东经》中,则多了“食兽,使二文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这几句。文虎字面理解是带花纹的老虎,很多地方解释成花斑老虎,总之应该是一种漂亮又威猛的老虎。也就是说君子国的人吃野兽,而且身边喜欢带着两条威猛的老虎。这有可能是君子国的人武力比丈夫国的高,能够驯服老虎,也有可能是丈夫国旁边没有分布老虎,或者他们不喜欢带虎出行,我比较倾向后一种。总之这一部分不一定是两国的区别。
“好让不争”应该才算是他们最大的区别。好让不争,就是说他们喜欢谦让,不喜欢争斗或争执。《镜花缘》中有一段关于好让不争的描述,觉得很有趣。(《镜花缘》有一半章回算是“周游山海经记”。)
《镜花缘》中这一段颇长,就不逐字引用,大概解释下意思,想看的可以去看第十一回。首先是君子国市场上有一个人在买货,他说:“老兄你的东西这么好,怎么卖这么便宜?应该加点价,否则我不好意思买。”那卖货人说:“刚才开口报了个高价,已经很不好意思,你还让我加价,我更是惭愧。我这价格本来就掺了水分,本来以为你会还还价,哪料你还要加价?加价我就不卖了。”买货人说:“你是好货卖贱价,有失公平。试问谁心里没有点小九九,我难道会笨得连这都不知道?”两人谈了半天,卖货人执意不肯加价,于是买货人付原价拿了一半货物要走,卖货人拦住不放。两个老翁从旁协调才结束。当然原话没有这么直白,比这文雅得多。后面又是一个类似的例子,只不过买货人由“隶卒”变成“小军”,应该是想表现君子国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的品行。
而我说它有趣是因为,这明明是说他们不争,怎么反倒变成“不争反为争”?说他们不争辩,可他们为了争取价格不停地在争辩。(要申明这一点并不影响我认为《镜花缘》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倘若说这表现的是“好让”,感觉也是有点“过犹不及”。谦让谦成这样,倒让我想起小时候亲戚之间为了给红包差点没打架。感觉君子国的人应该是这样做生意的:买货人问“多少钱?”,卖货人说个价,买货人放下钱就走,卖货人说“不对刚才开价太高了。”买货人问“这样你不就吃亏了吗?”卖货人说“没有没有,我还赚了不少。”买货人说“好啊”然后走了。
说到这里我差不多忘了我之前在说什么,赶紧拉回去看。那么我们其实在讨论君子国和丈夫国的区别。我觉得还有一点隐含区别,那就是君子国应该有男有女,丈夫国则只有男子。丈夫国和女儿国、女子国一样,虽然没有说什么“其人皆男/女”,但我们通常默认为是这个意思。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是山海经的作者游历到那里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只看到那个国家的男性或者女性,也可以认为他可能把三五个人聚在一起当成国。但这是一本奇幻的书,我还是喜欢从奇幻的角度理解,这样看更加好玩。
还有一点小区别,君子国有“朝生夕死”的薰华草,我愿意因此相信君子国的人都带有一点哲学思维,因为薰华草“朝生夕死”的特点,一个路过的人不大可能去探究,极有可能是君子国的人告诉他的。而朝生夕死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对生命短暂的浪漫思考,否则大可以说“一日而亡”或“命短”。
综上所述,这一章其实是在推测丈夫国和君子国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好让不争”,可能的区别是君子国的人更加威猛、君子国有男女而丈夫国只有男子以及君子国的人更有哲学思维。
起初是因为“衣冠带剑”想到君子国,又因为“好让不争”想到镜花缘,没想到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