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作者其人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02—日记介绍
胡适自1910年开始记日记,直到去世之前,前后坚持半个世纪。《胡适日记》充分展示了胡适这位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独特风采。论述了其为新诗发展树立新的界石的诗歌艺术,阐述了他对于象征主义的应承力以及民族危亡、和胡适的感情剧。其中有他的读书治学、朋友交往的札记,有他对社会时事的观察和分析、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记录,有他的诗文和往来书信的存稿或摘要;胡适的日记中有不少外文,其中绝大多数是英文,也有极少量的德文和俄文。本书是“中国现代作家日记”丛书之一。
03—日记展示
1914年11月22日
夜过同居之法学助教卜葛特先生处小坐,谈及婚姻问题,先生曾听余演说中国婚姻制度而善之。先生亦以为西国婚制择偶殊非易事,费时,费力,费财,而“意中人”(The ideal woman)终不可遽得,久之终不得不勉强迁就(Compromise)而求其次也。先生谓此邦女子智识程度殊不甚高,即以大学女生而论,其真能有高尚智识,谈辩时能启发心思者,真不可多得。若以“智识平等”为求偶之准则,则吾人终身寡居无疑矣。实则择妇之道,除智识外,上有多数问题,如身体之健康,容貌之不陋恶,性行之不乖戾,皆不可不注意,未可独重智识一方面也。智识之上伴侣,不可得之家庭,犹可得之于朋友。此吾所以不反对吾之婚事也。以吾所见此间人士家庭,其真能夫妇智识相匹者,虽大学名教师中亦不可多得。友辈中择偶,恒不喜其所谓"博士派"(Ph.D.Type)之女子,以其学问太多也。此则未免矫枉过直。其“博士派”之女子,大抵年皆稍长,然亦未尝不可谓良妻贤母耳。
1950年
1月11日
与张平群总领事谈,劝他不要太悲观。
2月16日
下午搭“二十世纪”快车去芝加哥。
4月24日
托大通国民银行电汇$1500给冬秀。
5月24日
萧公权先生(萧公权,华盛顿,西雅图之西北,第19号大街,5201号)从华盛顿大学来信说:我承华盛顿大学约来任教,并参加“远东学院”十九世纪中国史的研究工作。到此方知维特弗格被奉为“大师”。因此研究的方法和观点都大有问题。如长久留此,精神上恐难愉快。
1950年12月20日
今天下午四点半,宋以忠夫人(应谊)打电话来说,ap报告傅斯年今天死了!
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损失!孟真天才最高,能做学问,又能治事,能组织。他读书最能记忆,又最有判断能力,故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史上的研究成绩,都有开山的功用。在治事方面,他第一次在广州中山大学,第二次在中研史语所,第三次代我做北大校长,办理“复员”的工作,第四次做台大校长,两年中有很大的成绩。
国中今日何处能得这样一个天才最高的人!他对我始终最忠实,最爱护。他的中国学问根柢比我高深得多多,但他写信给我,总自称“学生斯年”,三十年如一日。
我们做学问,功力不同,而见解往往相接近。如我作《词选》序,指出中国文学的新形式、新格调,往往来自民间,遇着高才的文人,采用这种新方式,加上高超的内容,才有第一流文学产生。后来低能的文人只能模仿,不能创造,这新方式又往往僵化,成为死文学。孟真有“生老病死”的议论,与我很相同。
又如我的“说儒”,大得他的《周东封与殷遗民》一文的启示,我曾公开叙述。
现今治古史的人,很少能比他的“大胆地假设”与“小心地求证”!
《归娶记》记的是胡适1917年12月16日离京回绩溪迎娶江冬秀的始末。
04—日记价值
《胡适日记》的内容,涉及中国近代的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内政外交和社会变迁等许多方面,因此,它不仅是研究胡适个人,也是研究整个近现代中国的非常珍贵的原始资料。为学术界研究胡适先生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05—个人心得
读胡适的日记,一方面能看到作者的日常经历、求学点滴;另一方面能看到作者对所处时代接触到的人事物的个人见解,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季羡林、郭沫若等;此外,通过日记还能看到名人也是凡人,也会有放纵打牌、婚外情等时候。
对个人的启发是:正视自己人生经历的每个时刻,每个真实的感受,不去刻意压制,该学习时学习,该娱乐时娱乐,但是要时刻谨记主线是什么,玩痛快后还是要回来坐下去好好学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