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贝壳小岛‖文海...
从苏轼性格形成谈起—读《苏东坡传》1

从苏轼性格形成谈起—读《苏东坡传》1

作者: 三只小耳朵的简单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0-05-21 23:59 被阅读0次

    苏轼的家乡在四川。四川这个地方,人杰地灵。

    我们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人物都是四川人,数都数不过来。人人都知道的李白,武则天,邓小平,都是四川人。

    对于四川人,我们的印象是勤劳勇敢,不怕困难,有永往无前的精神,同时呢,还有一种敢于批判和叛逆的态度。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眉山地方不大,但当地人读书风气非常浓厚。据说苏轼参加科考的当年,只眉山一个小地方就有45人参加考试,而考中的人数居然达到了三分之一。可见当地读书的氛围。

    苏轼就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有着良好文化氛围的小康之家。

    之所以开篇介绍苏轼的家乡,是因为一个地方的民风对于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如同家风一样,甚至比家风还要有历史感和传承性。

    我认为苏轼一生,不畏强权,嫉恶如仇,不惧困难,笑对人生的态度也有蜀地人的精神传承。

    回到苏轼家庭中来。

    我们现在知道,父亲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在榜之人。

    对于苏洵,我们知道他给儿子起名“轼”“辙”都有深刻的道理和寄予的期望,在我们的心里他是一位严谨而严格的父亲。

    岂不知苏洵却从小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他极其有个性,而且不服管教。

    这样的孩子,常常都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但在社会中,这种每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还是让人忧心的。即使今天也不例外。

    可奇怪的是,苏洵的老爹却不着急,说“这个我不发愁”,可见,他对于自己这个天资聪慧的儿子还是比较了解的,相信他总有一天幡然醒悟。

    果然知子莫若父,这一天终于被等到了!27岁的苏洵,在妻子程氏的鼓励下,开始发奋读书。在这里插一句,这个程氏可不是一般的女人,我们在后面还会介绍。

    苏洵这样的选择,应该是基于他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后的选择。

    只是,苏轼和苏辙兄弟俩,自此看到的就是父亲刻苦攻读,认真做学问的样子啦。而父亲年轻时的叛逆,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他们却无缘相见了。

    所以说,负责任的家长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只有领先于子女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指引。

    我们想象一下,刚做父亲的苏洵,自己一边埋头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同时,在学业上指导两个孩子的场景。

    苏轼在60多岁被贬到海南岛时,曾写过一首小诗,大意是,他梦到了儿时父亲要求他读《春秋》,可是父亲快要回来了,他却只读完了1/3,于是心里非常紧张,担心父亲回来考察他的功课,当时的心情就像小鱼嘴里咬了鱼钩一样,又焦虑又不安。

    我们通过苏轼的这个梦,可以看出,父亲苏洵,对他的严格要求,在他儿时的心里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此时的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既有言传又有身教。

    身教的作用往往重于言传。

    苏洵治学严谨,但却并不是一个学究。他对于学习这件事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与他直到27岁,才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无联系。此时的他考虑问题已经非常成熟。

    苏洵在写文章方面,一直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非常反对当时流行的堆砌词藻的华美的写文风格,强调文章的思想性。

    虽然苏洵一生在政治上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文章,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面,还是很突出的。

    这个风格同时也深深的影响到了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以至于苏轼在文坛刚崭露头角时,正好赶上大文豪欧阳修的新诗文的改革运动。他们的认识不谋而合,于是苏轼成为了欧阳修新诗文改革运动的先头兵,冲锋者。

    苏洵在治学的态度方面也有一些矛盾。他既看不上科举考试的那些固定的死的知识,但又觉得要想实现报效国家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只能参加科举考试。

    他始终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一再科考失败后,他与自己达成的和解方式是,把希望寄托在了两个才华横溢的儿子的身上。一方面他对两个儿子,严格要求他们必须去学习科举考试的知识;另一方面,他自己也笔耕不辍,写出一部论为政之道的著作,很有真知灼见。

    当时朝廷还有一种任命官职的方式,就是通过名公巨卿的推荐。依然对仕途有所憧憬的苏洵拿着自己的著作拜谒了当时成都的地方长官张方平,张方平对他们父子三人的才学非常器重,于是写信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举荐三人。

    终于,47岁的苏洵,怀揣两封举荐信和自己著作,带着20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踏上了赴京赶考的行程。

    我想,历经多次科考失败的苏洵此次一定是志在必得的!这源于他对两个儿子的充分的了解和信心,同时,也是对于自己才学的自信!

    苏轼以第二的成绩通过了礼部的考试,苏辙也榜上有名。此时,老苏拿着举荐信带着两个优秀的儿子拜会了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并得到了他的赏识和推荐。

    父亲的这个经历使成年之后的苏轼对科举考试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学识是通过自己对事物的多方面的思考和学习才能达到的。单纯为了考试和功名的学习,往往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苏洵,作为父亲,对于苏轼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同样,作为母亲的程氏,对于苏轼性格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苏轼性格形成谈起—读《苏东坡传》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ax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