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由孔子论孝看“因材施教”

由孔子论孝看“因材施教”

作者: 娴雅君 | 来源:发表于2021-04-06 22:55 被阅读0次

    孔子始终主张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回答就是根据不同的弟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当时孔子正处于三桓当政的时期。即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在掌管鲁国的政事。孟懿子是孟孙氏的掌门人。他尊孔子为师,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此时为师生,但实际上更是君臣。

    孔子的回答,孟懿子没有继续追问,但在樊迟为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将这番话说给他听的时候,他不明白“无违”的真正含义。而他又真正地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于是孔子给他做了解释,那就是不管父母生与死,都要以礼对待。

    他为什么会给孟懿子这个答案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在《论语》八佾第三中就能看出来。三桓当政做了很多越轨的事儿。

    比如说:“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等。都显示了他们对礼的僭越。他们竟然用天子祭祀的规定排列舞蹈,用天子祭祀的乐曲作为家族祭祀的礼乐。

    很显然,孔子是针对他作为一个僭越礼的掌门人所给出的孝的劝告。但他们作为君臣的关系,孟懿子不追问,孔子就没有给他进一步解释。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与他父亲是不一样的,他没有承担那么大的责任。因此,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所指向的仅仅就是对父母等长辈的孝的劝告。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姓言,名偃,比孔子孝四十五岁,是孔子的一个平民学生。不难看出,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有别于对贵族的回答。

    他回答贵族学生的时候,点到为止。如,他回答孟懿子的“无违”和孟武伯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如果对方追问,他可能会解释,但不追问他是不会主动解释的。

    而孔子跟子游说得就特别明白,还用了狗和马的比喻来进一步解释给他听。告诫子游不要认为让能养父母就是孝顺,还必须尊敬。如果没有尊敬的态度,跟养狗和马没有区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也是一个家境贫困的学生,孔子对他的回答也做了详尽的解释。他告诫子夏不能认为让父母有吃有喝,帮父母做事儿了就是孝顺,而要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

    孔子时刻践行着他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学习到他的这一做法,尤其是在回答弟子问孝的问题上比较集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孔子论孝看“因材施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be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