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由孔子论孝看“因材施教”

由孔子论孝看“因材施教”

作者: 娴雅君 | 来源:发表于2021-04-06 22:55 被阅读0次

孔子始终主张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回答就是根据不同的弟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当时孔子正处于三桓当政的时期。即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在掌管鲁国的政事。孟懿子是孟孙氏的掌门人。他尊孔子为师,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此时为师生,但实际上更是君臣。

孔子的回答,孟懿子没有继续追问,但在樊迟为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将这番话说给他听的时候,他不明白“无违”的真正含义。而他又真正地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于是孔子给他做了解释,那就是不管父母生与死,都要以礼对待。

他为什么会给孟懿子这个答案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在《论语》八佾第三中就能看出来。三桓当政做了很多越轨的事儿。

比如说:“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等。都显示了他们对礼的僭越。他们竟然用天子祭祀的规定排列舞蹈,用天子祭祀的乐曲作为家族祭祀的礼乐。

很显然,孔子是针对他作为一个僭越礼的掌门人所给出的孝的劝告。但他们作为君臣的关系,孟懿子不追问,孔子就没有给他进一步解释。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与他父亲是不一样的,他没有承担那么大的责任。因此,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所指向的仅仅就是对父母等长辈的孝的劝告。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姓言,名偃,比孔子孝四十五岁,是孔子的一个平民学生。不难看出,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有别于对贵族的回答。

他回答贵族学生的时候,点到为止。如,他回答孟懿子的“无违”和孟武伯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如果对方追问,他可能会解释,但不追问他是不会主动解释的。

而孔子跟子游说得就特别明白,还用了狗和马的比喻来进一步解释给他听。告诫子游不要认为让能养父母就是孝顺,还必须尊敬。如果没有尊敬的态度,跟养狗和马没有区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也是一个家境贫困的学生,孔子对他的回答也做了详尽的解释。他告诫子夏不能认为让父母有吃有喝,帮父母做事儿了就是孝顺,而要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

孔子时刻践行着他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学习到他的这一做法,尤其是在回答弟子问孝的问题上比较集中。


相关文章

  • 由孔子论孝看“因材施教”

    孔子始终主张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回答就是根据不同的弟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 家庭中如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怎么来的? 最早的“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的故事。 孔子应对子夏的问孝,就根...

  • 孔子论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懿之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 舜称得上“德为圣人吗”?

    《中庸》里,孔子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认为舜是大孝之人,论德行算是圣人。在孔子看来,这大孝自然是“德...

  • 05|学『礼记』. 知孝道!

    《礼记》中关于孝道的记载有两处,分别是孔子论孝 和 曾子及其门徒论孝。 整理如下: 一、关于 穷人怎样...

  • 孔子“因材施教”之一

    孔子“因材施教”之一 ——从子夏和子张所学交友之道看孔子的因材施教 陈建军 《论语·子张篇》是在孔老夫子去世后,其...

  • 今日学:孔子论“孝”。 不同的人,不同的回答 深入学习……

  • 论孝

    在中国5000年的文化中,孝,是从古至今从没有缺少过的,现代家庭强调的也是孝,而孔子先生的论孝,最重要的观点就是...

  • 《论语》中的孝与现代家庭

    孔子生于春秋时代,其思想则受“军制民主制”时期的影响较多(金景芳,《论孔子思想的两个核心》),要看孔子所宣扬的孝在...

  • 迹……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好人。 孝只能看心,而不能只看行为,因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孔子论孝看“因材施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be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