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论语》中的孝与现代家庭

《论语》中的孝与现代家庭

作者: 布布咸咸鱼 | 来源:发表于2019-06-11 02:05 被阅读2次

    孔子生于春秋时代,其思想则受“军制民主制”时期的影响较多(金景芳,《论孔子思想的两个核心》),要看孔子所宣扬的孝在现代家庭之中是否仍有必要去践行和宣扬,则首先要看几点:孔子宣扬的孝是什么,孔子宣扬的这种孝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关系,现代家庭与孔子之孝产生之初的古典宗族有何区别;在这种区别之下,孔子孝道是否仍有其价值。

    在《论语新解》之中解释仁为人群相处之大道,是基本的人伦常理,而“孝弟”则为仁之初产生的情景,是基本人伦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金景芳先生《在论孔子思想的两个核心》之中也说道,“亲亲”是仁的起点,为仁的原动力。可见,孝是“仁”之宣扬的的人伦之情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情感,同时,《论语》之中,孝也是一种“道”,是“人群相处之大道”。对父母之孝,是情感上的爱与敬,同时也是在生活中所显现的对待父母的方式。人之初生,最先体会的情感便是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最先与人打交道的,绝大多数也是与自己的父母。如何处理好与父母的感情和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也是个体日后如何与人相处的起点,对人有着一生的影响。

    那么如何做到孝呢。孔子在《论语》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问孝,做了多次因材施教的回答。论语为政第二本篇的第五六七八章,之中,孔子分别提到了“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敬”、“色难”等观点。可见孔子宣扬的孝之道,强调遵从礼法,为父母对父母恭顺尊敬,和颜悦色,“义者宜也”。同时不仅仅只是对父母的赡养,还要求对父母真心的敬与爱。而需注意的是,这里孔子宣扬的孝,强调的是血族关系,强调“爱”的同时也强调“爱有等差”。

    《中庸》中孔子答哀公问政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孝道的践行在于对礼的践行,而礼之所生,则生于“亲亲之杀”,森严的等级区分,规定了孝的践行标准,适应于孔子所宣扬的周朝宗法制。而至那之后内容被不断发展增改而衍生出的孝道,则适用于日后农耕社会下古典家庭的伦理纲常“是为全社会所尊奉的家庭伦理,成为维系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制度的制度化儒学(《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孝道’本质上是家庭内父辈和子辈间的合约,目的是为了解决农耕社会下父辈的养老和子辈的生育、抚养问题。在传统社会下的中国,父辈用自己手中的财产和其他社会资源去交换子女未来对自己的赡养,进而产生了以孝敬父母、多子多福、诸子析产等为核心的信念、规范和习俗。(《孝道、宗族、社群和市场——传统中国孝道社会实践的经济逻辑》)。” 

    而在如今商品经济冲击下,原本农耕社会的家庭已经改变,这一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道德习俗,受到了革命年代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彼时传统孝道被视为迂腐和落后而逐渐被现代淡化,而取而代之的则是更为物化的生活和对精神伦理的消耗(《现时代的精神生活》)。 在现代家庭之中,更为关注的是个体的自我价值能否在家庭这个单位中得到培养与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由于宗族观念的淡化而逐渐疏远,大型的家庭宗族逐渐稀少而逐步成为由父母子女之间关系为纽带维系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等级观念也已淡化。可见孔子所宣扬的等级森严的繁复礼制在现今社会家庭之中之中已没有太多实行的价值。

    然而在百年历史之中,革命时代与商品经济对传统伦理道德造成强烈冲击冲击,原有家庭的存在方式被逐步抛弃,但却没有一种在中国得到过一定积淀的新的精神生活来与新的家庭形式相应,造成了同《现时代的精神生活》中所述的,伦理的失序等问题。使得众多现代家庭面临着或隐藏或显现的冲突矛盾,造成对于个体的教育的残缺与对个体成长的阻碍。

    而孔子所宣扬的孝,如上所述的,首先是一种亲情,是仁之始,是人伦之情最为根本的情感,包含着对父母的爱与尊敬;同时孝还是与父母相处之道,要求子女按礼与父母相处,和谐有序。其中宣扬的人伦之情与父母子女的相处之道,则仍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及家庭的和协,也有助于对家庭矛盾的调和,减少家庭崩裂的可能。同时由孝起始的仁,作为“人群相处之大道”,其“义者宜也”的主张,在不仅与亲人,还与师长、朋友等周围所有人的相处交往之道上具有重要价值。

    可见,孔子所宣扬的孝、仁在现代家庭之中仍有一定的价值,但其中所含的,主要适用于孔子本人所处时代要求的理念思想,则顺时代而去,不再具有太大的,在现代应用宣扬的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中的孝与现代家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ix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