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隙碎笔

作者: 时间_断点 | 来源:发表于2019-09-29 12:09 被阅读0次

近些时日以来身心俱感疲惫,更无暇顾及拼文凑字的勾当。故此成文的速度一慢再慢,看书的进度也是一拖再拖,原本一天可以看完的书现在非得一个星期才行。

读书大概也是需要心境的,心情好的时候读什么都觉得津津有味,而且很有效率。心情糟的时候读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索性弃之不理,更无效率可言。

后来发现买书多了也是有好处好处的,比如在心情不好时又需要看书排解时,可以随便拿起一本翻看两眼,如果不能勾起自己的兴趣那就换,直到心情不在那么的糟或者找到一本可以读下去的书为止。

以前总觉得自己很爱看书,买两本就能看完两本,买三本也能勉为其难的读完。后来野心变大了,买的书一下子多了起来,谁知读书的效率却是成反比例的增长起来,这也就造成我被迫囤书的事实。不知道的人以为我是多么的爱读书,一进我的小屋最先射入眼球的是一个长约两米高约一米二的贴墙大书架,犹如一张单人床霍然的竖立在墙上,这也是我父亲当初特意为我定做的,当然我当初也有过类似的请求。

为了不辜负他对我的期望,从书架成型的那天起我就开始不停的买书填充书架上的的空白。买书也不是说随便什么书都买,这就如同女生买衣服一样,每一件都是精挑细选的,而且是自己喜欢的。唯一的不同就是,女生买了的衣服未必都会穿,而我买的书必定都会看,只是说需要更多的时间而已。其实在我决定付款的那一刻我是真心实意的想要拥有它们,所以它们绝不会成为我束之高阁的孤独品。

说完了书,接下来就该说说我拼凑的文章了。虽说是拼凑的,但也是破费心思的,我得想要写的内容,要讲的故事,要表达的意思,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相比最初,我现在想要写点什么时,终会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题目或是找不到合适的题材而作罢。最初练笔时我每天都会逼着自己冥思苦想拼凑出一篇文章来,那时无关乎内容质量,只在乎能否坚持写下去。这么说起来好像有点不负责的意思,但事实就是如此。即便是这样的低要求到后来也因实在无话可说无内容可拼凑,不得已向自己妥协,改成两天拼一篇,再后来又因实在是难以落笔,遂又改成一周写一篇直至现在的“半月文”。

拼文凑字是个苦差事,尤其是对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非科班人员来说,更是如此。至于为什么还在坚持,也许是因为除了或者我找不到比拼文凑字更能让我持之以恒的做下去的事。

我拼文凑字的难度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章的题目。一个恰当的好的标题能让阅读者一下子明白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属于那一类型的,是散文还是故事,是描写人物的还是叙述事物的,等等。另一方面就是拟好题目之后的内容。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确定了标题,也就意味着确定了文章的性质,是叙事是说人还是讲风景。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几篇国文,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老舍的《趵突泉》、《济南的冬天》,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刘和珍君》,以及我们再熟悉不过《祝福》。仔细回味这些我们都曾学过的文章,你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那就是文章的题目简洁明了,没有什么难懂的字句。通过题目我们能感知到文章的类型以及要叙述的事实。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很显然这是一个以特定人物为背景的文章。既然是背影,那么文章的核心必定是人而非物,但同时又会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是谁的背影?又是怎样的一个背影让作者有了写作的冲动。这就是勾起读者好奇以及激起阅读欲望的关键点。但这不是通过作者自述的,而是读者通过题目引申或者挖掘出来的,当然每个人和每个人联想到的内容不同,这也就说明了一个好的题目对文章的重要性。反观现在的各种网文,统一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冗长而或者带着反问句式的标题。可以说,写作者是主动把需要读者去挖掘的内容赤裸裸的写成了标题,似乎是为了赢得更多关注的目光吧,这似乎有点像古代青楼门口的伫立着的女子,好不自重啊。我把这类文章统统称为“标题党”,至于内容更是良莠不齐,如果你有幸读过几篇的话。

我记得我刚拥有微信时,我关注过好多个鸡汤公众号,那时只觉得只要每天读一点鸡汤,人生就会充满了无数种可能。那时候特别相信人可能会一下子陡然而富,只要有一个机遇。天生我才真的是有用的。千金散尽真的会还复来。我忘了我是怎么走出那个怪圈的,但我是真的彻底摆脱了它。我不能说鸡汤文不好,但读多了真的就给你一种饮鸩止渴的效果。

两天前俞敏洪说的一句话火了,他说:当你工资比同学少一半,证明生命已经浪费一半。然后就有网友评论说,如果比我工资高一倍的同学比我先死,这又该怎么算?由此可见,励志也好,鸡汤也罢,所有的观点成立的前提是人必须的好好活着。我时常在想,如果每个人都是永生的,那每个人会不会都能成为像比尔盖茨或者是马云那样的人物呢?我想会的,因为那时候机会会平均到每个人的头上,而且不止一个,而不是像现在它只留给那些从娘胎里就已经准备好了的人。

我记得之前有人说过,说所有的励志书或者是名人自传都带有很浓的美化色彩,也就是说每个人在成功之前都有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日子,但当你成功后,你的那些难以启齿的苦难时日会被掩盖或者是一笔带过,让读者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很简单,只要以及稍微努力一下就好了。越是把成功写的简单的书越是卖的好,而且书店还越爱把这类书放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这样的做的好处不言而喻,对于书商、出版社、被写的人来说这是三方共赢,对于阅读者而言似乎有点惨,尤其是对于涉世未深而又有一腔热血的创业青年而言更是如此。如果不经历一番磨难,直接读所谓的成功学书籍,到头来只会有一个结果——傲立于幻想,惨败于现实。如果把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比做是人生的一味药,那么题目就应该是药引子,内容则是配方。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我拼文凑字时需要填充配方了。

有了引子配方该怎么配这也是一个大问题,类比到文章里就是我怎么开头,开头的第一句话或是第一段落该写怎么,怎样写才能让随后的内容能与题目很好的衔接上不会让读者觉得突兀,这也是我拼文凑字最为艰难的一点。拟好了题目却没有内容,写好了开头却不知该怎么继续。没到这是无疑就会暴露我学识浅薄的弱点,说直白点就是阅读量不过关,太少。

相比写作,读书对我而言也有困难,而且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困难。我曾在一本书的后面发现一个阅读等级表,当然我是读到最后一页才发现的。其大概的意思是说,读不懂这本书没关系,因为读书也是有能力等级划分的,有学历及能力的要求,不是说谁想读懂就能读懂的。由此我也就联想到读文章也是有等级划分的,虽然书也是有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构成的,但文章比书更缜密更紧凑。

有些文章在我看来是拗口难解的,对于其他人也许就是舒适好咽的。就如同品读一首现代诗一样,有的人觉得写的什么都不是,而有的人却觉得写的非常有深意。很多时候对于很难理解或者很难读懂的文章我都是本能的避而远之,或者是敬而远之,尽量不去触碰,能不看就不看,能不读就不读,比如用美学的手法编写的散文,大多时候我是不去看的,即使不小心看了也是囫囵吞枣的匆匆略过。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让自己时常处于尴尬的局面,坏处就是读了和没读一个样。自从我知道读书也有等级能力划分之后,我开始承认自己的愚拙,然后寻求“勤能补拙”的方法,为的是让自己在阅读的道路上能走的更远。

其实很多时候,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读的多了也就有了可写的内容,写的多了也就了读的需求。光读不写没法检验自己的成果,光写不读更没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当然,这些都是以我个人为主体延伸出来的观点,凡事都有例外尤其是在这大千世界里。不过不管怎样,只要读与写不涉及到金钱利益,不粘连功名利禄,只作为个人修行之事,我觉得这是一件顶好的事,尤其对于一个人没有什么远大抱负理想的人来说似乎更是如此。

闲隙碎笔

相关文章

  • 《闲隙碎笔》

    一心即禅。自然即道。参禅悟道不在别处,唯在当下一念心尔。 一心做好当下之事,便是禅修道法!一万个美好或者焦虑的念头...

  • 闲隙碎笔

    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惯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圆滑。我不大喜,哪怕至八旬老妪。而一颗觉醒的灵魂,则是对虚假的生活突...

  • 闲隙碎笔

    不争随缘亦是一种智慧! 于友人而争,争嬴了,情义淡了;于亲人而争,争赢了,亲情远了;于世道而争,争赢了,功德薄了;...

  • 闲隙碎笔

    您说自己常用微笑的力量去安抚他人,背后的无耐却自己消化,一边享受着被需要的快乐,一边隐藏着超常的负荷:这是一种怎样...

  • 闲隙碎笔

    夕阳西下,窄窄的天桥上涌动的下班人群,夕阳照耀在他们聪慧的脑袋上,仿佛人类的智慧在发光,我像个婴儿,捕捉到这一幕,...

  • 闲隙碎笔

    因了知世界广大而多元,并觉知自我的局限与狭隘,所以允许自己不懂他人,也允许他人不懂自己! 不遇伯乐,纵为千里马何用...

  • 《闲隙碎笔》

    阅尽世事繁华,总念孩提之家,家父经商有德,商贸广及诸省异国。吞吐量愈大,吾愈疲惫至天涯。如今家父悠然游天下。我亦少...

  • 闲隙碎笔

    [前序:晨间很少刷圈的,今天却是个例外,个中原因不必费神探究,直叙心语才是问题的关键:一首基督教的圣歌蓦然映入眸中...

  • 《闲隙碎笔》

    不是老天伤感 便是伊人伤情 若有神鞭在手 即刻驯服苍龙 暂抛颅顶之恼 ——逍遥 去我立锥之地 ——濯脚 惟叹—— ...

  • 闲隙碎笔

    那些杀不死你的,反而使你更强大! 一 这个世上有很多事是解释不通的,比如突然的失落,莫名其妙的孤独,没来由的落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隙碎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df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