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比生活更生活
文:我是素颜
刚刚看完山西作家王祥夫的短篇小说《一步一徘徊》,故事围绕着家庭养老的话题展开。四个儿女中最软弱无能的三女儿从小寄养在山下,父母亲一直无视她的存在,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也很排斥她,在家中她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可有可无。家人的陌视极大地伤害了三女儿的自尊心,她和没有什么大本事的丈夫在社会最底层打拼着生活。
家中老母去世,父亲瘫痪在床上。家人们想起了三女儿,她比其他姐弟生活贫困,是照顾父亲的唯一合适人选。弟弟还承诺,只要她能够把父亲照顾到死,就把老房子无偿赠予。
三女儿咬着牙伺候着对自己并不亲的父亲,也忍受着姐姐们的刻薄。父亲的工资卡在大姐手中,医疗卡在二姐手中,月月的开销要写出清单等着大姐报销。
两个月后面临老房子拆迁,家里人商量要老父亲送养老院去。父亲含了泪,坚决不去。姐姐和弟弟找各种不能够接纳老父亲在家中住的理由,父亲伤心欲绝。三女儿像一个大力士,推开衣冠楚楚的三个姐弟,抱起了柔弱无力的父亲。
这个故事何尝不是我们的生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从小被父母娇宠着,什么家务也不用干,想要什么父母就得给买什么。等到父母有一天老了,再不能够伺候儿女,倒过来需要儿女伺候时,这个时候儿女的怨言就来了,角色互相换不是说话那么容易。父母自以为对儿女是无私付出了全部爱的,儿女必然也会回报爱。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儿女,反过来要伺候老父母,可没那么简单。像文中弟弟那样盼着父亲早死早解脱的不孝子孙,何尝不是父母亲溺爱的结果。
新闻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被抓进了监狱,他用斧子砍死了自己的亲孙子。二十五岁的孙子不务正业,没钱了就和年迈的爷爷要,和村邻要,谁不给就打谁,要上钱就和狐朋狗友们一起花天酒地。孙子找了一个女朋友,他让爷爷给他两千元钱,不给就要给爷爷好看。实在没有出路的爷爷,终于趁着孙子酒后睡在沙发上,生生地用斧头砍死了他。村民联名保爷爷,说爷爷是老实人,是爷爷为村里除了一害。
这个不务正业的孙子,生来也和每个不谙世事的孩童一样可爱无知,他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没有给予孩子关爱,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在爷爷奶奶家长大,被老人娇惯着。老人怕孩子委屈,有一点好吃的先给孩子,逐渐养成孩子好吃懒做的毛病。
没有人教孩子要有感恩心,要想改变自己贫瘠的生活需要自己努力。从小孩子就知道,只要我哭我闹,爷爷就能够满足我的要求,习惯成自然,习惯的索取只会变本加厉,他永远想不到已经年迈的爷爷赚取一千元钱要付出多大的幸苦,他只想到自己没钱了,就得找爷爷要,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胃口只会越变越大,永不止步。最终长大的孙子心智还没有断奶,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而这个苦果,是大人们自己栽种的,不能怨孩子。
在《一步一徘徊》里,唯一的儿子是父母的根,备受宠爱。当老父亲睡在床上需要他付出关爱的时候,他是极其厌恶的,嫌恶父亲拉屎拉尿的异味,嫌弃父亲还不死。就在父亲的病床前,当着父亲的面,他大言不惭地说着盼着父亲早死的话题,丝毫不避讳父亲的感受。
当年曾经英勇无比,可以把唯一的儿子架在脖子上撒尿的父亲,无力地躺在床上,听着自己宠爱的儿子,盼着自己早死,给他腾地方卖房子得家产的时候,他恨不得把儿子一把掐死,也只能想想而已,已经无力改变一切,他的命只能听不孝子的安排。儿子要把他送养老院等死,他痛苦地落泪,坚决不去,那又怎么样呢?儿子让他去,他不去也得去。这就是活生生地子不教子不孝的例子,后悔晚矣。
生活是沉重的。推开每一扇窗户,天天都有沉重的故事发生。如果可以用笔记录下这真实的生活,给更过的人以启迪,让无知的懵懂的人吸取教训,别在同样的问题上翻跟头,是极好的事情。
感谢一些优秀的作家朋友,他们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好的故事,指引着人们少走弯路。期待着自己也早日具备这个能力,能够拥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来,提高自己,也警醒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