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把以前看过的一本书翻出来重读,竟然有了很多新的体会,觉得挺有意思。正好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所以记录下来。

书中提到,在我们的内心,一直有两个自我存在,一个是下达指令的自我1,一个是具体执行的自我2。无论我们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自我1都在无时无刻地在提醒和要求自己,“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避免那个,你要表现得更好些”。一旦结果不太理想时,又会给予大量的评判,“你又搞砸了,你又犯了和上次同样的错,你太糟糕了,你真蠢,你完蛋了……”。自我2则是那个连接我们神经系统和潜意识,负责行动的“我”,在没有受到干抗时,它一直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丰富的創意和巨大的潜力,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敏捷地运动、学会了运用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学会了很多无需思考就能立即采取最有效行动的反应。
然而,在我们的内心,常常是自我1在主导,我们的脑海里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着无数的念头,关于对过去的懊悔,关于对现在的不满,关于对未来的焦虑。这些就导致了自我1随时都在对自我2发号施令,随时都在对自我2进行控制和评价,对我们内在潜能的发挥形成了巨大的干扰。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念头产生,一刻也不停息,就像奔勝的河流,有些念头甚至是我们自己虚构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和存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正向意图?想明白了这个问題,我们或许才能更好地与之相处,才会发现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来实现这些正向的意图,才能尽量地减少这些念头对我们的束缚。我想,也许它们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对过去的错误汲取教训,对未来的风险和危机时刻保持警觉吧。就像我们数落孩子的不足,是为了让他们能够纠正错误,我们对孩子的状态忧心忡忡,是担心他们没有好的未来。
其实,这种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自我1和自我2的关系,像极了我们的亲子关系。自我1,就像那些内心充满焦虑、不安、愤怒和恐惧的苛刻父母,随时都想要控制自己的孩子,永远都在给予无尽的评判。自我2,就像那些可怜的、被压制了天赋的孩子,努力想要按照父母的要求表现得更好,却常常被无情地打击,不被父母信任,最终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放弃对自己的希望。
静下心来,回一下那些曾经在我们心中生起的念头,回想一下那些自我1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如果把这个自我1看作是另外一个随时在我们耳边唠叨、指责的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要么是反抗,产生对评价的评价,对念头的念头;要么就是认同,我不够好,以后也不会好,就这样了,没有希望了。如果我们自己都是这样的感受,那么你能更理解自己的孩子了吗?
要想避免或者尽量减少自我1对自我2的干扰,书中提到了几个诀窍:看,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点上;听,专注地去聆听、分辨声音;感觉,觉察你的姿势、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其核心,就是“放松的专注”,如果能保持放松,就少了很多情绪的干扰,如果能专注,就会让意识平静下来,将注意力集中于眼前,不再有控制和评判。我想,这样的诀窍,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亲子关系。
充满好奇和欣赏地观察孩子,你会发现他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充满了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他所干的每件“出格”的事情,都是探索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他对知识和未知的探索需求,远远超出了那些书本里的陈旧观念。他带着与生俱来的爱心、同情心、慈悲心,为了帮助一个捡垃圾的老婆婆,他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水买食物送给她,为了一个因乞讨而遭受白眼的流浪汉他会伤感半天。他是那么的会共情,那么善于不带任何目的和功利地对你进行鼓励,让你看到自己的价值。
放下心中的预设答案,不带任何评判地去聆听孩子,你会发现他是那么的有趣。他竟然这么善于表达,这么会使用隐喻,知识面竟然这么广,看问题竟然这么透彻,思考竟然比自己还有深度。最重要的是,他竟然这么愿意与你分享他的感受和体会。
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你会发现他是多么的富有情感。他是这样的敏锐,这样的有觉察,这样地感激自己的父母,深爱自己的父母。
当你习惯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你会发现他的身上有着越来越多的闪光点;当你习惯于用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你会发现他的潜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2019.4.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