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
北宋官瓷“纹犹鳝血裂冰肤”的开片艺术

北宋官瓷“纹犹鳝血裂冰肤”的开片艺术

作者: 乐土官瓷 | 来源:发表于2019-01-18 04:46 被阅读427次
北宋官瓷“纹犹鳝血裂冰肤”的开片艺术
北宋官瓷“纹犹鳝血裂冰肤”的开片艺术

内容提要:北宋官瓷关于“纹犹鳝血裂冰肤”之艺术特征的精确提炼和概括,乃来自清乾隆帝赞叹北宋官瓷的一句诗句,言北宋官瓷的瓷釉开片,极具艺术魅力,不仅纹如鳝血,且随着鳝血纹路的开裂,还次第形成一如冰镐振冰、冰片莹莹的纹裂“冰肤” 的艺术效果。此诗也是乾隆帝鉴赏艺术品的得意之作,对北宋官瓷的艺术特点把握的很是到位,影响也颇为广泛,被视为鉴赏北宋官瓷艺术的一句典型法语。自此以后,人们言及北宋官瓷,也总以此诗句作为赏玩北宋官瓷优劣的标准。本项研究不独是鉴赏,“纹犹鳝血裂冰肤”,也实是北宋官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一种根本标志。中国青瓷系的窑口很多,如耀州瓷系、汝窑瓷系、龙泉瓷系、越窑瓷系等,可谓枚不胜举,但并非只要是单色釉开片后作线的青瓷就是官瓷,唯凝聚在青瓷作品上“纹犹鳝血裂冰肤”之艺术特征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瓷作品,这是官瓷与其它青瓷不共的独特工艺,本项研究的目的也是揭示官瓷与其它青瓷一种根本的区别。

关键词:  北宋官瓷 开片 鳝血纹 冰肤 做线工艺

1、引言

        乾隆帝在古玩鉴赏乃至诗词歌赋的创作上,颇些艺术功力,号称诗词万首,描人状物,眼光之智慧,有其独到之处。其为北宋官瓷所赋诗篇(刻铭),就足见神韵。清朝非如北宋得之五代十国暴虐之乱时狭小零落的国土,清王朝得益于明朝曾经一统江山的泽惠,再加上其祖上金戈铁马的趁势扩张,登基称帝后的乾隆,纳入他统治下的版图,确确实实已远过于北宋。但值得回味的是,拥有天下无数财宝的乾隆,虽然宝贝可以车载斗量,但其对北宋官瓷却情有独钟。仅据台北故宫北宋官瓷传世品的刻铭统计,乾隆为北宋官瓷所颂诗篇便多达十余首。从这一点来看,北宋官瓷在其心目中的优越地位,也当一目了然了,否则乾隆帝对中国瓷器也不可能有“陶成缅赵宋”[1](乾隆宋官窑刻铭)的由衷感叹和赞美了。

        能得乾隆帝的珍爱,北宋汴京官窑的作品,自身品质也必有其出类拔萃之处,这是无容置疑的。这里暂且不论这种出自帝王手笔的陶瓷艺术,如何先天禀赋有皇族道统和尊贵的文化艺术烙印,仅其吸收当时各类窑系的制瓷精华,在综合当时诸大名窑和窑系工艺优点之上的创造,就足以在中国陶瓷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了。根基独厚的北宋官窑瓷器,特别注重本身的釉色美,更在诸名窑的施釉技法上加以改造,创制出一套严密的多次施釉和精到的釉烧工艺,使得官瓷凝厚的釉层独树一帜,并影响了北宋以后几乎所有青瓷系的窑口。

2、北宋官瓷的釉烧技艺

        中国陶瓷的制作工艺,具有精湛的制作艺术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按我国陶瓷传统制做工艺言,其工序大项包括取土、练泥、洗料、镀匣、修模、做坯、印坯、镟坯、满窑、开窑等23道工序,细分起来更是多达70余项。北宋官瓷做为传统陶瓷的一个种类,当然不能例外。这里所说的是北宋官瓷釉质制备的釉烧工艺,而非北宋官瓷制作的全部技艺。

        北宋官瓷具体的釉烧工艺,是采取二次烧成的制瓷技艺,坯体成型干燥后,先以960℃左右温度素烧胎体,以增加胎骨的强度,便于多次施釉。然后基本采用外浸釉、内涮釉的方法,在烧结的坯体上内、外分别进行往复数次的施釉,使得内外釉层厚度往往等于或大于坯体的厚度,最后通过高温还原的釉烧技艺,来追求其作品的玉石之美和凝厚肥厚的釉质,以至成就作品的厚重庄严和规整大气,并使得肥美的釉层在烧成过程中由于应力的不同变化,最终达到艺术的开片效果。不仅如此,北宋官瓷虽为质朴无华的素面青瓷,既无精雕细琢的装饰,又无什么色彩艳丽的描绘,但其所禀赋的三代古青铜器和玉器筋骨挺拔的造型,实达到了一种象征和隐喻的艺术高度,其在胎体上随顺器型所随意变化的凸凹、直棱、以及弦纹等造型手法,在巩固胎骨强度影响釉面开片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表述出了官瓷作品端庄典范的自然朴素之美和青铜之韵。

3、北宋官瓷开片成因

        北宋官瓷肥釉坚胎,受釉层中应力分布不均的影响,加之在烧制过程中二者的膨胀系数又不相同,釉面开裂(开片)在所难免,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说,北宋官瓷瓷釉属石灰碱釉,釉中呈碱性的助融元素成分(钾长石、钠长石)的含量较高,本身的热膨胀系数就大,性质活跃,易发生热振动(变化)。因为碱金属离子带电量小,故其瓷釉的结合很弱,很小的热能即会产生剧裂的振动,再经过高温煅烧,含碱性氧化物多的釉必然因其热膨胀系数大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釉面在冷却后自然会开出大块的龟背纹路,并随着胎、釉应力的释放,这纵横交织的开裂纹片,在釉面应力逐渐减小的情况下,又逐渐破裂出阡陌纵横、层层叠错的细密的小冰片,使瓷器在彰显出万千天成的神奇纹路的同时,还隐约间折射着钻石般晶莹的光芒。这奇美自然的艺术效果,一如三九严冬玻璃窗上一夜间成就的奇妙冰花,如梦如画,宝光粼粼,温润而细腻。难能可贵的是,北宋官瓷的开片艺术,缘于其胎、釉用料的绝妙调配,实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神境,纵是手把件的小器皿,也能如意地开出龟背一样的大片纹路,令人爱不释手。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官瓷的开片非人工所能控制,全赖天成,故而从本质上来说,官瓷的开片艺术,实乃是一种独具禀赋的材质美和本质美,也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语境和意象。

4、北宋官瓷对开片的艺术追求

        值得说明的是,瓷器的开片本来就是任由天作,随顺自然,但官瓷开片纹路却能出现醒目的鳝血之纹,而依附鳝血之纹所开的细密冰片又晶莹无色,最终使其作品展现出让人难以理解的红线串冰凌之奇幻的艺术效果。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秘密?又是如何会出现如此这般的艺术效果的?其实,北宋官瓷这种“纹犹鳝血裂冰肤”的艺术特征,以笔者多年的烧制经验而言,虽纹片开裂在于胎、釉的膨胀系数不一,是经“火之幻化”所成,但所形成的有色(鳝血)片纹,是为北宋官瓷追求开片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装饰技艺,不是某些专家学者推测论述的那样,言是由于官瓷胎体在高温还原气氛下,氧化铁离子在高温中发生窑变,后经漫长的岁月,氧化铁离子渐渐渗出,所以才将开片纹路染的猩红,色如鳝血。这种推论很学术,看似颇有道理,其实不然,否则,为何所裂的层层叠摞的细密冰片不呈鳝血之色?难道氧化铁离子是神机妙算且又懂如何惬人心意的美学精灵?只选择在大纹路上渗出,而理智的放弃所有细密的小冰片?这显然是说不通的,与官瓷固有的开片着色工艺相违背的。所有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合理的,主要是其未在窑口亲自烧制实践,才会有如此背离客观经验的想当然之说。北宋官瓷作品的鳝血纹,实际上是人为的一道做线工艺,为北宋汴京官窑所独创,也是同样拥有“紫口铁足”艺术特征的开封东窑瓷器所不具有的事物,代表着北宋官瓷对东窑东青瓷的一种艺术超越。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官瓷开裂的纹片,以求得素雅的青瓷釉面上多一些色彩变化。具体的传统操作方法是,官瓷作品烧制出窑后,在其开片的第一时间,窑工便将作品全身涂抹配好的染料,而后用直接擦拭的方法来做线。因为瓷器所裂的纹片,与染料接触或受外力擦拭后便于染料的渗入,没有什么太神秘的技术问题。所用染料的材质,一是用煅烧后再经碾磨成粉的含铁量较高的铁矿石、紫金土等褐色矿物原料,兑入朱砂、墨汁调成色料后直接擦拭染色;再者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主料为精心调配的近乎鳝鱼血色的矿石色料,辅料为石榴皮和茶叶,可掺在一起来实施染色。瓷器经这种配好的染料擦拭,鳝血纹便染成了,清洗后擦拭干净就任其随便开冰片吧,多多益善,越细密越有情趣。但以笔者的经验,目前官瓷烧制者所用的染线工艺,乃一些非传统的染色方法,工艺更简单,直接用稍做调配近似赭石色的国画颜料或宣传色颜料,将其涂在瓷器上,然后用抹布或海绵擦拭干净即可,操作方便之极。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如今还有配制化学原料进行染色的,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碱性橙色基兑墨汁,或红、黄勾兑的色浆再兑入少量墨汁等,反正是怎么得心应手怎么来,没什么国家或行业标准,只要所染纹线近于传世的官瓷器物上的鳝血纹即可。但有一点必须共同遵守的是,在做线时,无论用何种方法,均要选择在瓷器出窑开片的第一时间进行操作,否则,开片时间长了亦即行家所谓的“开老了”,再去染线,染出来的只能如哥窑瓷器一样,成为“百级碎”了,也便没有北宋官瓷瓷器“纹犹鳝血裂冰肤”的艺术神韵了。哥窑“金丝铁线”的染色工艺也是如此,也要求在第一时间使用墨汁先染“铁线”,而后等瓷器纹片开老了再染“金丝”。在具体的工艺上,只要将“铁线”染在瓷器开老之前即可,“金丝”则可根据要求的细密程度酌时染之,较官瓷多一道染色工艺。不过,相较于鳝血纹,“铁线金丝”的细碎纹的美感还是不如龟背片的鳝血纹朴素自然、典雅大气,明代学者高濂评价两宋官窑瓷器也说:“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2]

图1.官瓷开片1。Figure 1. Official porcelain slice open,1.

图2.哥瓷开片。Figure 2. Costa Rica opening piece porcelain.

5、“官瓷一点红,万世吃不穷”之谚语的本意

        与北宋官瓷鳝血纹艺术特征较近的,官瓷还向有“官瓷一点红,万世吃不穷”的谚语,言官瓷釉面会凤毛麟角的窑变出一片(一点或几道)出人意料的色泽或色斑,其品状或肖形或状物或法自然山水,出神入化,天趣自成,是为官瓷作品中之极品,但却于釉面开片无关。其艺术特征一如《博物要览》[3]中所言:“官哥二窑,时有窑变,状类蝴蝶禽鸟麟豹等像,于本色釉外变色,或黄或红紫,肖形可爱,乃火之幻化,理不可晓。”笔者曾见识过这类“本色釉外变色,或黄或红紫”的作品,其“肖形可爱”绝对真实不虚。这些偶然出现的色斑“乃火之幻化”,非人故意为之,纯属天成,釉色经烈火窑变的“状类蝴蝶禽鸟麟豹”之形像,而且朝夕观之各异,变幻莫测,实乃“理不可晓”。清代学者朱琰亦道:“曝书亭集官窑花浇,其温兮若鱼尾之散余霞,润兮若海棠之过朝雨”[4],言官瓷碧波荡漾的青色釉面神变出的彩霞朝雨,如诗如画,颇具动人心魄的美感,实为官瓷中出类拔萃开片的神品。不过,有些研究者和鉴赏者难以明悟官瓷窑变出色之难得,他们认为,这些偶得的色斑的形成机理,一是人工故意所为;再者是釉料中杂质未除净的缘故所致,属于微量铜矿石或锌矿石在烈焰煅烧下,经还原窑变产生的另类现象,与官瓷纯净似玉的艺术品质颇有抵牾,故常视其为次品,并将其从官瓷上等作品的范畴中剔除,这也是馆藏官瓷传世品中为何没有这些窑变作品的一个原因。笔者从原料的角度去考察,深深地理解,就是同一矿源,山底下、山中间和山顶上其矿石所含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可能还会有很大差距,偶有含铜或锌的矿石入釉,产生突破青釉的窑变,也在情理之中。令人遗憾的是,虽今日这类窑变的作品还可能偶有所得,不知哪一窑出个一、两件,两宋时期“一点红”的作品,却始终未能见到。关于这一只有谚语传说没有传世作品印证的情形,之所以只能在文人的历史笔记中看到记载,实有其客观上的难言之隐。《余冬续录摘抄内外篇四种》(卷四) [5]曾为之言道:“浙江官窑,烧造供上瓷器,其始抟作涂饰,求其精致一也。开窑之日,反复比量,而美恶辨矣。其中有同是质而遂成异质,同是色而特为异色者,水土所合,人力之功,不复能与,是之谓‘窑变’。盖数十窑中,千万品而一遇焉。然监窑官见则必毁之,窑变宝珍奇,而不敢以进御,以非岁供物也。故供上磁(瓷)器,惟取其端正合制,莹无疵瑕,色泽如一者耳。”老人家说,虽这些“人力之功不复能与,是之谓‘窑变’”的作品,“数十窑中”,乃至“千万品”里才得一个,实乃极为稀有难得,但纵为珍宝,遇之也一定“必毁之”,“不敢以进御”,拿它去献给皇上,其不“端正合制”和非“色泽如一”是一方面;“非岁供物”,亦即不是想烧就能烧成,才是主要原因。终究,这类神品太难得了,每出一件也只能是孤品,若皇上需要大批烧制,窑工大匠又怎能成批烧制出这类本属意外之物的神器?愿望可是控制不了窑变的。故而,为不给自己找难题,监窑官乃至包括窑口工匠,自然要忍痛割爱,见之必毁,不敢让这类孤品出世。

    6、汝瓷和北宋官瓷开片艺术的差别

        从北宋官瓷艺术特征的角度而论,纵排除这类窑变出彩的作品不论,“纹犹鳝血裂冰肤”之美,也堪为北宋官瓷对中国青瓷的一项极富诗意的贡献和创造,丰富了中国青瓷单一的釉色,是为汝瓷等开片青瓷不具备或不去刻意追求的美好事物。不独如此,在开片艺术方面,汝窑还以无纹片开裂为上品,明代学者曹昭为此言道:“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6],对不开纹片的汝瓷推崇备至。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7]也言:“(汝瓷)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说明汝瓷并不在意作品纹片的开裂,也就是说其并不是以追求开片为其作品的主要特征的,开不开片,完全任其自然,更谈不上北宋官瓷有意追求纹片成熟开裂的做(染)线工艺了,这在客观上也说明了二者艺术特征的差别:两窑口一个是无意为之,不在乎作品是否开片,任其自然;一个是刻意追求,尽可能使之成为别具一格的天然装饰艺术。而从北宋官瓷“纹犹鳝血裂冰肤”之开片艺术特征而言,我们不难想见,北宋官瓷粉青色或月白色玉润的光芒中,开裂成龟背片的鳝血纹路,在“紫口铁足”的艺术特质包围间,直接突破了青釉单一的色彩,恰似春水投石,波纹乍起,灵性顿生,加之细小的冰片点缀,这青釉红线、线串冰莹碎片且飘逸疏朗的艺术奇观,绝对是鬼斧神工,天成大美,这也是北宋官窑瓷器与其它名窑的瓷器不共之处,堪为鉴定北宋官瓷作品一个典型的艺术特征。虽然哥瓷也有染线工艺,并传承北宋官瓷,将“金丝铁线”的染线工艺发挥成为其代表性的特征。然而,哥瓷的染线,相较北宋官瓷作品,在审美上还是有相当的差距,艺术效果也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哥瓷是先用墨汁染大线,待釉表面开片基本稳定亦即釉中应力释放基本完结后,再用调制好的金黄色颜料浸泡、擦拭染碎线,这样染成的作品,现出满器“百级碎”的杂密纹路,虽极好辨认,但太过于凌乱和花招,直接损伤了青瓷本身故有的朴素和淡雅,这与北宋官瓷“龟背鳝血纹裂冰肤”的艺术美感确有一定距离,故乾隆帝“粉青真上品,鳝血具奇纹”的宋官窑刻铭,对官瓷釉色和纹片的艺术之美深有感叹。确实,清丽的阳光斜射的充满馨香的静室中,守候着一颗平淡的心灵,北宋官瓷的“鳝血纹路、晶莹冰肤”,疏淡有致,耐人品味,其朴中见华,美乎其美,将更加神采奕奕地凸显出汴京官窑作品的高贵和典雅。纵然北宋官瓷未创世前,汝瓷在中国青瓷系列中有“为魁”天下的盛誉,但细观其的釉面,因为釉水寡薄,随应力一开即碎,只能形成不见色彩的细密的蝉衣纹,开片也无法突出,非近观难以辨识,又因缺少北宋官瓷的做线工艺,只能毫无变化的素面朝天,其纹片的艺术价值相较于北宋官瓷,似乎有些缺失,这也反衬出北宋官瓷追求釉色丰富的艺术创造。

图3.官瓷开片2  Figure 3 Official porcelain slice open, 2.

图4.汝瓷开片Figure 4.The porcelain cracked

7、结论

        历金、元、明数百年改朝换代的惨烈战争之浩劫,基本上毁于金兵攻陷东京汴梁的北宋官瓷,其珍稀作品能传到遥远的清代,已到了凤毛麟角的地步,罕有难得。或许也幸亏赖于皇宫紫禁之城的收藏保护,这极易破碎的美好事物才能在腥风血雨中传承下去,福泽后世,使后人得以感受和体会到北宋官瓷开片艺术的风采神韵,并对研究以及传承这项技艺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实物参考。

        从乾隆帝题诗落款的时间遥想,大清帝国壬寅年那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在春阳清清的照彻下,北宋官瓷令人炫目的光辉于乾隆的目光中冉冉升起,深深地植入乾隆对美惊颤的灵魂,这惊心动魄的艺术的一瞥,远远超越了帝王将相们酒与色庸俗的物资快活。乾隆帝诗兴大发,笔走龙蛇,留下了他对北宋官瓷艺术品质至高的感悟和敬仰: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

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

诗句沉着从容,娓娓道来,极其干练地将北宋官瓷青玉般朴和的光辉,以及“纹犹鳝血裂冰肤”的静美典雅、温润疏朗等典型的艺术特征一览无余。对我们后人而言,北宋官瓷之所以达到如此高雅的艺术境地,与其釉色的质地和独特的开片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

其一,北宋官瓷开创的青瓷类肥厚釉质在于多次的施釉工艺,并为釉面开片的艺术效果提供了保证;

其二,北宋官瓷“纹犹鳝血裂冰肤”的釉面开片的染线艺术,完全是一种人为的和有目的艺术追求,其方法就是文中所述的北宋官瓷的做线工艺。

参考文献: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官窑特展[M],1996。

Taipei Palace Museum,Song kiln Exhibition[M].1996.

[2](明)高濂,遵生八笺[M],黄山书社 ,2010。

(The Ming dynasty)GAO Lian, Zunsheng eight Jian[M],2010.

[3](明)谷泰,博物要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The Ming dynasty)Gu Tai, Museum Highlights[M],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1996.

[4](清)朱琰,陶说[M],山东画报,2010。

(The qing dynasty)ZHU Yan, Tao said[M], Shandong Pictorial,2010.

[5](明)何孟春,余冬续录摘抄内外篇四种[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

(The Ming dynasty)HE Meng-chuni, Yu Dong sequence excerpt record four kind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views[M], Taiwan: Xinwen Feng Publishing Company,1984.

[6](明)曹昭,格古要论[M],中华书局,2012。

(The Ming dynasty)CAO Zao, To be on the grid ancient[M],Zhonghua Bookstore,2012.

[7](清)张九钺,南窑笔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The qing dynasty)ZHANG Jiu-yue, South kiln note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12.

The texture is like eel's blood showing through frost-cracked skin                                                         

YU  Le-tu 

(Official and Porcelai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 Kaifeng 450000,China.)

The quote “the texture is like eel's blood showing through frost-cracked skin” is from a poem of Emperor Qianlong. It vjv1dly describ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s of Palace Porcelain of North Song Dynasty. The cracked glaze of the porcelain is very fascinating. The color is as bright as ee1's blood and the pattern resembles that of an ice surface hitting  by an axe.

Emperor Qianlong is very proud of this poem since it captures the main characters of Palace Porcelain of North Song Dynasty. And it is so influential that people always use it to appreciate and appraise Palace Porcelain of North Song Dynasty afterwards.

Actually, the poem show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Palace Porcelain of North Song Dynasty and other porcelains.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celadons in China, such as YaoZhou Porcelain, Ru Kiln Porcelain, Long Spring Porcelain, Yue Kin porcelain and so on. However, it's not that when a celadon has cracked glaze then it can be called palace porcelain. Palace Porcelain only refers to those with the characters of “eel's blood showing through frost-cracked Skin”. These characters are exclusive.

相关文章

  • 北宋官瓷“纹犹鳝血裂冰肤”的开片艺术

    内容提要:北宋官瓷关于“纹犹鳝血裂冰肤”之艺术特征的精确提炼和概括,乃来自清乾隆帝赞叹北宋官瓷的一句诗句,言北宋官...

  • “冰裂纹”分几类?

    据了解,开片又称冰裂纹,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分为大开片、小开...

  • 宋代哥窑瓷器价值过千万 宋代哥窑瓷器拍卖成交记录 宋代哥窑瓷器鉴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

  • 各种文玩的完美开片图示

    “开片”又称冰裂纹,原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

  • 中国北宋官瓷

    中国是一个享誉世界的陶瓷古国,素有“世界瓷国”之称,其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堪称举世无双,震烁世界...

  • 璞玉之“质”与汝瓷之“变”(汝之秀,汝魂汝瓷,瓷妃汝瓷)

    汝瓷以名贵的玛瑙入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汝瓷以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开片”为特征。 开片,也就是渐渐...

  • 北宋官瓷的创制

    南宋文人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言:“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

  • 中国北宋官瓷十讲

    中国北宋官瓷十讲 中国是一个享誉世界的陶瓷古国,素有“世界瓷国”之称,其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堪称举世无...

  • 北宋官瓷十讲

    三、北宋官瓷的器型 《宋史》卷一六一《志》记载宋徽宗这样一句话:“先王制器必尚其象, 然后可以格神明”,北宋官瓷当...

  • 官窑的名瓷好看吗?

    官窑瓷器以开片为美,每一器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开片。肉眼所及,浑然天成,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晶莹如玉,极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宋官瓷“纹犹鳝血裂冰肤”的开片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lg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