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
第二章 意象
一、意象学说概述
(二)形成:晋—唐
注释:
二、王昌龄《诗格》
(二)王昌龄意境浅说之袁枚:
1、袁枚的“娱己媚人”——有.清乃大(1):
《随园食单》系清人袁枚创作的文言随笔集。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茶酒单,共十四单,外加一序。其作详细记述了清代流行的三百二十余种南北菜肴、饭点和名茶美酒,对菜点的选料、加工、切配、烹调以及菜点的色、香、味、形、器都做了极其精辟的论述,被海内外美食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食经”。
袁枚在每单之下都做了简短的题文,大体看来不在乎饮食养生,不过有些地方颇耐人寻味。
他在《随园食单》序中说:
《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典论》曰:“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
(因未查到序的原文故简单引用两句)
序中赞美周公礼制,并提到了“笾豆有践”(1)和“彼疏斯稗”(2)。
(1) 笾豆有践:语出《诗经·豳风·伐柯》,意思是将餐具摆放得整齐有序(准备设酒宴迎娶心爱的女子)。《伐柯》一诗描写西周的聘娶婚制,年轻男女结婚,必须通过媒妁才合乎礼制。全诗并未直接提及周公,故此处不能译成“赞美周公”,而是赞美周公确立下来的西周礼制。
(2) 彼疏斯稗:语出《诗经·大雅·召旻》。整句为:“彼疏斯稗,胡不自替?”意思是老百姓只能吃粗粮(疏),而他凡伯却吃着精米(稗),这样的君主,怎么不自黜王位呢?
从序中可以看出,袁枚作《随园食单》或另有隐意。从“笾豆有践”看,《随园食单》像是与心爱之人沟通的媒介,不仅如此它还要求二者的仪行需合乎周礼。参考清朝编书的一些做法(如《四库全书》)大致可以断定,“彼疏斯稗”言指清.宫.内.廷。
为了方便说明,现将《随园食单》中十四单每单中的题头短文录于下:
第一、须知单:
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
第二、戒单:
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
第三、海鲜单:
古八珍,并无海鲜之说。今世俗尚之,不得不吾从众。作《海鲜单》。
第四、江鲜单:
郭璞《江赋》鱼族甚繁,今择其常有者治之。作《江鲜单》。
第五、特牲单:
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①”,宜古人有持豚馈食之礼②。作《特牲单》。
①广大教主:各种物料的首领。
②持豚馈食之礼:以猪肉为主要原料制成食物,作为馈赠的礼物。
第六、杂牲单:
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①常时有三物;然制法不可不知。作《杂牲单》。
①非南人家:不是南方的人家。
第七、羽族单:
鸡公最巨,诸菜赖之。如善人积阴德,而人不知,故令领羽族之首,而以他禽附之。作《羽族单》。
第八、水族有鳞单:
鱼皆去鳞,唯鲥鱼不去。我道有鳞而鱼形始全。作《水族有鳞单》。
第九、水族无鳞单:
鱼无鳞者,其腥加倍,须加意烹饪,以姜桂胜之。作《水族无鳞单》。
第十、素菜单:
菜有荤素,犹衣有表里也。富贵之人嗜素,甚于嗜荤。作《素菜单》。
第十一、小菜单:
小菜佐食,如府、史①、胥、徒②佐六官③司也。醒脾解浊,全在于斯。作《小菜单》。
①府、史:古时管理财货文书出纳的小吏。
②胥、徒:泛指官府衙役。
③六官:即六卿,指地位较高的官吏。
第十二、点心单:
梁昭明①以点心为小食,郑修嫂劝叔②且点心,由来旧矣。作《点心单》。
①梁昭明:即萧统。
②叔:女性称丈夫之弟为“叔”。
第十三、饭粥单:
粥饭本也,余菜末也。本立而道生。作《饭粥单》。
第十四、茶酒单:
七碗生风,一杯忘世,非饮用六清①不可。作《茶酒单》。
①六清:指水、浆、醴(lǐ)、凉、医、酏(yǐ)。
从第十一小菜单内容来看颇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味道。其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韩非子解老》中“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鲜字,本义为新宰杀的鸟兽肉。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子有军事,兽人无乃不给于鲜,敢献于从者。”。在《仪礼·士昏礼》中:“腊必用鲜,鱼用鲋,必殽全。”,可见“鲜”与鱼是有区别的。现在的《汉语大词典》,多注为“泛指鱼类。”,所举例证为“《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河上公 注:“鲜,鱼也。””,可见,小鲜做小鱼解,是从河上公注《老子》始。
(限于一些其他的原因,这里不再进行过多的注释)
这里就存在诸多疑问:袁枚写饮食方面的文章夹带政事很不寻常。因为他做官时的官职并不大,与六官相差渐远,以官之道论食实在是给自己找麻烦。(袁枚曾因误用一枚“钱塘苏小是乡亲”私印给自己招致麻烦,这事以后再讲。)
第七、羽族单:
鸡公最巨,诸菜赖之。如善人积阴德,而人不知……这一言论也令人生疑。
袁枚行事暗与古合。[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学行篇·卷十》曾记载过关于他的轶事:
袁简斋先生一生不言释氏,每游寺中,僧人辄请拜佛,先生以为可厌。乃自书五言四句于扇头云:“逢僧必作礼,见佛我不拜。拜佛佛无知,礼僧僧见在。”似深通佛法者。又,先生一生不讲《说文》,一日宴会,家人上羊肉,客有不食者,先生曰:“此物是味中最美,诸公何以不食耶?试看古人造字之由,美字从羊,鲜字从羊,善字从羊,羹字从羊,即吉祥字亦从羊,羊即祥也。”满座大笑,似又深通《说文》者。皆可以开发人之心思。
虽说“如善人积阴德”之类的话在古代司空见惯,但终是逃不脱与佛.的关系。而从轶事来看,袁枚生平又不言释氏,更何况是写食货之类的文章。故这些言语令人生疑。
而第五、特牲单:
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持豚馈食之礼。作《特牲单》。
说的更加突兀,最有耐人寻味之处。 特:只,仅仅。牲:牲畜。特牲:祭祀时只用一头牲畜。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特豚:祭祀用的家猪。
其第六、 杂牲单——牛肉中有:此太牢独味孤行者也,不可加别物配搭。
太牢:古时祭祀以猪、牛、羊三牲同祭,称为“太牢”。
独味孤行:指三牲单独烹饪,不与其他食材混搭。
将猪与牛对比即可以品出,“宜古人有持豚馈食之礼”一句中的礼字一下就变了味道。礼物与春秋之礼,两种意思顿时泾渭分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