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导读一百一十二|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4】

导读一百一十二|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4】

作者: 罗益明 | 来源:发表于2020-11-02 18:37 被阅读0次

我们再来看第三章“二人”关系中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中国人的“和合性” ,第二部分他制他律的人格,第三部分中国人的代际关系,先来看第一部分中中国人的“和合性”的思想要点,第一个思想要点,中国人做菜,以及人际交往都主张“合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处渗透,彼此依赖,没有清晰的边界。尤其在人际关系中,这种“和合性”将导出它可以导致古道热肠、急人之难的倾向,而且从不放在心上,并不企望别人回报。然而,也可以造成利用“人情债”对别人的摆布与利用。

其次,也可以导致处处替别人着想,以及无微不至地照顾别人的倾向。然而,这种倾向也往往具有一个铜币的另一面,那就是对别人私生活的干涉,以及个性发展上的阻滞。这种倾向,在中国人长辈对小辈、上级对下级的关怀中,特别容易出现。

再次,这种人际关系的“和合性”,即人我界限不分明,不明朗的倾向,会出现以下几种相悖的情况,第一种相悖情况,可以导致“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但是,同一倾向,也可以导致在“自己人”之间划小圈子,并且使这种“互助”变成“拉关系”与“走后门”,从而破坏公家的体制,使任何明文规定的条例都无法执行。

第二种情况,总是要不断与别人比较才能确立自我的价值,而这种比较的重点又易偏向于人与我在社会观众面前地位之高低,而不是看自己内在完成的程度。因此,在一个“个体化”不发达的文化中,只要自己能够进升,就不一定需要“个人发展”,即使凭借特殊关系也无妨。

第三种情况,可以导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现象。但是,人我界限之混淆不清,以及“个人发展”观念的不发达,也可导致这样的一种倾向:那就是把别人的发展当作是自己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亦即是说:自己的不发展必然是别人的错。为了保持大家都一样,就必须将别人拉下来。

第二个思想要点,中国式人际关系主张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利益算得太清楚,就必然会引起争执,在一个强调互相依赖的文化中,争执是必须尽量去避免的。西方文化下产生的人格,则认为人必须去为自己谋取合法利益,而且,不只是如此,他必须为了获得并且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做斗争,这种斗争也无须避免对抗的方式。这是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扩张以及自我完成的一重必经手续。

唯有如此,强固的“自我”疆界才能建立起来。自然,自己如此做,也尊重别人如此去做的权利。因此,一切就都必须讲究法权关系——什么是自己分内的,什么是别人分内的,都划分得清清楚楚。换言之,他们认为是权利分内之事,就不会因“谅解”别人的“苦衷”而加以放弃。

第三个思想要点,中国人和为贵的态度,这种放弃“对抗”的态度,往往造成“自我”的弱化。因为,自我权利观念的模糊,使坚强的“自我”疆界无法建立起来。在大部分中国人之间,它造成了一种将自己贬低才能获得社会称许的倾向,结果就形成了自我压缩的人格。

这种自我压缩的人格,很容易会变成没有“个性”的人格。例如,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人往往有迎合别人的倾向;有时,在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后听到别人不同的意见,就立即改口赞成;有时,自己有异议却藏在心中,不敢说出来。 这种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

我们再来看第二部分他制他律的人格的思想内容,第一个思想要点,中国人既然在人情不到之处就无须“做人”,基本上就缺乏“人类”观念而倾向于把“非我族类”都当作“敌人”。第二个思想要点,“做”一个人与“是”一个人是两个相反的观念。“是”一个人就是去面对自己,亦即是必须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在世人面前出现,在世俗关系里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性。

“做人”则是为了别人才去“做”一个人为的角色,即使最后是为了自己也必须先为别人(亦即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含示一个人将社会观众对自己的看法看得比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更为重要。中国人很讲究“面子”与“门面”,就是这种倾向的最好说明。

第三个思想要点,“羞耻感”与“罪恶感”。“罪恶感”是不以人为主的,而是看事情本身对不对,亦即是以内省的方式审视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如果有的话,即使并没有牵涉到另外一个人在内,心中也会感到不安。因此,比较容易产生不因人而异的原则性态度,而纯粹的“羞耻感”,则是以别人怎么想为主的,亦即是说:自己觉得事情该不该,是由于别人会怎么想。

因此,怕对不起人的倾向,就会压倒怕对不起原则的倾向。而中国文化倾向于塑造“羞耻感”,所以中国人就有怕对不起人而不是怕对不起抽象原则的倾向,使中国人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因此,“羞耻感”的逻辑在“自己人”圈内的运作,往往是侵蚀法制的因素。

第四个思想要点,中国人认为接受他制他律是好的,因此就强调“乖”或者“听话”是美德。例如,如果一个青年人很循规蹈矩,在行为上从来也不敢越出雷池半步,就会被认为曾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亦即是对父母很“乖”或“听话”。

至于“规”与“矩”,则是划圆与划方形的仪器,因此一个人“规矩”的话,就是让外来的力量将其剪裁成为跟大家一样的尺寸。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将成人重新放回依赖的、没有尊严的、以别人为标准的、易于为外力控制的童年状态的尝试,这个对待“人”的态度是弥漫于整个文化中的,它贯穿于由家庭、社会到政治以及思想的各领域中。

我们再来看第三部分,中国人的代际关系中的思想要点,第一个思想要点,在中国这个没有个体“灵魂”的文化中,每一代训练下一代的“人格”,都是去符合“二人关系”的人格,必须在别人面前“做人”的人格,因此,也是“他制他律的人格”。“个性”既然无从出现,每一个人生活的意向遂集中在大家一样的“身体化”的需要之上,至于超乎自己的“身体化”需要的道德生活的主要内容,则表现为对别人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的关怀与照顾之上。这种建筑在“身体化”需求之上的“心意”,甚至还渗透到中国人的正直行为中。

第二个思想要点,在家庭中,“慈母”对子女的照顾,一般来说是“养”,但也只能涉及“身体化”的需要——饮食、穿衣、睡眠——其中又以“饮食”为主要内容,不着重发展“个性”,而只是要其去迎合别人,亦即是培养“和为贵”与“息争”的态度;

而中国社会要求“严父”做到的,又是另一种任务,那就是“教”。如上所述,中国文化注重培养的,是一种“他制他律的人格”,因此必须把每一个“个人”都当作是“不道德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用内省的方式作自我决定的“良知主体”或“权利主体”。因此,就不去训练每一个人用“选择”或“批判”的方式去接受社会的规范,而必须像驯服野兽一般,用外力将它制服。“严父”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就必须用威吓的手段,甚至出手到“打”,是用驯兽的方式去“教养”子女的。

第三个思想要点,中国人一代对一代的“养”,只是养一个不开展的“身”,因此,“身体化”倾向具有“儿童化”的内容,而中国人一代对一代的“教”,则是教其如何在“二人”关系中去“做人”,而这种“人情化”的倾向,却使一个人过于早熟地想要“安身立命”以及变得老于世故,因此,遂具有了“老年化”的内容。

你看中国文化设计的“儿童化”与“老年化”这两股倾向,表面上似乎是相抗拒的,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共同目的是——不要让人格发展过程中出现““少年”这一个阶段,为啥?因为少年阶段,可以说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它不只是一个人最有冲劲的时代,也是他(她)最有吸引力的时期,因此,它也是一个最不稳定的时期,在一个必须像防贼骨头一般防范“个体”的文化中,它当然又是一个最为危险的不能加以渠道化的时期,因此就成为必须被抹杀的对象。

第四个思想要点,中国人心理中那股婴儿期的自恋心理,总是心存幻觉地期待:这个环境能自动地调整成合乎自己的心意那般,但当这个客体未能如“万能的父母”般满足自己,就会对之衍生愤愆。比如:由熟人介绍租房间住,开始时房东可能“清高”到连月租多少都不提,也没有说明什么东西可以用什么东西不该碰,但这其实却是不负责任地免除了自己该去把问题说清楚的焦虑感,反把这个惶惑不定的焦虑感抛给了对方,既然什么都不说,就是期待对方“万能地”懂,如果不懂,还坏事了,彼此就撕破脸皮了。

我们再来看本书第四章中国人的“个体” 的思想要点,第一部分是“社会”对“个人”的权威主义笼罩,第二部分是自我压缩的人格,第三部分 “个人”的不发展,第四部分不发展的“个人”对别人的伤害,先来看,第一部分是“社会”对“个人”的权威主义笼罩的思想要点。第一个思想要点,中国人的问题就往往不是x压抑,而是整个心灵结构除了人伦化的渠道之外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x”这个问题。换言之,即使在生理上“x”已经萌芽,也多半不晓得如何将这一类冲动加以组织化,使它变成一股向外求的生命力量。

第二个思想要点,一个“人”被讨论的方式,就是他被控制的方式。将人的情况做私人化的叙事,就是期待个人自己去控制自己,只要他不做出反社会的行径,他在任何方面都有充分的自主权,而将叙事方式社会化,则是偏重用外在因素去控制个人。但中国人个体的私人状态,正因为莫可名状,反倒像集体主义经济下的“自留地”,维持着一种非全面合法也很少具尊严的存在,而且,因其缺乏自觉性,私与公的界限亦无从明朗化,前者也就对后者产生侵蚀作用。

第二部分是自我压缩的人格的思想要点,第一个思想要点,就是中国人为了维持和谐,会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进行调节,但这种调节往往不是出于原则,而是看谁好说话,或者说出于弱势,便要求其道歉,而不管那个不好说话的人是不是提出无理的要求,是他的问题。

再有,比如有的父母当自己的小孩子与邻家小孩子在打架时,父母将他们拆开后,总是先打自己的小孩子,也不管正义在何方,这种“做人”方式,其结果自然是使孩子也形成自我压缩的人格,认为自己的利益是不合法的,事事去迎合别人,其效果还包括见风使舵、不顾原则。

第二个思想要点,中国人有逆来顺受的“美德”,对违反自己利益的事也多半采取吃一点儿亏也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抹掉“自我”的倾向,如果程度加深的话,甚至可以达到完全不顾自己的权利——包括生命的权利——的地步,可以任由别人踩在自己身上,而无怨言。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自我压缩的人格,一方面往往使自己对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降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它们继续存在,另一方面也会制造出专门去剥削别人的人——后者会利用一般中国人“做人”不轻易拒绝别人要求的倾向,就把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强加在对方身上。

第三个思想要点,中国人是不好动的,在传统文化下,父母从不鼓励小孩发展好奇心,而是教他们不要冒险,不要动,不要乱问,对世界不要去采取“征服”的态度,而是去顺从它,符合它。有的父母为了怕幼儿乱动,还将他们绑起来。于是,“不动”就几乎变成了“乖”或“听话”的内容。

相关文章

  • 导读一百一十二|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4】

    我们再来看第三章“二人”关系中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中国人的“和合性” ,第二部分他制他律的人格,第三部分中国人的代...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4

    中国文化深层次结构是道家与儒家的混合,这两者像空气一般充斥在中国人的一声之中,儒家讲人与人相处要凭个心,讲个礼道家...

  • 隆重推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隆基。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

  • 孙隆基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历史学家的经线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书报告

    我不知道有没有读者和我一样,读到《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标题时,感觉“中国文化”和“深层”似乎都并不难理解,却不甚...

  • 中国文化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它并不是泛泛地罗列国民的劣根性,然后给出补救之道。它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剖析自己。也不是...

  • 我从这里路过…… 盘点2018年读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一本等了二十年才有机会在国内出版的书。书中谈到的“深层结构”显然并非历史时序,但也不属于普...

  • 中国文化的张力:传统解故 - 刘梦溪

    文史大家刘梦溪50年思想精华,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国文化的命运》并称“中国文化三...

  • 2019-05-26

    心灵成长书吧:《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仁者,人也。” 孔子这句话,在台湾学者孙隆基看来,即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

  • 导读一百二十二|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5】

    我们再来看第三部分 “个人”的不发展思想内容中个人提取的思想要点,第一个思想要点,古希腊人对“悲剧”的定义是:一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导读一百一十二|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nm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