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件小事

作者: 黄雨琳 | 来源:发表于2019-02-23 17:09 被阅读82次

    这几天在看张爱玲的《流言》。

    张爱玲聊到了很多生活中麻碎的小事,包括以前在香港读书时的同学在炮火声中洗澡的小事,包括中国人认为取名这样的可大可小的事。

    她能够把生活的点滴写得特别的性感,这种性感是在字缝里跳出来的,一下就抓住了你的眼球,窜到你的脑子里,变成你心口的朱砂痣和窗前的明月光。

    阅读的魅力就在于一头扎进去,从而得到快乐的感觉。有些文字是用来品的,我的一个同学特别喜欢《红楼梦》,在她的学生时代,她就会把喜欢的文字抄在本子上,细细的反复的嚼碎着来记。有些书是拿来思考的,一遍两遍的去感受前后之间的联系,刚开始时枯燥难耐,如读天书,但是就这么迷迷糊糊地读上几遍,方才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

    张爱玲的《流言》我已经读了几遍,但是这最后一遍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精妙,几年前读的时候,我还是个初中生。我不能够理解一件小事她怎么能写得那么具体,仿佛每件事情都自带毛孔,赋予她无穷无尽的灵感,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只能将小事记成一页又一页的流水账。

    大概是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把阅读读成了流水账的形式。

    我有一本计划学习生活的小本子,坚信每天都要阅读的我总是在本子上列下每天的读书计划。但是坚持了几个月后,书读了一些,阅读的乐趣反倒被消磨了。

    还记得小的时候偷偷躲在被窝里看小说,揪心于里面的情节内容,做什么事心里都想着。恨不得日日与书为伴,看一个又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除了小说,也喜欢那些文字清新脱俗的散文,一行接着一行,一个字叠着一个字的往外透着让人心动的信号,一页的文字变成了一副山水画,泼墨处往边缘慢慢扩散。

    那时候什么也不图。文字的功底自然而然地走在了全班同学的前面,门门功课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作文总是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喜欢写作文,因为不需要太使劲。不像现在让我想个比喻,还要停下来琢磨半天,那时候那些俊俏的文字就住在我的脑子里,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

    后来功课繁重,书看得少了。老师对于作文辅导得更加精准具体了,我的作文分数反而直线下降了。没有时间看那些乱七八槽的书,因为那时候我们的作文重点是议论文部分,议论性的文字成了我阅读的重心。而这种“有选择性”的阅读并没有因为高考的结束而结束。

    哪怕是到了大学,我都坚持看那些“该看的书”,世界名著要读一读,专业名著要读一读。图书馆里琳琅满目的资源,偶有遇到心动,总是问自己,读这书有没有用。久而久之,竟然没有了读书的耐心。我终归是一个俗人,有时候就喜欢看点“没营养”的东西,但又深觉罪恶,到后面干脆什么都不想读了。

    这种心理状态,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滑稽得不行。但是看书这件事得“有用”,却是一种社会常态。我制定读书的计划就是为了治一治自己不想读的心态,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如果因为有用而去读书,总是不够沉心静气。我常常会数着页数或是盯着时间,完成任务一样的阅读。我看着文字从眼前慢慢溜过,再回头还是同一页,竟浑然不觉的自己的目光就在十几分钟前叠过了一样的地方,直到后面隐隐觉得眼熟才惊觉刚才自己什么都没看进去。

    当我再次拾起《流言》时,那本计划本已经被我扔到了角落里。我也不再执着于打卡读书,年计划多少本,月计划多少本,甚至周计划多少本。因为把读书这件事架成任务来做,本身就让人很出戏。打卡的50页,读到49页时,人已经飘飘然,感觉这种成就感,没有多大存在的意义。

    我开始回到最简单的状态,选自己想看的,慢慢地读,读到不想读就停下来。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我竟然为此挣扎了这么些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这件小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sp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