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版野史
国史闲谈|先秦五八•董狐“直”笔

国史闲谈|先秦五八•董狐“直”笔

作者: 蚂蚁神威 | 来源:发表于2019-12-28 00:42 被阅读0次

晋灵公想要赵盾的命,于是派了一个叫鉏麑(chú ní)的力士去刺杀他。《左传·宣公二年》、《国语·晋语》和《史记·赵世家》说,鉏麑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行动,而是选择了“晨往”。由这个“晨往”能引出一句题外话,那便是晋国一定实行有宵禁制度,不然就只能解释为鉏麑的思路清奇,认为夜深人静不如天蒙蒙亮更安全,已经不是正常人的智力所能企及的了。

鉏麑潜进赵盾家,没费什么事就摸到了赵盾的卧房。以赵盾的权势,不太可能住寒酸的房子,怎么着也应该是东西数跨、南北几进的豪宅,家丁下人应该也不在少数。鉏麑能不惊动别人准确找到赵盾的卧房,说明他对赵盾家很熟悉,至少是提前踩过点。

赵盾这个时候已经起床,换好了朝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开着房门坐在屋里闭目养神。鉏麑看到后暗自感叹,说:“赵盾早早就做好了上朝的准备,看来对国事非常恭敬谨慎。这样的人是安定社稷的人,杀了他就是不忠于国,可不杀他又是失信于君,既然怎么做都会得到恶名,那不如我死了算了。”便一头撞死在赵盾院子里的槐树上。

这个故事很精彩,可惜没有人告诉我们,一个刺客的自言自语别人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有人说这是鉏麑刺杀失败后,赵盾编出来的故事,恐怕也不怎么好反驳,所以鉏麑是不是真是这样死的,可信度并不高。

对这件事,《公羊传·宣公六年》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版本:晋灵公派了个“勇士某者”去刺杀赵盾。刺客来到赵盾家,进大门、二门,一直到正厅,都没遇到人。他越过厅堂直奔内室,扒着门一看,只有赵盾一个人在吃鱼羹,因而感觉赵盾是个仁人,便对他说:“连个门房、下人都没有,可见你是一个简易的人;贵为晋国重卿,却只吃鱼羹这么简单的食物,可见你是个节俭的人。国君让我来杀你,但我不忍心杀一个简易而节俭的人,这样我也就没法回去复命了。”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跟说晋灵公肢解了厨师一样,《公羊传》的这个说法也有很多漏洞。刺客行刺,当然希望“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可这个“勇士某者”却大摇大摆的进大门、穿二门、升堂入室,不为自己没遇到人而庆幸,反倒像是特别想遇到人,说是来传旨的还差不多,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刺客。

而且,就算赵盾他们家的下人数量比较少,门房总还是应该有一个吧?卫兵应该也不能没有吧?当朝首辅的家又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进出的大车店,怎么可能不是躲过了下人和卫兵,而是根本没遇到?可见这也是不合理。

赵盾吃的鱼羹也是这样。大概三百年后冯谖(xuān)客孟尝君的时候,还曾经抱怨“食无鱼”,说明鱼在那时候仍然是比较上档次的食物,下等门客捞不着吃。赵盾早上吃鱼羹真的是很节俭吗?又有几个奢侈的人是一大早就大张宴席胡吃海喝的呢?

最后,刺客说的那一番话也不比《左传》《国语》和《史记》的说法更有可信度,因为既然旁边没有别人,说给赵盾听跟自言自语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反正刺客死了之后都是死无对证。

晋灵公见刺杀不成,便又想了一个主意:先在宫内埋伏好甲士,然后请赵盾来喝酒,以便就席间杀之。《左传·宣公二年》说,赵盾才喝了三杯酒,他的车右提弥明就上殿来了,说:“跟国君喝酒,超过三杯就违礼了”,然后扶起他便往殿外走。

《公羊传·宣公六年》则说,赵盾吃饱喝足之后,晋灵公说:“听说你的剑很锋利,能给我看看吗?”赵盾正准备拔剑给晋灵公看,提弥明在阶下大喊:“吃饱了就赶快走,干嘛要在国君面前拔剑!”赵盾这才意识到君前拔剑有刺王杀驾的嫌疑,赶忙“躇(ruò)阶而走”,也就是跳下台阶便跑。

大概赵盾跑的太快了,晋灵公来不及召唤甲士,便召唤自己的狗去咬赵盾。提弥明见狗扑过来,迎上去抬腿就是一脚,正好踢在狗的下巴上,把狗踢死了。这个时候,赵盾说了一句话,《左传》的记载是,赵盾说:“弃人用犬,虽猛何为?”《公羊传》的记载是,“赵盾顾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把提弥明比作自己的狗,看上去不是那么厚道。

这么一耽误的工夫,晋灵公埋伏的甲士追了上来。赵盾和提弥明且战且退,一时难以脱身,幸亏有一个甲士“倒戟以御公徒”,不攻击赵盾反倒帮着赵盾抵抗,赵盾这才得以脱险。

这个甲士名叫灵辄(zhé)。赵盾曾对他有救命之恩,可这时候却已经忘记他是谁了,于是赵盾纳闷的问:“我做了什么事让你这样帮助我?”灵辄说:“我是你以前在暴桑救活的那个快饿死的人。”赵盾又问他的名字,灵辄说:“国君想要杀你,你不乘车快跑,问我的名字干嘛!”赵盾知道再问也没有用,情况危急,只好先行逃命去了。

晋灵公埋伏甲士图谋赵盾这件事发生在周匡王六年(晋灵公十四年,鲁宣公二年,前607年),也就是赵盾率诸侯伐郑遇楚而退的那一年。也许晋灵公这时候正等着赵盾在前线打一场败仗,以便名正言顺的解决他,所以赵盾不跟楚军交战应该有更深刻的国内政治因素。大概正是因为没等到赵盾的军事失利,年轻气盛的晋灵公才沉不住气,安排了这么一出“鸿门宴”。

到了这个时候,晋灵公跟赵盾已经完全撕破了脸,赵盾完全有理由也完全有能力采取激烈的手段进行报复,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选择了出奔,也许士会当初劝晋灵公“令仪令色,小心翼翼”是多虑了。公道的说,赵盾出奔完全符合传统的臣子之义,所以赵盾只是个权臣,并不是个逆臣。

可他那个二货堂弟赵穿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当年九月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把自己的小舅子晋灵公给杀了。赵盾出奔还没出国境,听说晋灵公已死,危险已经解除,便折返回来,一面派赵穿去成周迎立晋成公回国即位,一面继续心安理得的做他的主政大臣。

对赵穿弑君这件事,《春秋》的记载是:“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háo)。”明明是赵穿弑君,为什么记成了赵盾呢?《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记》等书异口同声的说,是因为赵盾作为晋国的主政大夫,“亡不越竟(境),反(返)不讨贼”,故而“罪盾”。

如果说这是春秋笔法,那倒也罢了,但“三传”却又异口同声的说这是晋国史官董狐的笔法,因为孔子在评价赵盾是“古之良大夫也”的同时,还评价董狐是“古之良史也”。我们不知道晋国董狐的笔法为什么跑到了鲁国的史书《春秋》里,而作为晋国史书的《竹书记年》却只有“晋灵公为赵穿所杀”的记录。想想这也是个蛮有意思的事。

后来人们用“董狐直笔”来形容尊重史实,不阿权贵,敢于秉笔直书的正直史家。可是,“直笔”应该是指直接的、真实的记录历史原貌,而不是加了道德评判之后的记录,像《春秋》那样的写法,如果没有“三传”的解释,谁能知道杀晋灵公的是赵穿而不是赵盾呢?所以,所谓的“董狐直笔”其实并不直,要说直,还是《竹书记年》的记录才是真的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史闲谈|先秦五八•董狐“直”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sw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