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远川教育
记录/宋雪松
时间:2019.07.07
地点:统编教材培训 暨 备课研讨活动现场
▌以下内容来自何捷老师现场讲座
假如我们每个学期可以用八堂课,每个学年有十节课来改变学生对写作认知的话,那么他将终生受益。
那么多的作家谈自己的写作经历,无一例外,都谈到小时候一件事情让自己有了转变—那就是老师的鼓励。我希望在每一次和学生的接触中,去养成他们对语文素养的习惯,因为语文素养虽然四个关键词中没有习惯,但是语文要素的第四关键词就是习惯。
语文要素有四个关键词:知识、能力、策略、习惯。所以习惯的养成也是我们执教的任务。
在2015年我执教人教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练习写说明性文章。当时获得好评很多,但是没想到的是,统编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又出现了说明性文章,不过题目改为---介绍一种事物。无独有偶,竟然又采编了鲸这篇课文。
时隔这么多年,我对比了两个教材发现,除了教材内容重复之外,两种版本的上法完全不同,这两种教材即便内容相似度达到90%以上,差别依然很大!
我接下来用一线老师最能接受的方法来为大家讲述,叫——看课说话。
这个单元共选编了四篇课文: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
经过梳理,在备课时老师需要统整关注教材,提炼核心关键词。
说明文就说三件事: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能怎么用。老师备课一定要抓住规律。在执教教材作文除了梳理规律以外,一定要找准教学点。
我们不再沉迷于文章结果写作范式,我们要上升到统编教材执教的3.0版本,简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模式。
于是我让学生先来选择写作内容。
范围:【真实】蔬菜、玩具、文具等物品
列出“可写”的三样。准备:【现场】观察、访问、阅读等
【场外】记忆方法:【常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目的:【读者】清楚、明白
选定“好写”的一样。
从“可写”的三样到“好写”的一样,学生的思维历经了一种选择力的训练。老师们不要小看这个思维力的训练,这种方法路径传授给学生,在以后的选材中学生可以自我复制。
接下来学生动笔写,学生完成后开始点评。给所有的后进生一个标准—有话直说。只要他的文章能让我听懂在讲什么就可以。优等生可以玩个游戏—摒弃名词。把优等生作文中要介绍的名词替换成“哇哈哈”,然后朗读文章,让同学去猜,凡是猜对了说明写得好。这个课堂上是有成功和失败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
教学往下推进,提供例文,发现例文使用了方法写。那么大的鲸鱼,只需要三点就可以写完。教师再次进行提炼,说明文对象明确、文句简明、读者明白---三明主义。不断给学生提供可供延伸、可供复制、可供模仿的方法。
接下来开始修改文章。
所有的修改绝不改在文字上。因为他现在的文章就已经是这节课的既定水平,再改也是原有的复制,那么修改什么呢?
一、使用一种说明方法,让你说明的东西更加明确。
二、改风格,让文字简洁。
接下来继续推进,课堂的设计就是要层层推进,同学们,你以为鲸是这么简单就写完了吗?不,鲸一共写了三页。我让孩子明白,鲸至少写出了鲸的种类、鲸的哺食、鲸的呼吸、鲸的休息、鲸的繁殖。所以在练习写说明性文章的时候要做到不要遗漏,尽量周全。
接下来继续写作,课堂关系不可以练全篇,怎么办呢?列提纲!将你想写还没能写的内容用关键词的方式列成提纲,提示需补充说明的内容。
学生完成后课堂继续推进,大家今天练习的说明文在生活中全部消失,大家去海洋馆,那些鲸的介绍文字不会是这样的,而是这样的吊牌式。
我们也可以参考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设计一个吊牌。
到这为止,总结一下我本节课的重点。
这样设计之后总体来看课程设计还不错,当我拿到新教材之后又发现了这节课,重新设计后给了我新的启发。
一、星空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编撰特点:见后文
三、认知更新:不再强调文章结果写作,注重写作过程。我注意到通过写作得到认知的生长。写作的教学意义并不是让孩子当堂写出一篇文章,而是经历了这一次的写作实践,学生获得了认知的生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一次能力的体验。
重新设计本堂课后,我依然把本堂课的写作要求与学生共享。明确写作任务。
第一次我执教说明文,自由的让孩子去说去写,第二次我变了,我们共同写一篇。因为我已经不再在意写作结果,而是写作能力,因此不管你写什么,我都可以教能力。
因此课堂上:
一、 请学生仔细观察筷子。
二、 分享你知道的筷子知识
三、 按照教材要求分段写作
先列提纲,开始写作。完成后开始点评。点评原则紧扣新教材要求,只要能让人对你介绍的事物产生兴趣,能让别人获得相关的知识,即为合格。多去鼓励孩子。鼓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接着带领学生回顾单元导语。注意,统编教材的教学秘密,一定要挂靠单元导读。
本单元中的单元导语引用了一段叶圣陶的话“说明文,说明白了为成功。”根据单元导语要求,学生的文章已经写明白了。此处注意教学推进,你们写筷子是建立在自己很熟悉的前提下的。把自己的认知清零,继续追问,假如你从没有见过筷子。当提问的角度切换后,你会发现学生会提出关于筷子的好问题。
因此这句单元导语并不是给明白人说明白,而是给不明白的人说明白,那才是真明白。这就叫做教学的层次。
除了提出问题以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搜集资料呢?如果各位老师自己看了刚才的单元导语界面大家应该会发现,收集资料运用在写作中,是本单元写作的能力核心。所以这个单元我并不在乎你筷子写的怎么样,我在乎的是你能不能借助材料,收集素材,完成习作。
当学生被局限在课堂之中时,我们要做的是提供资料,当学生在课堂之外时,我们要做的是提供平台。
在课堂上播放我收集的资料视频时,提醒学生一边看一边记。看完视频后学生继续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资料对写作带来的重大帮助。
在学生完成之后,注意教学的层层推进,给学生看第二段视频。这一段视频同样是写筷子,但是写的是筷子中的教养,筷子中的温情、筷子中的希望、筷子中的关爱。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当你写成说明性文字的时候,就相当于是为这个事物画素描。当你写成散文的时候,就如同为一个事物画抽象画。因此我们要做到两手抓。
时隔多年,再回头看两堂课的设计时,有了这些变化。
流程:注重自由写出来【同等强度】
情趣:注重写得有意思【同等强度】
文体:注重特征的把握【增加强度】
核心:注重思维的支撑【增加强度】
功能:注重和生活接轨【增加强度】
教法:注重课文的回归【相对弱化】
对比中,关注不同
差异增补:
①不同文体的辨析
原先是课后议论,新案为当堂辨析
②关键能力的授予
搜索相关资料
③面对生活的实践
从写作到动手实践,直面生活文体
因此,统编教材不再是为了教好写作,而是从过程性写作升级为认知型写作。这个系统的升级是我们执教统编的重要意义。
统编教材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目标指引
①教语文
听、说,读、写
②教学生学语文
学会知识,端正态度,掌握方法,拥有策略,提升能力,养成习惯
③教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提升素养。
2.策略学得
三年级:预测
四年级:提问
五年级:速读
六年级:用法
[说明]日常教学渗透对策略的重视。
在四个单元中把“策略”当作核心目标、显性目标。此外还有复述、推论、自我监控等。对策略的编撰为一大特色。
策略的关键要素:
阅读策略就是“学得”的
①首先要经过专家经验的外化,即掌握阅读策略的人(如教师)对阅读策略的概念、方法等进行讲解,
②再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
③最后把这种外化的专家经验进一步内化成学生头脑中的阅读策略。
3.单元统整
教单篇,注重关联
例:《总》知道,《胡》巩固,《不》运用, 《续写》检测
推进教,注重回望
教学原点、区间、终点
例:【四单元列提纲,五单元可用】
完整教,注重系统
导航,内容,辅助
【练习、交流平台港池、资料袋、园地】
教结束,注重检验
最佳检测: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讲
统整才不会乱发力
4.螺旋上升
例:口语交际,从一上和一下各四次的口语交际编排中可以看出,教材通过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
以“听”为例,从“注意听别人说话”,到“没听清楚时,可以请对方重复”,训练学生逐步从“能听”发展到“会听”。
再如“说”的方面:从起步时的敢说、“大胆说”, 逐步到“配合动作清楚明白地说“,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从交际习惯和交际规则方面看,从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到礼貌意识,让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都能得到针对性地训练,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层层递进中螺旋上升。
最后,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好三件事:
教学解读
课堂设计
教学执行
童年的阅读
决定儿童之间的差距
决定成人以后的差距
儿童的阅读需要专业的儿童阅读指导
*儿童阅读指导师 *
能指导儿童阅读的专业人才
扫描图片二维码 报名加入
网友评论